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現實顛覆了的會計原則與理念

2019-10-14     理個稅


(一)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

如果沒有計算機,沒有網際網路,沒有人工智慧,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這是必然的。因為有了IT技術,對這句話的理解,就有了顛覆。

20年來,企業會計人員經歷過兩次大裁員。

第一次是在財務軟體上線後。此前的手工帳時代,300人左右的企業需要配備12-15人的會計隊伍。有了會計電算化後,財務軟體把從會計分錄到報表的中間步驟全部搞定了,做會計簡化為了做分錄。300人的企業只需三五名會計人員即可。

幸運的是,這20年來經濟飛速發展,企業實體數量大幅增加,雖然單一企業會計人員精簡了,但企業對會計人員整體的需求量反倒井噴式的增加了。

第二次裁員將在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建立後。會計人員的從業危機首先在集團型企業湧現,集團一旦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會計人員至少可精簡70%。

會計核算是確定性工作,規則性強,重複度高,隨著人工智慧在會計核算領域的深入推進,會計分錄將實現由系統自動生成,到那時會計核算將不需要由會計人員來操作。

果真如此,會計人員面臨的不是個體失業問題,而是會計職業消失的問題。

(二)會計越老越吃香

會計越老越吃香,這是一句流行的謬誤。世上大概也沒什麼行業從業者越老越吃香,要不招聘為什麼都要求35歲以下呢?人老了肯定是貶值的,但老人的知識與經驗積澱多,這種積澱越多越吃香。就因為知識與經驗積澱多的人年齡普遍大,給人一種錯覺,以為越老越吃香。要小心了,如果十年工作只積累了一年經驗,就該苦自己了。

(三)實質重於形式

形式與實質哪個更重要,會計準則要求實質重於形式。但審計與稅務稽核好像更關注形式,如稅務以票控稅,審計強調內控流程。做會計十年,現實似乎一點點顛覆了書本的觀念。試想沒有形式的合規,遑論實質的正義。即便實質有瑕,只要形式無恙,大可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書不可盡信,會計形式未必輕於實質。

(四)股權籌資成本高於債權籌資成本

投資理論有個鐵律,股權籌資的成本高於債券籌資的成本。可為何國內的上市公司都喜歡搞股權籌資呢?這就要說一說中國股市的現實了,國內上市公司沒有強制分紅的規定,不用分紅意味著股權籌資幾乎沒有成本。既然股權籌資沒有成本,自然勝過債權籌資。於是IPO為了圈錢、上市後不斷圈錢就成了必然的操作。


點擊右上角「+關注」,每天及時獲取實用好文章!

「理個稅」提供最專業個稅資訊及籌劃與綜合管理服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Yphy20BMH2_cNUgXXj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