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教育,就是更充分的生活,有享受有所得

2019-10-28   談文化論教育

古希臘著名詩人品達說過:「我不想生活得更多,只想生活得更充分。」

對教育而言,「更充分地生活」,應該有羅大佑的《童年》歌曲中所唱的「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地叫著夏天,操場邊的鞦韆上蝴蝶兒停在上面」的情趣,應該像孔夫子和弟子們「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那樣的自由、開放和靈動。應該像蘇霍姆林斯基筆下的那個帕夫雷什中學:孩子們在草場上嬉戲,在郊外荒野中露營、野炊,在自己栽種的葡萄樹下採摘果實,在自建的夏令營里生活。應該像英國著名的伊頓公學:每逢周末,每位教師都要帶十位學生回到自己的家裡,老師與孩子們一起做飯,一起遊戲,在輕鬆自在的氣氛中敞開心扉,暢所欲言。

對教育而言,「更充分地生活」,就是給學生充足的時間,用「牽著蝸牛去散步」的淡然,盡情地享受心靈的自由,放飛青春與朝氣,弘揚創造的個性,用自己的眼睛和大腦去尋找生活、發現詩意。正如肖川先生所說:「理性的頓悟,靈性的生髮,需要閒適;心靈的舒展,視界的敞亮,也需要閒適;創意,往往在閒適輕鬆時翩然而至;情趣,也每每在閒適從容中一展風采。」

據報載,瑞典的學生在12歲之前不知道個人的學分,教師也不搞學分排名;課間學生都必須參加戶外活動,不出去的,教師要催促,即使冰天雪地,也要堅持,而且每學期學校都要安排兩個整天,讓學生參加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認識大自然中的各種生物,參與各種活動。瑞典人如此悠閒地辦教育,學生的學分或許不是很高,卻在2011年全球82個國家學生創意指數評比中名列前茅。

曾經有一篇題為《我們的教育和反季節蔬菜》的文章這樣寫道:「現代人憑著自己的技術積累,偏要在冬天吃上夏天的西瓜,在冬天播種夏天的蔬菜。但常識告訴我們,這些反季節蔬菜,營養遠不如應季蔬菜。換句話說,它們都是一些病態的果蔬。如果我們站在那些被反季節播種被賦予特殊使命的蔬菜角度想想,我們是不是覺得它們的成長充滿無奈和痛苦?

我們應該相信,每一顆被春風春雨春光喚醒的種子,都會對世界充滿驚喜和感激。可是,我們的反季節蔬菜,就像一個孩子在清晨面帶微笑的酣睡中被家長硬生生地叫醒,然後,它們來到一個蒙著塑料薄膜空氣曖昧的世界裡,然後,最可怕的是,像是一個被審訊的犯人,一天到晚被強光照射著,還不時要被噴上各種各樣的藥水:營養液,生長劑,催熟液,增色劑……這多像我們的孩子,我們家長辛苦地播種、呵護,孩子們痛苦地生長,最後成長起來的卻是沒有營養的病態的反季節人,成人不像成人,孩子不像孩子。」

台灣著名教育家黃武雄在其扛鼎之作《學校在窗外》中寫道:「如果說學校教育還有第三件事該做,那麼這第三件事便是留白;留更多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去創造、去互動、去冥思、去幻想、去嘗試錯誤、去表達自己、去做各種創作。」因為,只有在一個個「閒暇」的時間和廣闊的空間裡,我們的教育才會隨著生命成長規律的律動而洋溢著精彩,我們的老師才會在優悠適閒中欣賞每一朵花開時的馨香,我們的學生更會在「充分的生活」中留一縷清新安詳而走得更高、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