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記憶:70年70城網評文章之一
紅色旅遊 首選延安
中國大大小小的城市有幾千個吧,每個城市都有每個城市的特色。尋秦磚漢瓦,你得到西安;掠帝都風雲,你得去北京;感潮起潮落,你得去錢塘;想知道什麼叫敢為天下先,你得去深圳,想領略東方明珠的魅力,你得去上海……說起紅色旅遊,那當然是首選延安了。來延安,讓你疲憊的身軀頓時「滿血復活」。央視網上線的視頻《人民記憶:70年70城·記住延安》,會把你再次帶回到那激情燃燒的流金歲月,讓你記住的延安,是一種精神傳承。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延安也一樣。延安還有一個古稱叫「膚施」。這個名字相傳和釋迦牟尼的弟子屍毗「割膚施鷹」有關。為了紀念屍毗的自我犧性精神,人們便把山下的這座城市命名為膚施。1935年冬,一群衣衫襤褸卻精神樂觀的「殉道者」來到這裡落腳,他們像屍毗一樣,為了全天下的勞苦大眾,犧牲自己也在所不惜。這些新的「殉道者」就是中國共產黨以及他所領導的人民軍隊。由此,「紅色延安」成為千千萬萬有志青年的嚮往之地,「紅色延安」成為了中國革命的「聖地」。
紅色旅遊,首選延安。從1935年紅軍長征勝利落腳,到1948年東渡黃河前向西柏坡,黨中央、毛主席在陝北戰鬥了十三個春秋。從時間上看,這是革命戰爭年代黨中央駐紮時間最久的地方。由於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抗日戰爭的總指揮所,因此這裡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遺址和紀念地。目前,延安不僅是紅色旅遊景點最多、內涵最豐富、知名度最高的紅色旅遊資源富集區,也是全國保存最完整、面積最大的革命遺址群所在地,還是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根據統計數據顯示,延安擁有革命紀念地445處,珍藏文物7萬件,現存革命舊居140多處,當地紅色旅遊資源數量占陝西省紅色資源總量的72%。從紅色資源量上講,在全國革命老區中,我們說第二,絕對沒有人敢稱第一。就這麼霸氣,沒辦法,我也想低調,可實力不允許呀!
也許有人會講,僅此就說「首選」,是不是有點「王婆賣瓜」的味道?我要說,你「OUT」了。紅色旅遊來延安,僅僅看舊址窯洞,扭扭秧歌,那已經是N年前的老黃曆了。如今紅色旅遊來延安,除了參觀革命舊址和紀念地外,你還可以玩一把「穿越」,「延安保衛戰」「南泥灣大生產」「抗大的一天」等等,你想體驗什麼?說!到了晚上,你可以到延河岸邊欣賞寶塔山實景燈光秀,聲光電交織,那氣勢真叫一個絕。回到室內,大型紅秀演出《延安,延安》,那可不是一般的水準喲。還有《阿良的長征》,聽聽一個「紅小鬼」講述的故事,才知道什麼真正的「身臨其境」……在延安,能觸動你靈魂的碰撞點簡直太多了。什麼?你讓我都講給你聽,我只能說「臣妾做不到啊」,「那真是太難了」!
