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陸豐文化第一篇 陸豐的歷史文獻和文物

2019-07-03     汕尾海陸明珠

1、新石器遺址:陸豐新石器時代的人類生活遺址,一般所知的是金廂下埔村西山貝丘遺址和碣石田尾山遺址。據《南粵文物考古集》的《廣東東部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存》載,陸豐新石器遺址有之顛山、角清山、麒麟山等,長寬達百數十米以上。其他還有澳頭仔、圍仔村、上南村、背厝卡、蛾丁山、雙母大山腰、愛人側上、大石山、庵山、上溪村等,詳見該文中的新石器分布圖。遺址包含的遺物石器非常多,類型和型式比較簡單,有夾砂粗陶,只有極少的幾何印紋軟陶。該文所繪的器物中有之顛山的II式刀、IV式斧等(應有館藏實物)。又據20實際50年代調查,陸豐還有多處貝丘遺址,新石器遺址大多有貝丘遺址。另據羅俊傑報道,陸河的河田火山嶂2013年也發現新石器時代的石錛(藏陸河博物館)。


2、安陸縣故址:唐武德五年陸豐一帶曾置安陸縣(一說陸安縣),縣城故址據方誌記載在今大安鎮陸軍村環珠寨。據考存門柱題刻「淳熙拾年歲次癸卯壬寅月望日造謹題」,未見。今環珠寨民居、寨牆、寨門、匾額等仍保存,有居民,寨周邊舊時曾作小墟市。唐大顛和尚曾在法留山留下足跡,其地曾有大顛岩等勝跡,舊址或可尋訪。清峰禪寺據傳為燈光寺舊址,遺留舊物頗多。


3、石橋場:石橋場起源之早、生產時間之長,為中國鹽業史所罕見。陸豐碣石唐代已有鹽場「石橋場」。見《嶺表錄異》之「野煎鹽」記載,宋《太平御覽》卷八百六十五《飲食部》二十三引。觀音嶺官道當是唐宋開闢的鹽運之路。宋《元豐九域》志卷9、《宋史》卷90《地理六》載海豐縣有古龍、石橋二鹽場。宋王中行撰《廣州圖經》載惠州府鹽額為5246引116斤。《宋會要輯稿》中《中興會要》記載宋紹興二十二年石橋場鹽額6萬斤。《元史》卷九十一「百官志」載,廣東鹽課提舉司轄石橋場。《元典章》卷九《吏部三》載石橋場等十二處鹽司。元大德《南海記》卷六載石橋場客旅鹽、散辦鹽數額。明《永樂大典》卷11907、嘉靖《廣東通志》載各朝石橋場灶戶數、丁數、鹽課數、折銀數等。《明史》卷45《地理六》載石橋場位於海豐縣。《皇明制書卷三》有洪武頒行的《諸司職掌》,載「石橋場鹽課司坐落海豐縣」。明鹽課司官員王基棟曾在玄武山三台石題詩。清代石橋場分出小晴(靖)場、海甲場,各鹽場情況又見《清鹽法制》、《兩廣鹽法志》及各類史志。清代有多種碑記載鹽場官員向廟宇捐題,分布於碣石的內外城隍廟、東關關帝廟、廣德禪院、廣福寺及金廂蕉園村媽祖廟等。碣石市區尚存鹽課司地名,有村名南灶、灶背(灶當為早期煮鹽所用)。碣石沿海還有大片鹽場。這些地方或許還有一些舊日鹽場的遺蹟。石橋場得名於一座跨海石橋——濟人橋,這座石橋當為唐代建築。它在碣石是否有遺蹟,或許可以尋訪。中山圖書館存民國二十四年石橋場、小靖場、海甲場及屬下分場的規劃圖、水陸道理土圖、設計圖等多種。廣東省檔案館有民國陸豐鹽業、漁業等檔案。其他史料可參考《廣東省志_鹽業志》及各家鹽業研究專著。


