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抓住風口能否守住風口

2022-10-11     睿財經

睿財經訊(文/周鑫)2022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駛入「快車道」,許多人認為新能源汽車的風口終於來了。然而,新的問題和挑戰也逐漸浮現,抓住風口能否守住風口?如何推動新能源汽車全面市場化進程?如何確保汽車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如何解決新能源汽車補能難題?中國新能源汽車究竟能不能跑出「加速度」?

目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形勢

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超過 422 萬輛,同比增長 66.38%,其中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 260 萬輛,占全球總量的六成以上。要知道,去年中國汽車銷量占全球總量的三成左右,以三成的市場份額占據六成的新能源市場份額,足以見得國內新能源汽車增長速度有多迅猛。

這些數據都向我們證明,新能源汽車確實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一方面,世界原油供應緊張,近幾年油價持續上漲,但中國石油資源緊缺,嚴重依賴進口;另一方面,能源的大量消耗給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壓力,不僅空氣污染日益嚴重,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也在加劇溫室效應。

因此,在石油短缺和環境污染的制約下,新能源汽車將是汽車產業的最終發展方向。新形勢下,新能源汽車的動力來源不斷豐富,例如混合動力、生物燃料、天然氣、鋰電池等,促進了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在社會能源緊張、環保問題日益嚴重背景下,發展新能源汽車是全社會的重要工作。這也造成了在近幾年來,有許多車企甚至行業外企業紛紛入局,一擁而上地加入新能源造車領域,讓瘋狂的新能源汽車行業顯示出一片炙手可熱之象。

然而,當我們冷靜下來,結合這些車企的營收分析,雖然我國新能源汽車製造體系已經出現,但對於新能源製造標準、企業協作、整體規劃等方面還有許多不足的地方,需要進一步進行改進。新能源汽車要想更快地發展,需要發展核心技術,不斷研發新的材料、新的部件、新的結構。新能源汽車成本較高,續航里程不足,充電樁也沒有完全普及。一些技術瓶頸尚未突破,配套設施不完善。這些問題都不同程度地制約了我國新能源汽車的成長,只有攻克這些難關才能真正促進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只有如此才能促進新能源汽車在社會中廣泛得到推廣。

資不抵債,多家車企出事

在充滿機遇與變革的中國汽車市場,新入局者不斷增多,而消費者購車卻越發理性。筆者認為,在這樣的競爭形勢下,汽車企業更需要順應時代趨勢,修煉核心研發、技術實力,生產出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否則極易陷入資不抵債的境地。

早在前兩年,已經有多家企業被破產清算。比如燒光李嘉誠51億投資的杭州長江汽車有限公司;4年累虧46億一度資不抵債的長安新能源;欠債869萬的山東木蘭電動車有限公司;3年虧50億已資不抵債的廣汽菲克;還包括眾泰新能源、賽麟汽車、博郡汽車和前途汽車等新能源造車企業等待。這也導致了瘋狂的電動車行業明年或迎來最大洗牌。

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曾經在採訪時這樣感嘆:「未來3-5年將有80%的中國燃油車品牌關停並轉。」「未來80%的自主品牌要死掉,90%的造車新勢力要玩完。在行業里,我們看到,其實前5名以後都很難了。」未來還未到來,長安新能源卻早已經自己踩了「剎車」。

從誕生到「紅極一時」,再到「行將作古」,不過短短几年,真正映襯了《紅樓夢》中的一句話:「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朱華榮的預判並不是危言聳聽,劇烈的淘汰賽在中國市場已經展開,不管是遭到流拍的眾泰、破產重整的華晨汽車,還是在中國市場銷量暴跌的斯柯達、即將退出中國汽車市場的謳歌,都反映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後繼乏力。

新能源汽車「守住風口」阻力大

新能源汽車不使用傳統化石燃料進行驅動,它結合了先進的控制技術、驅動技術,是一種全新的汽車類型。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正在發展階段,技術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

與傳統汽車產業不同,新能源汽車產業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的統一規劃和引導,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目前,新能源汽車價格偏高,一些技術瓶頸尚未突破,配套設施不完善。這些問題都不同程度地制約了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得到合理解決,近兩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發展進程將受到限制。根據評論家王璨的觀點,有以下幾大阻力。

首先,要解決新能源汽車的成本問題。消費者能否負擔得起新能源汽車的高價,是決定是否選擇新能源汽車的關鍵因素之一。以電動車為例,消費者購買電動車每多付3-5 萬元人民幣,雖然最終消費者可以通過幾年後為了節省燃油成本賺更多的錢來買車,但因為沒有太多的好處和個人消費者,電動汽車可能仍然不是目前最實惠的消費者選擇。

其次,新能源汽車面臨一系列需要解決的技術難題。這些問題中最重要的是動力電池的技術問題。目前,動力電池還存在充電時間長、使用壽命短、關鍵技術差、電池成本高、可靠性低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制約了新能源汽車特別是電動汽車的進一步推廣應用。目前,對於新能源汽車來說,電池技術和成本是制約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最大瓶頸。只有解決了動力電池這個「核心」問題,新能源汽車才能插上騰飛的翅膀。

最後,還有支持基礎設施的問題。以電動汽車,尤其是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為例。它們在中國快速發展的前提是便捷的充電站網絡,或者便捷的可更換電池網絡。按照目前的電池技術,在專門的充電站 15 到 20 分鐘就可以充電 70%,家裡 220 伏的電源充滿電需要 10 個小時左右。目前國內建設充電站的成本約為 25 萬至 30 萬元。儘管《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明確提出建立電動汽車快速充電網絡,加快停車場等公共場所公共充電設施建設。但在全國範圍內建立充電站網絡將面臨許多技術和社會挑戰,因為這將涉及改造城市電路、組裝轉換器,甚至可能修改住宅電錶。因此,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技術有待突破,汽車廠商、政府和消費者之間的博弈,這些都錯綜複雜地影響著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化進程。

除此之外,中國的新能源汽車技術發展也受制約嚴重,一方面是我國自身研發實力相對於跨國汽車製造商不足;另一方面是中國大部分汽車製造商在選擇利潤更高的傳統汽車產業和新能源汽車的時候猶豫不決,這些都是我國新能源汽車技術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

綜上所述,我國新能源汽車在發展過程中機遇與挑戰並存。作為一個新興產業還處於起步階段,與傳統汽車產業相比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但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和挑戰。抓住風口能否守住風口,一切都需要時間去展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ff608fcb7e186efd12f026b050cf7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