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班用機槍?定位和作用怎麼定義的?會不會替代通用機槍?

2019-05-05   左手槍炮右手玫瑰

在俄羅斯「軍隊-2016」展覽會上,卡拉什尼科夫集團放出了大量新式輕武器,其中就包括了最新的「班用輕機槍」RPK-16,也在國內引起了一陣譁然,在稱讚與羨慕之中也有來行業同僚的「猛烈」的抨擊,那麼RPK-16究竟是什麼樣的武器?是不是班組機槍的邪路?為什麼會有抨擊?那麼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我們先拋開上綱上線的邏輯,先從其立論的概念要點入手,那就是「班用機槍」。班用機槍,認為其始於美軍50年代的概念,並在M14和M14A1上得到實踐,並進一步談到M249的成因。好吧,我們必須說有人並沒有完全理解「班用機槍」的定義。特別是過於沉迷於「機槍」這一表述方式的字面意義。

一、「班用機槍≠機槍」

班用機槍這個名詞,其實是非常有我軍命名特點的名詞,出現時間也很晚,而真正使用班用機槍這個定義的,只有95及95-1槍族,本身對應的就是重槍管步槍,而在此之前,我們都管下放到步兵班的機槍叫做輕機槍!!!

結構不同,側重點和戰術目標不完全相同,命名不同,這就使班機與輕機的對比毫無意義。而且將一個新概念生搬硬套到老裝備上,也未見得合適。更何況這種對比還是跨越國家的。在各個軍事體系中,對班用自動支援火器還有著不同的定位與戰術目標。我們在文章後面的部分會詳細闡述。

如果拋開戰術背景,那麼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不能想當然地認為「班用機槍」就應該算作機槍的原因。就是某文章中提到的機槍和步槍最大的區別。很不幸,這個區別也不如某文章所言,僅僅是簡單的開膛還是閉膛待擊。

機槍與步槍最大的區別,不在於他到底是開膛待擊還是閉膛待擊。而是在於殺傷區到底是跟彈道垂直的平面還是地面上的一塊水平區域!

步槍的殺傷區域很簡單,基本上就是瞄準基線與實際彈道所指的位置是目標上的某片區域而已,通常就垂直於目標自身,如下圖所示。這使步槍手的任務非常簡單,指向目標,瞄準目標,射擊就可以了。

實際上了解機槍實際使用的原則的人都會知道,機槍計算的殺傷區是子彈落地以後形成的一片區域,如下圖所示

所以機槍手要做的,就是把敵人至於這個殺傷區裡面,就像下圖一樣

所以,機槍手就有了一系列自己的射擊方式,完全不同於步槍手

上圖就是一個典型的機槍射擊方式,通過調整機槍三腳架上的精瞄機和方向限制器來打出這樣的效果。如長點射、短點射、扇面、散布射擊等。是不是讓你們聯想到了另一個兵種?對,沒錯,這種打法其實非常類似炮兵戰術,實際上在機槍出現的早期,就隸屬炮兵管理,可以完成超越射擊,如下圖

當然,這麼原始的超越射擊在現代戰爭中是不會再見到了,但是機槍也有著阻攔射擊等用於面殺傷等直射射擊方式,很多射擊方式需要持續不斷地發射大量子彈,開膛待擊成了必然的選擇,就像水冷套一樣。

然而現在戰爭中,機槍再也很難像以前那樣在短時間內發射大量子彈,要不然小到RPG,大到155炮彈都會分分鐘教做人,但其多種多樣的射擊方式還是保留了下來。輕機槍/班用機槍沒辦法在戰場條件下精確地完成機槍應該完成的工作,只能直瞄直射或者進行極不精確的超越射擊。有機槍的特徵,但是完成不了機槍的任務,這也難怪美軍立項時僅把M249稱為SAW。

而從「班用機槍」作為班組自動支援武器的出發點來看,其對直射的需求遠勝於對機槍式的應用方式。

二、「一切拋開戰術背景談武器發展與選擇都是耍流氓」

班用機槍的過去

美軍情況

其實在美軍里,並沒有所謂的「班用機槍」這種火器。美軍在步兵伴隨自動支援火力方面的專門嘗試的最早的成果,其實是M1918BAR。而BAR的全稱叫做白朗寧「自動步槍」,之後配置M14E2/A1的兩名支援射手也被稱為「自動步槍手」,M249也被定位為班組自動武器(SAW),都不叫做「班用機槍」。那為什麼不叫做機槍呢?什麼是老美定義的機槍呢?