4、碣石衛:據陳守繼記述說碣石海邊岩洞有赤烏字樣,或即三國東吳年號。唐宋元明清碣石設石橋鹽場,明清設衛,清設粵海關碣石口。宋代定居碣石(石橋場)及周邊各姓及始祖有林(林直可,橋衝下塘)、李(李瓊)、施(施正德)、盧(盧天潢)、蕭(蕭存齋),今各姓後裔存舊族譜可參考。宋遺物、遺址,尚存「桂林」、「石屏」石刻等。記明清碣石衛史事、風物的文獻,多涉海防及戰爭及遷界事。除了易見的省府縣誌外、各朝實錄、上諭檔案,還有《明會要·海防》、《武備志》(海防)、《皇明海防要纂》、《海防圖編》、《海防圖論》、《萬裏海防圖論》、《倭變事略·隆慶平倭》、《萬曆武功錄》、《廣東海防匯覽》、《廣東海圖說》、《廣東全省海圖說》、《廣東炮台圖》、《惠潮海防全圖》、《粵東海洋圖》、《粵東沿海圖》、《廣東水師海防圖》、《駐粵八旗志》、、《廣東水師國防要塞圖說》、《海防纂要》、《清初海強圖說》、《閩海紀略》、》《閩粵巡視紀略》、《倭變事略》、《撫粵政略》、明《惠志略》、明《惠大記》、嘉靖《海豐縣誌》、明潘季馴《潘司空奏疏》(載明碣石士兵叛亂事)、俞大猷的《正氣堂集》及《洗海近事》、《張居正集》、劉堯誨《督撫疏議》、謝傑《虔台倭纂》、《海寇劉香殘稿》、郭子章《潮中雜記國朝平寇記》、明葉春及《石洞集》、清錢儀吉《碑傳選集》、清張廷華《香艷叢書》、《粵海關志》、《鹿境蔡皇勷手記》、藍鼎元《藍公案》及《鹿洲初集》、江日升《台灣外紀》、康熙《東華錄》、《南澳總兵傳》、《粵閩南澳職官志》、《內閣官報》、《江寧學務雜誌》、閻宗臨《中西交通史》之《碣石鎮總兵奏摺之一》、《圭山存牘》、《不自慊齋漫存》、《陸豐野乘》之《陸豐響應武漢革命記》、黃墨園《陸豐鄉土志》(已影印出版)、《羅應平先生紀念文集》、《陸豐光復記》、《奏設政治官報(19)》、《嶺南風物記》、《涌幢小品》(卷十一)、《夢廠雜記》、《蜃樓志》、《明遺民詩》、《(盧氏)家藏三卷》、(大塘)《盧氏族譜》、(青塘)《黃氏族譜》(載軍戶)、大門王房譜(碣石衛官兵後裔) 。今人史料彙編有《中國明朝檔案總匯(1)》、《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六年、十三年)》《光緒朝硃批奏摺第四一輯》、《劉坤一奏疏》、《林則徐年譜長編》、《林文忠公政書》、《鄭氏史料三編》、《台灣鄭氏始末》、《鄭氏史料續編》(卷三載碣石總兵蘇利揭帖)、《欽州文史第4輯—民族英雄劉永福文集》、《台灣文獻史料叢刊》、《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輯》、《明清以來潮汕的海防設施資料》、《鄭成功在潮州活動資料》、《明實錄閩海關係史料》、《劉坤一奏疏》、《葉明琛檔案》、《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鴉片戰爭》。境外文獻有《巴達維亞華人公館公案簿》、《唐通事會所日錄》、《華夷變態》、《增補華夷通商考》、《<唐船圖>考證》。碣石各姓相關族譜,包括溫、施(詩書)、王(大門樓王)、盧(盧鍛家)、林(存宣統木刻本)等姓。潮汕地區族譜有《龍江蔡氏家譜》、《饒平鴻程周氏族譜》、《鷗汀王氏族譜》、《龍田蔡氏族譜》(以上載潮州人明末避居碣石事)等。其他還有漁歌抄本《鹽舵》(涉清碣石漁業、商貿、海運等),民國《碣石鎮元玄武山》(籤詩解)鉛印本。《時報圖畫周刊》(1921(57-1))有碣石玄武山之石塔照片。碣石私人有1950年代元山寺及石塔照片數種。碣石白厝仔、菜園坑等地有歷代元山寺、軍城隍廟和尚墓。玄武山歷代文物中,除已展出者,尚有大量存放於庫房。包括多種碑記、木製牌匾、大鐘、木石構件、木雕、明代嘉靖等朝城磚等。中山圖書館有民國碣石城圖、陸豐縣地理圖。廣東省檔案館有陸豐、碣石漁業、港口相關檔案。