紅色旅遊來延安,如果你以為我就是想讓你重回革命戰爭年代,那你又錯了。想對「精神傳承」有更深的體會嗎?那你還真得去一個村子,一個「有大學問」的地方。好多好多好多的人都去參觀學習呢,多到啥程度?統計數字一直在變,我也說不準,我只知道,每逢節假日,我們當地人一般都不安排去那兒,儘量留給你們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那是啥地方?還要我說嗎?你不會真「OUT」了吧。
人民記憶:70年70城網評文章之二
延安綠:延安人的國慶盛裝
不了解過去就不會理解今天的不易。70年「人民記憶:70年70城」記住延安,最讓人難忘的就是那塗抹在黃土地上的「延安綠」。
這延安綠,改變了黃土高原的基色,是新時代新延安當之無愧的新名片。難怪總書記都為這延安綠點贊:2017年12月18日,在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生態保護修復,以塞罕壩林場、右玉沙地造林、延安退耕還林、阿克蘇荒漠綠化這些案例來看,只有朝著正確的方向,一年接著一年干,一代接著一代干,生態系統是可以修復的。
延安綠就是這樣一場生態接力跑的成績單。1998年吳起縣率先開始大規模實施退耕還林後,20 多年來,延安市委、市政府領導班子歷經調整,但退耕還林工作始終如一。如穿石的滴水,延安各級幹部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久久為功,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不動搖,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在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專家稱為「不具備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的地方,創造了一個生態奇蹟。2015年10月,荷蘭國王威廉·亞歷山訪問延安時,發出這樣的感嘆:如此大規模的植樹造林,將成為環境再生的一個極佳案例。延安,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短期內「生態可逆」的現實樣本。
延安綠就是延安精神在新時代結出的一枚果實。退耕還林工程啟動後,有國家補助干,沒有國家補助一樣干。20年來,延安先後啟動了兩次大規模退耕,全市完成退耕還林面積1077.5萬畝,占全市國土總面積的19.4%,全國退耕面積的2.1%、陝西省的27%,被譽為全國退耕還林第一市,全市13個縣區均被列為全國生態環境建設示範縣。廣大人民群眾更是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克服種種困難,集中人力物力,變過去的「兄妹開荒」為「兄妹造林」,推動了延安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經濟社會發展持續向好。
延安綠是奮鬥的顏色。新中國成立之初,整個黃土高原地區的森林覆蓋率僅存3%。而現在,延安的植被覆蓋度是81.3%,延安山青了。與之相應的是,延安天也變藍了。揚沙天氣由過去的27.2次/年減少為2.7次/年。延安的水綠了,年入黃河泥沙由2.58億噸降到0.31億噸。從3%到81.3%,從27.2次/年減少為2.7次/年,2.58億噸降到0.31億噸,三組數字的背後凝結著奮鬥的汗水,是奮鬥的汗水改變了高原的色調,柔和了黃土高原突兀的稜角,豐潤了黃土高原的肌體。
延安綠是改革的顏色。在退耕還林的過程中,延安的「進」耐人尋味。這「進」,抓住了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的根本——樹,提高了生態效益;抓住農民增收這個中心,確保了生態建設的成果;抓住了生態移民這個手段,確保了生態環境的自我修復;抓住了發展現代農業這個方向,確保了延安的高質量發展。而這,正是延安進與退的辯證法。
延安的綠色之變,不僅是生態之變,也是發展之變。難怪有人說,延安人在退耕還林這個戰場,取得了生態修復與整體脫貧兩場勝利。
這就是厚重的延安綠。這綠,是延安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盛裝。
人民記憶:70年70城網評文章之三
延安:告別絕對貧困 奔向全面小康
2019年5月7日,革命聖地延安告別絕對貧困,向黨和全國人民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延安地處黃土高原腹地,溝壑縱橫、生態脆弱,歷史上極端貧困。延安的發展歷來受到黨中央的關心和全國人民的關注。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主席給延安黨政軍民各界復電,要求延安和陝甘寧邊區的人民繼續團結一致,迅速恢復戰爭的創傷,發展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