愛較真的美國人對於前述的輕量化機槍和重管自動武器的概念有著明確的界定。老美定義的機槍很簡單——彈鏈供彈,機槍就得可以安裝在三腳架上,做那些機槍該做的事的才能叫機槍,這樣的工作,要求的是機槍組協同配合使用。這才叫老美的「機槍」。

那麼M249到底是什麼?首先說M249放在班組自動支援武器位置上的思路,其實才是真正「不走尋常路」,在老美看來,簡直就是「開拓創新」。因為靠著良好的設計,小口徑彈藥的先天優勢,以及很好的財力物力,老美終於有了一款可以下放到班組的「機槍」了,M249其實是一個「跨界」選手。一腳跨在「自動步槍」上,一腳跨機槍上面。這樣跨過來的「機槍」在陸軍野戰條令裡面也是被明文稱作「M249 Automatic Rifle」,確定了職能定位,而且老美甚至明確定義了M249 Automatic Rifle與M249 Machine Gun的區別,只有符合以下特點的M249才能叫做M249 Machine Gun。

有專門的機槍小組操作

不隸屬於普通步兵班組,

配備三腳架和T&E設備

否則只能叫做M249 Automatic Rifle。所以千萬不要見到M249就以為是機槍!

對於美軍而言,選擇M249作為班組用武器有個非常重要的戰術背景,美軍當年要對抗的是蘇軍的全方位、全體系的「衝擊」。在這樣的情況下,「班用機槍手」能幹的事很明確,就是要在保證機動性的前提下,保持火力優勢,長時間壓制蘇軍步兵,切斷步坦聯繫,破壞蘇軍進攻。這就對「班用機槍」的火力持續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此甚至要變身通用機槍。所以選擇Minmi對於美軍也是一種合理的選擇。

而且M249立項的時候還有一個重要的背景,是原先用作「班用機槍」的白朗寧M1918A2自動步槍同伽蘭德M1步槍一起被淘汰之後,M14E2/A1也因為M14這個平台本身的問題,一直沒有正式列裝,導致步兵班中沒有專用的自動支援武器。始終是排用的M60在頂班。這個項目從1966年立項,到1982年定型,開始甚至還在做口徑選擇的驗證,並非文章所說的趕進度才抓來的Minimi,而是在進行了相當的前期研究之後於1974年將FNMinimi作為可選方案加入到測試中的。敢問哪個輕武器項目能「趕進度」趕16年之久?

當然,特種部隊使用的武器要另當別論,因為特種部隊戰術不同,對武器的理解和需求與常規部隊不同,由Minimi發展來的MK46/MK48在特種部隊看來確實是機槍。本文不予討論。

蘇軍情況

而蘇軍則大不一樣,蘇軍在RPK誕生的年代,只執念一件事,叫做「橫掃全歐洲,直逼英吉利」。整個軍隊都處於攻勢,絕大部分攻擊集群都是機械化,最差也是摩托化的。對於步兵班來說,任務很簡單,就是跟著坦克/步戰車碾過去,班用機槍要跟隨步兵一起衝鋒,更多的是像突擊步槍一樣的長時間據槍,行進間射擊,肅清戰壕。有必要的情況下,快速臥倒射擊,短時間打出精確點射,消滅殘餘步兵,短時間掩護下班組行動。更沒有刨坑架槍再打到換槍管的機會,如果需要長時間射擊,班排長都可以呼叫任何裝甲車輛過來,那上面有的是彈鏈供彈的機槍,可以提供長時間火力壓制能力。即便處於守勢,也基本可以得到裝甲兵的有力支援,而且連屬的PKM也會及時發揮作用。

在這樣的情況下,相比火力持續性而言,火力機動性,通用能力,射擊精度成了較為重要的方面,在這樣的需求下,帶彈重量20斤,需要兩個人伺候,幾乎不可能在行進間換子彈的RPD輕機槍(當然還有生產便捷性)幾乎瞬間被終結了!取而代之的步槍重型化的RPK。而毛子則粗獷的將這樣的武器命名為「輕機槍」。

我軍情況與「班用機槍」的由來

而我軍卻長期處於較為尷尬的情況,既沒有美國人的財力物力,材料和技術,造出非常輕量化的機槍以供班組使用,也不像蘇軍一樣機械化又處於攻勢。我們安身立命的根本在於步兵。而步兵在現代戰爭中對於火力機動性有著先天的依賴性,除非有老美一樣完整的武器體系作為支撐,否則,僅以步兵同志們能修築的工事水平裡面放一挺有效射程不過800米,還要長時間射擊的班用機槍,絕對會分分鐘被對手用數十種武器捏死。說好聽的,步兵靠的是機動靈活。打幾個精準的點射就要快速轉移陣地,同時我軍步兵數量龐大,選擇結構簡單可靠,易於培訓與使用的機槍也是理所應當的,這使我軍發展出了結構和81式自動步槍一致的81式輕機槍,發展道路與蘇軍「殊途同歸」。也順理成章的「跟隨」了蘇軍,將這些武器都命名為輕機槍。而且僅從戰鬥射速上來看,81輕機槍和56-1輕機槍的戰鬥射速相同,均為150發/分鐘,也就是說,火力並不弱。同時其他各方面性能均有提高,而且機槍手可以一人完成操作。當時我們僅僅將這些視為性能提升。而我軍結合戰爭的經驗,發展出了95式槍族,同時有了88通機,這時候我軍給了重槍管的95一個明確的稱呼,QJB-95,95班用機槍。這時候才有了「班用機槍」這個正式稱呼。

PS:順便說一句,這才是真正的81式輕機槍,某文章中所謂的「81式輕機槍」其實是使用了75發彈鼓的RPK輕機槍!兩者在導氣管,機匣,提把,槍托均有明顯不同!