4、甲子門、甲子所:漢代陸賈曾巡視甲子門,三國時衛溫進駐過甲子門,據傳《學海堂筆記》記載,未見,《學海堂筆記》部分傳抄殘卷藏海豐檔案館。北宋已有范氏居住,甲子范氏歷代族譜有《石帆紀略》、宋《順濟橋記》等載范家造順濟橋、立順濟宮、范良臣進食宋帝、題刻「登瀛」石等事。南宋嘉泰四年蔡氏遷居甲子,博社《蔡氏敦敘堂族譜》等記載。宋林輪遷甲子開基。南宋周去非《嶺外代答》卷三載三佛齊欲至泉州者入自甲子門。甲子門為海運、商貿重要港口。宋末宋帝逃至甲子門、登待渡山,元軍張弘范在甲子門俘獲了宋軍劉青和顧凱等事見各正史、方誌記載,今存待渡山、進食亭遺址,後世憑弔詩文甚多。湯顯祖《牡丹亭》第六齣有「下看甲子海門開」之句。宋代的甲子建築遺址為西峰古寺、玉清宮等。明清甲子所記載多涉為海防、戰事,見各正史、方誌。載甲子所事除了以上部分碣石衛相關海防文獻外,另有《學海堂筆記》、《甲子乘》(發現二種,存下半部,含詩、文,部分抄本藏海豐檔案館)、《范氏族譜》、明《通監》卷六十二、《台灣省通志》第一冊、《清代台灣檔案史料叢刊》、《明清史料己編》、《清代檔案史料叢刊》、《明代禍潮與潮汕軍民抗倭資料》、《閩台關係族譜資料選編》、《屈大均全集》、《鹿洲全集》、《清史文苑 》(載郭世隆布防甲子事)、《《中外史地考證 明代廣東倭寇記》、《清史紀事本末 (第三卷):康熙朝》、《資治通鑑續紀 下 》、《台灣文獻彙刊 第1輯第8冊》(以上三種載台灣鄭經攻入甲子事)。記載嘉慶李崇玉案之文獻,《清帝列傳嘉慶帝》、《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國朝耆獻類征初編》(二百零三卷)、《清代台灣關係論旨檔案彙編 (第四冊)》、《福建通志(1-10冊)》、《清詩紀事(嘉慶朝卷)》、《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之「那文毅公(彥成)兩廣總督奏議」,《曾文正公著述八種》第6冊、《嚴如熤文集》嘉慶《澄海縣誌》、《潮州志彙編》、《宋元明清潮州民變資料》、《滿漢名臣傳》、《大清仁宗睿皇帝(嘉慶朝)實錄》。清小說《蟫史》以甲子所、碣石、東海等地理、風物為背景。


4、粵海關烏坎總口:烏坎總口尚存關部舊址在關部巷,金花媽前存集市鋪戶遺址及捐題碑記,天后宮有海關官員捐題碑記,烏坎附近有駐軍營房遺址。烏坎渡頭媽天后宮有碑記涉徵稅、商貿糾紛,烏坎訊官兵捐題以及烏坎、望堯地界糾紛等,還有碣石衛官捐門斗題刻。碣石的廟宇碑記中有粵海關碣石口捐題,存於內外城隍、廣德禪院、廣福寺、東關關帝廟、玄武山等。《粵海關志》載烏坎總口詳況。另廣東省檔案館應有烏坎口相關檔案。

5、陸豐地區碑記:碣石存碑刻達數百塊之多,存放地點有玄武山、內外城隍廟、東關廟、北關廟、打石廟錦江古廟、大街晏公廟、茯洲天后宮、廣德禪院、廣福寺、海王廟、後山頭延壽庵、古蓮田天后宮、南關廟、淺澳天后宮、沙埔頭王爺廟、沙園白龍閣、太子廟、烏泥天后宮、新酉溫氏宗祠、迎恩社福德廟、永安社福德廟、豬崽街南天宮、西關關帝廟、大嶺山、桂林村。以上碑記除了記事碑記載廟宇修建情況,還有大量捐錢題名碑(含碣石衛官兵、石橋場、粵海關碣石口、當地官紳商等的捐題等),另有部分軍方、官方禁示及鄉民禁約等。甲子碑刻保存地點:回龍寺、東宮天后宮、元帝廟、城西劉氏宗祠、甲秀書院、半徑神農廟、西峰古寺、李氏家祠、雙仁祠、龍尾王爺廟、甲西博社村(三山國王廟等,有摩崖石刻,明碑)、甲東奎湖村(天后宮、圭峰王廟)。陸豐碑記的保存地點除碣石、甲子外,有東海龍潭村城隍廟、新墟大媽宮、新墟媽宮仔、馬厝巷大路林家祠、保昌寨(天后、關帝、玄武宮)、龍頭村國王廟、環城路准提庵、德志善堂、鯉魚潭天后宮、霞湖村林家祠、老公安局內潮州會館、六驛村普救庵,炎鏡寨的大宮及徑仔村、龍山書院、圭山書院、忠貞祠,烏坎的金花媽、天后宮、渡頭媽,南塘的華山媽祖(有嘉靖墓碑)、玄天上帝廟、環林村(有崇禎碑)、潭頭村,城東鎮的東莞圍村、上陳村、炎蒼埔村,大安磁西村委會安塘村王家祠、西社堀仔尾媽祖廟、陸軍村(孚濟宮有明清碑)、靈泉寺,西南西山村(明末石匾額)、石艮村、青塘黃家祠,潭西上埔村(林家祠、慈雲觀、果育軒等)、魁窯村、港陽村(有明匾額)、大樓村(明碑)、侯門樓,河東的芸頭村、歐厝村,河西的清雲山(明碑)、蔡新寨,內湖的內湖寨,橋沖的大塘村,碣石蓮花地,博美東門保生大帝、天后宮,湖東的港口(明碑、摩崖石刻),金廂的蕉園媽祖,上英的浮頭村,甲東奎湖村(圭峰王廟明清碑)、博美蛟溪、陸河縣水唇鎮楓林村(《陸豐縣拆城築路記》)等。

