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媽媽把女兒培養成博士,秘訣只有四個字:我們試試!

2020-07-17   幼教咖

原標題:平凡媽媽把女兒培養成博士,秘訣只有四個字:我們試試!

我們中國有句老話,叫「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作為父母,誰不渴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可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太重要了,平凡家庭的孩子想要一飛沖天,背後所付出的努力絕非一般!

都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育兒也是一樣,如果家庭情況很普通甚至貧窮,就意味著孩子無法得到很好的教育資源,孩子的格局和視野被限制,大機率上會成為和父母一樣普通的人。

可古往今來,「寒門出貴子」的事例屢見不鮮,這些人要麼要過人的智慧,要麼靠過人的膽識,皆能有所成就。就在人們紛紛探討「寒門再難出貴子」的時候,泰國一則《豆芽引發夢想》的公益短片又讓人們對育兒有了新的思考。

泰國公益短片走紅,平凡媽媽僅憑一招將女兒培養成博士

沒有華麗的場景,沒有宏大的場面,只有一對樸實低微的母女,她們在社會的底層掙扎生活,可這部《豆芽引發夢想》公益短片還是不無意外的走紅了,因為它足夠撼動人心。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對母女,媽媽只上過四年級,甚至還有很多字都不認識,她只能靠在菜市場賣菜為生。她有一個女兒,平日裡都在陪媽媽在市場賣菜,日子過得很是辛苦。

不久,女兒發現,市場裡有一家賣豆芽的攤位生意特別火,於是她就問媽媽:「我們也能種嗎?」沒想到媽媽立馬點頭肯定說:「我們可以試試!」

說干就干,媽媽回家後便找來了泥土、種子和種植籃,她們很快就把豆芽種進去了,可一段時間過後,豆芽卻絲毫沒有起色。第一次種植豆芽失敗了,女兒很沮喪,媽媽卻說「沒關係,我們再試!」

女兒瞬間又燃起了鬥志,她們一起找來書籍學習,得知豆芽不能見光後,她們把豆芽放在了陰涼處,又蓋上了一層布。過了幾天,當她們揭開布後發現,豆芽依然沒有種植成功,因為她們忘記了澆水。

有了這次的經驗,媽媽很快找來了垃圾瓶子,把它們改裝成了簡易水壺,母女倆又信心滿滿地開始種植豆芽。這次女兒有些焦慮地問媽媽:「這次會成功嗎?」媽媽的回答依然是:「我們試試!」

終於,她們這次成功了,她們成功地種植成了豆芽。而就在這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中,女兒的潛能、鬥志被激發,她的好奇心、探索欲得以滋養。

事實上,這則公益短片是根據現實改編的,這位女生的真實名字叫Netnapa Saelee,現在是一名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博士,她說:「我的夢想是從豆芽菜開始的!」

分析

有網友看了這則短片後表示這真是一位偉大的母親!也有人說,換了我媽,只會說「你又在浪費錢了!」「你不要再白費這些心思了!」「你要把心思花在學習上才對!」還有網友說,最好的育兒是來自父母的愛和鼓勵!

的確,現實中有多少孩子的翅膀是被父母生生折斷的,只希望孩子去做那些他們認為正確的事,而旁的事則被認為「不務正業」「不思進取」。鼓勵孩子去嘗試,其實就是在保護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慾,讓他們的成長充滿動力!

父母該如何鼓勵孩子多做嘗試?

1.保持耐心,看淡成敗,教會他持之以恆

愛迪生做了1200多次實驗才發明了電燈,達文西只是畫雞蛋便畫了3年……可見,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想要成功,想要做出一點成績,必須坦然面對失敗,屢敗屢戰,並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作為父母,一定要保持耐心,要鼓勵孩子堅持下去。

2.儘量放手,為孩子創造更多嘗試的機會

想激勵孩子不斷努力奮進,不斷激發孩子的求知慾,那父母就要學會放手,儘量做那個引導者、旁觀者,而不做決定者、命令者,即使你認為孩子做得很糟糕,也不能輕易干涉,要讓孩子自己去面對困難,發揮主觀能動性,同時體會到嘗試的喜悅,進一步激發探索欲。

3.不為孩子設限,鼓勵他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很多父母在孩子提出想要做什麼時,會直接給出否定答案,比如「你不是做這個的料」「你還是別痴心妄想了」「你還是老老實實學習去吧!」這種否定就是為孩子設限,也讓他的一生難以有所成就。鼓勵孩子多做嘗試,就要大膽打破自我認知,鼓勵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失敗並不丟人,丟人的是你連試都沒試,就已經被自己、被他人否定。永遠不要為自己的人生設限,只有努力嘗試了,你才知道自己的潛能有多大,你才有改變命運的機會!

我是幼教咖,幼兒園園長、早教師,傳播更好育兒乾貨。歡迎關注,您的點贊、轉發,是對我們最好的認可。

(圖片全部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由於是自己碼字,如果錯別字請見諒。本帳號已開通維權,歡迎個人轉載,但不允許抄襲文章,如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