三、現代戰爭對「班用機槍」的變化

其實前面洋洋洒洒說了這麼多,關鍵是說明,班組自動支援武器所遂行的作戰任務,是採取機槍輕量化,還是步槍重型化來實現。兩者可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機槍輕量化帶來的是火力持續性上的優勢,也同時有著火力機動性,射擊精度,通用性的劣勢。而步槍重型化則恰恰相反。

而這一切,只取決於步兵班遂行作戰任務,作戰環境的變化,與武器技術的發展。如果一個步兵班在野外執行常規作戰任務,而對面也是一個建制與火器配置完整的步兵班,那麼所有人都會喜歡M249或者說這樣的輕量化機槍,每個人都希望到武裝到牙齒,從頭到尾保持火力優勢。

但是…

現代步兵遂行的作戰任務更為多樣化,不再是單純的硬碰硬,火力輸出不再是頭等大事,班用機槍幾乎不負責超過400米的目標,400米外有著大量的可用的武器,最直接的競爭對手就是M240,M240大量配發到連排級單位,擠占了很多M249的位置,更不要提M240L輕量化中口徑通用機槍帶來的衝擊。中口徑通用機槍越做越輕,在美軍強大的後勤支援下,子彈的重量和攜彈量對於很多部隊影響不大,反而倒是更依賴中口徑機槍的射程和威力。M249這種「向上兼容」(可以作為通用機槍)的能力幾乎毫無用武之地。大量的視頻我們可以看到,M240在長時間射擊提供火力支援,遠在敵人火力打擊範圍外,吊打反擊手段與火力體系並不完善的塔利班。反而是M249傘兵型在近戰的時候也無法完全壓住敵人火力,打打藏藏。

步兵的作戰環境也在發生巨大的改變,城市規模變大,使巷戰等等近距離作戰任務明顯增加,敵我與平民混雜,很多時候,傾瀉過多的火力反而會適得其反,傷及無辜。這對班用小口徑武器的射擊精度,火力機動性,可靠性,易用性等等需求明顯提升。M249這類的「機槍」的缺陷被無限的放大:城市環境下體積大,重量大,操作不便,無法參與近戰,彈鏈易斷可靠性不足,不裝滿時會發出噪音,槍身大,目標特徵明顯等等。而使得在扮演步兵伴隨支援自動武器這個角色時,IAR(直譯步兵自動步槍,其實就是重槍管步槍)這類武器更受青睞。

正是上述這些因素導致美國海軍陸戰隊用M27IAR取代了相當數量的現役M249(採購6500支IAR,保留8000~10000支M249)。這些IAR開始裝備到位後,《輕武器防務期刊》2012年甚至撰文稱「從BAR一路走來,馬潤終於搞到了自己想要的單兵自動步槍(IAR)」。可見這一類型的武器是炮灰馬潤長久以來的渴求。當然,按文章作者的理解,大家普遍還是認為美國海軍陸戰隊挺懂武器的,那麼這就一定是「對蘇聯的信仰」,堪稱美軍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被滲透。

至於某文章非常關心的閉膛待擊還是開膛待擊的問題,從IAR選型的最終結果來看,LWRC的IAR提出了通過擊發組件控制切換開閉膛待機的解決方案;FN的IAR方案,也在SCAR MK16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套通過連杆實現開閉膛待機轉換的專利設計。但最後卻是HK直接從HK416步槍摘來的HKIAR方案勝出。橫向比較來看,中俄美三大常任理事國也都無一例外的選擇了閉膛結構的「重槍管自動步槍」,這與戰鬥射速和戰術定位有著巨大的關係,很多視頻都能證明,即使是閉膛射擊的武器,在短時間內發射大量子彈也是安全的。更何況幾乎沒有短時間射擊「大量」子彈的機會。

最終M27IAR以其壓制能力、遠程精度、低機槍特徵和輕量帶來的機動優勢很快獲得了前線試用部隊的認可。可以說,IAR代表了班機的一類發展方向,M249則會繼續保留下去,但數量會減小(美國海軍陸戰隊的計劃是替換其中2/3,實際試用中為了考察不同搭配的效能,部分部隊替換一半)。

而更加廣為流傳,為人熟知的經典段子,那更是來源於我們PLA的「機改步」的95-1「競賽級」步槍(俗稱95-1 Plus),憑藉著重槍管新鏡子,征戰南北,無往不勝。

這麼多成功案例,怎麼能不打動毛子呢?所以我們就看到了RPK-16:浮置重槍管,大容量彈鼓,倍率瞄準鏡外加基於RPK-74,發展於AK-12的成熟設計。妥妥的IAR,而通過一系列流出的視頻,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精度,持續射擊能力。都不遜於其他I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