6、陸豐烏紅旗派械鬥文獻:李鍾鈺《圭山存牘》。徐賡陛《不自慊齋漫存》。趙承炳《圭山從事筆記》。姚柬之《伯山日記》。新華社通訊稿《百年夙怨永久消除》1953年4月8日《惠陽地區地名志》第218頁第208頁,《橋梓詩林初集》卷三《守望樓》《先大人好行其德至今猶有稱述者》,鍾貽謀《海陸豐農民運動》,第5頁,《上沙反共始末記》,引自《紅二、四師史料選編》,第365頁,王曼、楊永《彭湃傳》,第98頁,《東方雜誌》第32卷第29號,第112頁。1897年3月17日《申報》第8588號,第16頁。裴景福《睫暗詩抄》卷三《由水墘晚至後坎》。金天翮《裴大中景福傳》,錢仲聯《廣清碑傳集》卷十七,第1160頁。《曾國荃全集》第四冊《書札》。《曾國荃全集》第二冊《奏疏》光緒九年三月二十二日《查明知縣被參各款疏》。方濬頤《二知軒詩抄》卷十一。郎擎霄《清代粵東械鬥史實》。《海陸豐赤禍記》。以上資料主要為網友「雨亭大少」搜集。

7、陸豐族譜:今存陸豐各姓族譜有:廖、繆、林(上埔、潭涌、碣石,《長林風采》)、黃(青塘、烏石部、東海山腳)、盧(大塘、碣石)、賴(白石門遷東海)、卓(環林)、陳(油車、內湖)、溫(碣石)、鄭(赤嶺、潭頭、大道宮、後坎、東莞塘、上英)、溫(碣石)、王(碣石、甲子、廣東陸豐王氏文化志)、洪(城東淡水)、高(東海炎鏡寨高厝)、謝(河口)、佘(高田)、范(甲子)、蔡(博社)、莊(潭西東山)、施(碣石)、余(陸河侖嶺)、黎(陸河)。據《嶺南姓氏族譜輯錄》,陸豐遷台族譜有:梁(桃園)、彭(新竹、桃園,計17種)、溫(桃園、花蓮、新竹、台北,計8種),曾(新竹,計5種)、賴(苗栗)、黎(花蓮)、甘(台北、苗栗)、葉(新竹等,計12種)、朱(新竹、南投,計2種)、向(花蓮,2種),莊(新竹、花蓮等,8種)、江(苗栗)、許(新竹)、楊(新竹、桃園等,計8種)、李(苗栗、桃園,2種)、何(新竹、桃園,2種),吳(新竹、苗栗等,4種),余(台中、台北等,2種),陳(高雄、南投、花蓮,3種)、范(新竹、花蓮等,5種)、陸豐(新竹),鄭(花蓮、桃園等,4種),姜(新竹、桃園,3種)、翁(新竹、苗栗,3種),黃(新竹、桃園,2種),蕭(花蓮,2種),盤(新竹),高(新竹),唐(屏東)。這些族譜大多存美國猶他家譜學會,該會網站(https://familysearch.org/)可瀏覽。陸豐遷台族譜目錄又見台灣國家圖書館的「台灣地區家譜聯合目錄」。

