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蠶到死絲方盡,人到期頤亦不休。一息尚存須努力,留作青年為範疇。
你一定不知道,世界上有這樣一個人,他極其普通,站在人群中是那麼的渺小,卻為國家事業獻出了自己的寶貴時光與生命。
他就像發光發熱的太陽、他就像帶來溫馨與明亮的火把,他就像滿身芬芳的花朵。為了表示對英雄的感激與悼念,政府給他家送錢60萬元,又劃給50畝地,能得如此殊榮者,究竟會是誰呢?
領導不利必自斃
1931年12月,有一支部隊叫做26路軍,屬於西北軍區的雜牌軍,並沒有接受正式軍隊的系統訓練。
在當時實際情況而言,跟隨軍隊,最起碼不會像普通老百姓一樣既填不飽肚子又無法保障自己人身安全。但是其領導的盲目指揮卻讓這支雜牌軍選擇了倒戈起義,做了一件讓人匪夷所思的大事。
當時,其領導人作為一個從專業軍校畢業的人才,面對外來帝國主義的侵略,自己只是一味地把矛頭對準自己的「眼中釘、肉中刺」——革命軍,並且大肆宣揚攘外必先安內,對於威脅到民族危亡的帝國主義侵略者則採取不作為政策。
這一舉動讓懷有強烈愛國熱情的26路軍感到十分羞恥。他們知道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內部矛盾不值一提,所以為了表示對祖國的熱愛與衷心,當大部隊帶領軍隊在江西省寧都圍剿革命軍的時候,選擇了倒戈投向其死對頭——革命軍。
於是,26路軍參謀長趙博生、73旅旅長董振堂以及74旅旅長季振同共帶領1.7萬人發起了振奮人心的寧都起義。英雄不問出處,面對懷有強烈愛國熱情的起義軍,大義凜然的革命軍人自然不會拒絕,便把他們編為紅五軍團。
熱血起義貢獻多
起義之後,董振堂並沒有從此銷聲匿跡,而是奮起直追參加了中央蘇區的反圍剿作戰,在此作戰期間,他不畏生死,一心只與國家利益共存亡,所以僅此一戰中便立下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戰功,獲取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授予的紅旗勳章。
在參加長征持久戰的時候,董振堂擔起紅五軍團團長應有的責任,帶領全軍團作為後衛追擊對方几十萬勁敵,在到達湖南汝城縣後,雖然手中僅有大概兩個師的人馬,但是也並沒有在面對強勁的敵人時感到害怕。
他深知,最強大的永遠是內心始終火熱的戰士,所以在與敵方大戰三天三夜期間,董振堂也從未有過一刻退縮,反而越戰越勇。不過即使拼盡全力,董振堂一方還是損失慘重,畢竟裝備的落後與短缺是很難用士氣來補齊的。
到達湘江一帶後,紅34師在擔任後衛部隊時損失慘重,導致紅五軍團由原來的1.2萬人犧牲餘下5000人。後續在紅軍隊伍橫跨金沙江的時候,董振堂又帶領自己麾下的紅五軍團和敵人持續血戰九天九夜,從而成為了掩護紅軍安全渡過金沙江的堅強後盾。
就像詩中所言,「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董振堂在選擇寧都起義之後,仿佛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雖然一路上不像神話中一般所向披靡,但是也在持續的浴血奮戰中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可惜的是,花朵總在嬌艷欲滴之後便要面臨消亡。當紅軍順利到達陝北之後,董振堂卻在自己的熱血沸騰之中壯烈犧牲了。
當革命軍偉大的長征事業快要接近尾聲時,董振堂卻在一次與敵人的交鋒中不幸受傷,由於傷勢嚴重不斷失血,而且在當時拮据而緊迫的境況之下又無法馬上送往醫院治療,所以董振堂也只能像其他千千萬萬個戰士一般永遠地留在了這條長征之路上。
把生命獻給革命事業的他,像一輪燦爛的紅日、像一隻熊熊的火把、像一朵嬌艷的太陽花,當他對自己熱愛的事業肝腦塗地之後,便默默地走了,來不及被授予功勳、來不及享受安定、更來不及看這後來的盛世繁華。
政府感恩回饋多
董振堂像一隻火柴一樣用自己的後半生獻給了人民光明而帶給了自己永恆的黑暗。他的去世不僅讓其家人痛不欲生,連同平日跟隨他出生入死的將士們也久久不能釋懷。
1946年,我黨領導人得知董振堂的家人在其犧牲後,由於日軍的後續侵擾而被迫流落到了安徽,日子過得十分艱苦,便下令將其家人安置到了解放區的冀南,此外,還給了其家人60萬元人民幣、50畝良田,以表對於熱血軍人的致敬與對其家人的慰藉。
1955年,到了和平年代,共產黨終於有了喘息的時間,開始細數戰爭中的戰鬥英雄並為他們頒發軍功勳。
在寧都起義的紅五軍團中,頒發了一位上將軍銜、五位中將軍銜以及24位少將軍銜,還有一名元帥名額,只可惜當初帶領起義的董振堂以及其他兩位首領都已經犧牲在了戰火的硝煙中。
以董振堂的所作所為,本來是應該在驅散黑暗、迎來光明之後被妥善安置並與家人盡享天倫之樂的,但是他卻只做到了保全自己熱愛的國家而沒能在危難時刻顧全自己。
董振堂在國家危急萬分的時刻,毅然像其他千千萬萬個熱血男兒一樣選擇了跟隨軍隊,雖然剛開始的他並沒有得到一個十分明智的領導,但是後來終究還是在自己的理智判斷之下找到了自己的隨軍方向。
決定起義之後的董振堂,才算是走上了真正的能夠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道路,雖然自己脆弱的生命最終沒能逃過敵人冷酷的炮彈,但是英雄的可敬之處並不在於生命的存否。
有些人活著,卻跟死了一樣,有些人死了,卻永遠地活在了其他人的內心深處。董振堂把自己的生命獻給了戰場、獻給了軍隊、獻給了他所關愛的中華人民。
他就是那種雖死猶生的民族英雄,所以不論是廣大民眾、還是曾一起並肩戰鬥過的軍人戰士,都對這個勇於遵從自己內心信仰的戰士充滿了深深敬意,所以他的家人能夠在他去世之後得到軍政領導的照顧與呵護。
董振堂的生命是可嘆而可敬的。可嘆的是,在年少風華的年代,熱血參軍卻沒能得到良將指導,只能在領導的狹隘指揮下浪費自己的時間與熱血;可敬的是,當他意識到國民黨軍隊的閉塞與狹隘,便毅然起義並且通過一系列為祖國、為人民的戰爭而給自己的生命畫上了最精彩的句號。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cMbDHQBURTf-Dn5NLc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