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十月全國賣房不足10萬億,供需雙降,房企到位資金降13.8%,房地產的底在哪裡?

2023-11-15     搜狐財經

原標題:前十月全國賣房不足10萬億,供需雙降,房企到位資金降13.8%,房地產的底在哪裡?

出品|焦點財經&搜狐地產

作者 | 王迪

多重政策紅利重拳出擊,但是樓市並沒有回暖。

11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2023年1-10月全國房地產市場基本情況。搜狐財經梳理髮現,今年前10月房地產在供需、房企資金層面仍然呈現下滑趨勢。

具體而言,在需求方面,1-10月,商品房銷售額97161億元,下降4.9%;其中住宅銷售額下降3.7%。在供應方面,1-10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95922億元,同比下降9.3%(按可比口徑計算);其中,住宅投資72799億元,下降8.8%。在資金層面,1-10月,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107345億元,同比下降13.8%;其中,定金及預收款、個人按揭貸款降幅連續擴大。

搜狐財經梳理髮現,2021年,商品房銷售額首次達到18萬億,創歷史新高;當時,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為4.4%。此後,在2022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額驟降至13萬億元,下降26.7%。

如今,距離2023年結束已不足兩個月,按照此前交易邏輯,2023年商品房銷售額很難超過2022年的13萬億。

「這是一個長陰周期,房地產從過去20年突飛猛進,已經進入供大於求階段。」某位業內資深人士如此對搜狐財經表示。

中指研究院市場研究總監陳文靜則指出,房地產開發投資持續承壓,累計同比降幅擴大,新開工在低基數效應下,累計同比降幅小幅收窄;從銷售表現來看,受房價下跌預期、居民收入預期偏弱等因素影響,短期市場修復持續性略顯不足。

「近期中央及監管部門多次提及加快『三大工程』建設,配套措施有望加快落地,供需兩端政策發力,有利於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運行。此外,10月,房企融資規模連續3個月下降,近期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會議指出『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優質企業融資支持力度有望加大。」陳文靜稱。

下行通道繼續

為了刺激樓市,今年從部門到地方「認房不認貸」、降低首付比例、降低按揭貸款利率等多項政策接踵而至。

據諸葛數據研究中心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截至11月3日,全國約有300個省市出台利好政策650次左右。

但是,就前十月表現來看,樓市還在「谷底」。

具體來看,1-10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額同比跌速為9.3%,處於跌幅擴大態勢;全國房地產新開工面積同比跌速為23.2%,這已經是連續26個月的下跌;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跌速為7.8%,相比1-9月份跌幅繼續擴大。

在企業端,暴雷房企從民營房企逐漸向混合所有制房企擴延。全國房企到位資金額同比跌速為13.8%,該指標相比1-9月份略有惡化。此外,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同比增速達到了18.1%。

對此,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總經濟師、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劉愛華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從數據來看,目前房地產市場仍然處於轉型期的調整中。從10月份當月情況看,房地產開發投資、商品房銷售額等指標出現了一定的邊際改善跡象。

「從長期看,目前我國人均GDP剛剛超過1.2萬美元,城鎮化率也還有較大提升空間,住房剛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依然較大。未來,隨著各地區、各部門進一步深化落實房地產有關政策,房地產發展新模式逐步建立,將促進房地產市場的平穩健康和高質量發展。」劉愛華稱。

事實上,近日「房地產新模式」「新房改」等話題熱度不減,住建部部長倪虹也發聲談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關於今年的房地產市場,倪虹認為,總體來看是前高、中低、後穩。從數據看,「認房不認貸」「降低首付比例和利率」等政策措施起到了積極的效果。1到10月份,一手房交易量雖然下降,但二手房是上升的,一、二手房合起來實現同比正增長。另外,保交樓工作的紮實推進,帶動了全國房屋竣工面積同比增長近20%,也反映出各地政府幫助企業紓困是有效果的。

陳文靜則表示,從趨勢來看,一方面,臨近年末,企業或將加快項目推盤節奏、加大營銷力度,進而促進部分需求釋放,另一方面,核心城市二手房銷售保持恢復情況下,有望帶動新房市場活躍度提升,疊加當前相對寬鬆的政策環境及去年低基數效應,房地產市場有望逐步企穩。

如何救樓市?

關於救市的話題一直備受業內關注。

此前,原國家房改課題組組長、中房集團公司原董事長孟曉蘇對搜狐財經指出,中央若出1萬億元建保障房,能發揮10萬億元的作用。與此同時,改變樓市現狀需要落實保障房與商品房雙軌制,取消限購之外建設保障房。

與之相關的是,據彭博社報道,有知情人士稱,中國計劃向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性住房項目提供至少1萬億元低成本融資,這是其為提振陷入困境的房地產市場所做的最新努力。中國央行將通過政策性銀行分階段注資資金,最終流向家庭用於購房。

對於1萬億是否能發揮效能,亦有地產資深人士告訴財經,這對十幾萬億的購房市場來說,杯水車薪,作用有限。就像1萬億新國債,市場反映比較平淡。

該人士認為:「對於房企而言,目前的問題是開發商負債過重,大多是負資產無法貸款,可以讓囯有銀行和保險多收購些他們的資產減負。與此同時,加大城中村改造和人才購房補貼,刺激住房消費,從兩端同時增加購買力。此外,各種限購限貸政策都應該退出,降息、降稅費等措施也要配合跟上。」

對於房地產市場發展,此前,在澄清萬科暴雷的金融會議上,萬科董事會主席郁亮透露,市場的恢復需要三組力量的合力:能買、想買、需要買。

在郁亮看來,恢覆信心需要時間,每一輪房地產周期調整,從政策底到市場底,再逐步修復到合理水平,都需要時間。近兩年壓力大的原因,在於商品住宅建設交付洪峰與銷售連續下滑疊加在了一起,但從行業施工情況看,到明年下半年這一疊加過程就能基本結束。

事實上,今年7月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就指出,「適應我國房地產市場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倪虹所提到的房地產發展新模式是,在理念上,堅持「房主不炒」的定位,在體制機制上建立「人、房、地、錢」要素聯動的新機制,從要素資源科學配置入手,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錢,防止市場大起大落。

對於後續樓市,易居研究院研究總監嚴躍進則認為,積極去庫存是四季度各地要抓的工作。各地要把目前各類購房政策,包括限購放鬆或取消、認房不認貸等政策落實好,積極促進住房消費的活躍。

「盤活存量和庫存也需要有新思路。包括政府收購用做安置房和保障房,或者企業收購住房來用做員工宿舍等,理順房地產的各種指標關係,促進銷售端數據。」嚴躍進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cc4b171da5e26f05cbe3a042df49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