從郡國並行制到郡縣制的轉變,七國之亂是分權到集權的分水嶺

2022-08-30   羲和奇談

原標題:從郡國並行制到郡縣制的轉變,七國之亂是分權到集權的分水嶺

全文共1614字,閱讀時間約為3分鐘

高祖劉邦經楚漢大戰之後完成統一大業建立西漢王朝,但由於前期作戰艱苦,實力遠不如項羽龐大,為拉攏人心,劉邦曾向將軍們許諾,共圖天下之後讓他們裂地封侯,彼時的人們還沒有根深蒂固的大一統思想。

所以很多人都認為將來會和劉邦平起平坐,即平分天下,而「無情最是帝王家」,漢朝是我國促進大一統思想紮根的關鍵時期,藩王政治必將讓路給封建大一統政權。

在呂后設計除掉楚王韓信和梁王彭越之後,漢軍又平定了英布的叛亂,天下隨即轉入分封同姓諸侯王的「郡國並行」體制,不過地方諸侯擁兵自重的本質並沒有發生改變,只是雙方之間達成了「非劉姓不稱王」的協定,而這也為之後的動亂埋下伏筆。

一、誅呂穩劉

呂雉在幫助劉邦剷除異姓王時可謂盡心盡力,無論手段多麼殘忍毒辣,畢竟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呂后藉此也樹立了不少威信,但其野心也昭然若揭,外戚勢力干預朝政的戲碼即將上演。

在異姓王被剷除,劉邦與世長辭之後,呂后摒棄了劉姓宗室,開始大肆分封呂姓族人,試圖完成取代劉姓江山,這引發了劉姓諸侯王們的強烈不滿。

各路諸侯以「清君側」為名起兵進京勤王,而呂后死後,呂氏族人打算起兵對抗,奈何不是劉氏集團的對手,隨著漢文帝即位,天下紛亂才勉強平息。

不過從這一次的勤王開始,就可以看出各路諸侯並不滿足於現狀,畢竟在權力誘惑之下,誰又能拒絕皇位呢?誰不想多謀取一份利益呢?各路諸侯的領地占據漢朝的半壁江山,對於漢朝中央的威脅可想而知。

二、文景盛世

漢文帝繼位後,漢朝開始奉行黃老之術,主張寬刑惜民,國力得到很大積蓄,寬仁治國也讓百姓得到休生養息,生產力的提高也使得漢朝出現盛世景象,不過長期奉行寬厚的治理原則,也讓諸侯國逐漸脫離了中央的管控,尤其是軍隊的擴張完全成為私有化的產物。

文帝時期,中央就已經認識到削藩的重要性,不過文帝時期的削藩大多隔靴搔癢,只是通過安插皇子到地方擔任封王以此牽制舊藩王,但沒有觸及到舊諸侯的核心利益和權柄,但到景帝時期,朝廷的削藩政策開始趨向激進,而這無疑引起了諸侯們的強烈反抗。

景帝採納了晁錯的《削藩策》,對藩王進行大幅削弱,而藩王們自然不甘願被削弱,於是便在吳王劉濞的帶領下組成了「勤王軍」。

景帝為了安撫眾藩王,只得誅殺晁錯以展示合談之心,但哪料到眾王就是為了推翻自己的統治而舉兵,這是一場赤裸裸的謀反。

三、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爆發後,漢景帝迅速組織軍事力量參與平叛,在周亞夫、竇嬰等將軍的運籌帷幄之下,僅用兩個月的時間,叛亂就被平定。

可見叛軍內部並不齊心,天下重歸中央控制,漢景帝趁機收復藩王手中大片領地和人口,撤封六國,將藩王勢力牢牢限制在掌控範圍內。

自此,漢朝延續三代的郡國並行體制已經名存實亡,郡縣制逐漸取而代之,而一些藩王的權利要小於郡縣,成為了只有待遇,沒有權力的虛名,不過這也算是給劉氏留下了些基業。

四、力行推恩

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思想方面的集權政治,針對當時勢力已不及郡縣的藩王,主父偃向武帝提出「推恩令」。

即不限於長子繼承諸侯的領地,其餘子孫皆可靠蔭庇繼承領地,這一思想與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如出一轍,旨在加強諸侯內部掣肘。

推恩令實施之後,中央集權政治得到鞏固,諸侯的勢力範圍久而久之逐漸被分割甚至堙滅,這樣做既完成了郡國並行到郡縣制的過渡。

同時又保留了同姓封王在各地拱衛劉氏江山,而勢力愈分愈小,諸侯只得尋求中央的庇護,在諸侯管理問題上中央占據了主動。

西漢是我國藩王政治向集權政治過渡的重要時刻,從異姓稱王到「非劉姓不稱王」,家族宗室的概念在封建王朝得到鞏固,外戚勢力的奪權也在西漢初期上演,為後世留下了警醒,而同姓藩王也並非就靠得住。

七國之亂爆發後,坐在皇位上的統治者深知,只有自身實力過硬,才能始終立於不敗之地,而想要實現將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就必須收回藩王手中的權力,而將「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發揮到巔峰的正是西漢雄主漢武帝劉徹,郡縣制替代郡國並行制,是一種政治體制上的飛躍。

參考文獻:《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