8.陸豐保留古舊風貌之明清建築:大安:西社堀仔尾媽祖廟、大安墟寨門,新寨、石寨、安長寨、民居及祠堂(有旗杆夾),靈泉寺(有碑),環珠寨牆及寨門,陸軍孚濟宮(有碑),軍寨。西南:西山寨(有旗杆夾),南山寨(有碑),石艮(有碑)及祠堂,高田佘氏家廟、祠堂(有旗杆夾)及書齋、民居、寨牆。後坎鄭家祠(有旗杆夾)、民居。歐厝歐家祠。霞湖葭湖寨。潭西大樓。港陽各村林家祠(有碑、匾額、旗杆夾)、媽祖廟(有碑),侯門樓林家祠(有碑匾額)。上埔民居、祠堂(有旗杆夾)、果育軒、雙桂書院、大樓、古井、鄭氏墓(宋二世)。河西三界爺、蔡新寨及祠堂。洛洲林家祠(有旗杆夾)。油車舊建築群。陸豐舊縣府建築群(忠孝祠、孔廟、糧倉)。寬塘寨牆、祠堂。下街仔舊官道及鋪戶。六驛舊官道。新墟楊家祠、大道宮鄭家祠、墟仔鄭家祠、鄭邦仕舊居。龍山書院,龍山腳雲喦書屋、林家祠、國王廟、忠貞祠、圭山書院、雞籠山煙墩。陳厝寨,鄭厝寨廟宇、祠堂,寨仔,潮州會館,馬厝巷馬家祠,上圍碼頭。榮尾蔡家祠(有匾額)、蔡家民居。博美鎮區寨牆、東門(有碑、乾隆銅鐘)、媽祖(有碑、戲台)、鰲峰林家祠。內湖內湖寨及祠堂(有旗杆夾)、陳慎予墓、將軍堂舊建築及祠堂。西陂舊民局及寨門。三陂寨及郭、高等祠(有旗杆夾)。南塘潭頭鄭家祠、廣平橋(有碑記)、靈惠寺(有碑記),烏石部黃家祠(有旗杆夾)、寨牆,環林卓家祠、民居、環山古寺(萬曆石亭、萬曆石雕、崇禎碑記、匾額、元山寺和尚墓、石穴),華山媽祖、元帝廟(有旗杆夾)、十三街民居。金廂蕉園天太后宮(有碑)。大塘民居、祠堂(有旗杆夾、碑)、漱芳齋。甲子待渡山塔、東宮媽(有碑)、文昌閣、王公祠、西峰古寺、雙仁祠、關帝廟、龍尾爺廟、民居(城內東北)、回龍寺(有碑),甲西博社國王廟、蔡家祠,西山范家祠。甲東港口外城仔。新田參將府(牆垣、柱礎、大青磚、民居、祠堂、古井等)。城東東莞圍朱家祠(有碑)。碣石大門樓王門樓、祠堂、古井,三元宮,北斗城牆、東門崎及城牆、新鄉太子亭、迎恩社福德廟、永安社福德廟、錦江古廟、新饒國王廟、沙埔頭國王廟、東關、大街晏公廟、廣福寺及廣福橋、北關、西關廟、豬崽街南天宮、太子廟、延壽庵、茯洲天后宮、廣德禪院、海王廟、南關廟、淺澳天后宮及炮台、元山寺、新酉祠堂(有旗杆夾)及民居等。甲東圭湖炮台、煙墩、古堡、廟宇、祠堂。陸河東坑鎮大溪輋神農廟。陸河螺溪葉家五星宗祠。上英的浮頭莊家祠(有碑)、基督教堂、天主教堂。

9、其他文獻和文物:東海洛洲元帝廟有林大遇《上帝救民序》木匾。潭西潭涌墟媽祖有古鐘。黃垂塔家藏各類抄本。炎鏡寨大宮五尊木雕華光神像、水鏡禪寺匾額、光緒香爐。新寨吳恆家華光銀頭盔。乾隆巴延三奏摺抄本、乾隆帝上諭(涉上埔林廣參案)。《羅應平紀念集》涉陸豐辛亥革命事。荷蘭商克《陸豐方言》涉陸豐客家方言。環林村卓木宇家有舊皮影影身一套。香港《華字日報》載民國陸豐社會民俗。高田佘氏家廟有乾隆規約木牌。海豐劉萬森後人藏甲子貝淑儀記錄、收藏的正字戲《荊釵記》同治抄本。有售民國陸豐縣政府徽章,見「7788收藏網」。民國《廣東陸豐、海豐、揭陽、紫金等縣土壤調查報告》。汕頭檔案館藏「嶺東長老會檔案」,涉清末民國陸豐基督教情況。《明史·張元勛傳》《吉康治亂記》、《潮中雜記·國朝平寇記》、「張元勛(東瀛)墓志銘」(《溫嶺文史資料第3輯》)、「張公廟碑記」(《鬱南文史》1989年第7輯)載明張元勛鎮壓吉康藍一清、賴元爵事。

弘揚海陸豐文化的鄭守治先生輯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IOCWwBmyVoG_1ZP4o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