毛澤東主席的《復電》,成為指引延安人民發揚延安精神,發展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動力。延安人民在毛主席《復電》精神的鼓舞下,艱苦奮鬥、埋頭苦幹,掀起了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高潮,經濟文化建設突飛猛進。
但是,由於自然條件惡劣、經濟基礎薄弱,延安人民仍然沒有解決溫飽問題。1973年 6月9日,周恩來總理陪同外賓回到延安,詢問了延安的生產和群眾生活情況。當聽到延安至今還有一些地方糧食緊缺,群眾連肚子都吃不飽時,周總理黯然流下了眼淚。他情意深長地說,延安人民哺育了我們,使我們取得了全國革命的勝利。但是延安的農業還很落後,我們對不起延安人民。周總理問延安地委、行署的負責同志,延安的糧食5年能不能翻一番?延安的領導回答說,可以。周總理親切地說,你們糧食5年翻了番,我一定再來延安。
1973年延安地區有14個縣、130萬人口,糧食總產6.47億斤,農民人均不到250公斤,農民年人均收入不到50元。不少農民不僅鍋里沒有糧聽吃,而且手裡也無錢可花。按周總理的5年糧食翻一番的要求,到1978年整整5年過去了,延安的糧食產量才增長了一成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延安駛入發展快車道,1990年延安實現了糧食翻一番,農民人均占有糧食比1973年增加了一倍以上,人均年收入在700元以上。周總理為延安人民制定的目標雖然在新的歷史時期實現了,但是延安仍然是一個貧困面較大的經濟欠發達地區。
到2014年底,延安仍有3個貧困縣,693個貧困村。占全市人口近十分之一的7.62萬戶、20.52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延安脫貧致富、加快發展關懷備至。2015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延安看望慰問幹部群眾,主持召開陝甘寧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會。習總書記的關懷和支持,激勵著延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懈奮鬥。自脫貧攻堅戰以來,延安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大力弘揚延安精神,始終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山地蘋果、沿黃紅棗、川道大棚、溝道養殖等主導產業,讓貧困群眾脫貧有了依靠,基礎設施不斷加強徹底改善了百姓的生活條件。截至2018年底,延安693個貧困村全部退出,19.5萬人實現脫貧。全市貧困發生率降至0.66%,建檔立卡脫貧戶人均純收入達8289元。
5月7日,延安市延川、宜川兩縣退出貧困縣序列。這標誌著革命聖地延安的貧困縣全部「摘帽」,226延安人民從此告別絕對貧困,走上了奔向全面小康的幸福大道。
人民記憶:70年70城網評文章之四
延安交通:昔日趕著毛驢走四方,今朝坐著飛機追夢想
「走頭頭的那個騾子喲,三盞盞的那個燈,哎喲帶上的那個鈴子喲,哦哇哇兒的那個聲……」陝北民歌里滾燙的情感讓人陶醉,落後的交通也讓人揪心無奈。
「人民記憶:70年70城」記住延安,延安交通日新月異的不由地讓人稱奇。
74歲的張生榮的故事是延安很多人切身的經歷。張生榮當年從延安到西安,坐車得兩天,第一天到銅川,第二天再到西安。前兩天在西安上大學的孫子想回延安過生日,早上坐動車到延安,中午吃過飯後,下午又坐動車回到西安,時間還比較寬裕。
交通的日新月異,讓延安與外界的聯繫越來越便捷。
如今的延安,路越走越寬,坐飛機像「打的」。2018年11月8日上午8時29分,由杭州飛來的東方航空MU9997航班安全降落在延安南泥灣機場,此次航班的降落標誌著延安南泥灣機場正式通航。來自廣州的乘客郭天喜從東航空客A320的舷梯走下飛機,高興地說道,「非常榮幸能成為走進延安南泥灣機場的首批旅客!」他拿起手機拍下了自己首次來延安後的第一張照片,記錄下延安南泥灣機場的嶄新面貌。
延安機場始建於1936年1月,是中國共產黨整修、使用和管理的第一個紅色機場,曾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作出過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延安機場位於城東二十里舖,於1958年建站並開通民用航班,是陝西省內繼西安之後第二個民用機場,它是延安重要的交通門戶和對外開放窗口。南泥灣機場建成後,延安開通國內航線14條,通航城市16個,交通網進一步擴展,為做大做強紅色文化旅遊產業搭建更加快捷順暢的空中通道,為助推延安加快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提供強力支撐。
如今的延安,路越走越寬,乘火車像「坐公交」。自上個世紀90年代,革命聖地延安結束無鐵路的歷史以來,鐵路在助力延安脫貧的道路上,一直默默參與,毫不惜力。
時光回溯至1991年12月26日,時逢毛澤東主席誕辰98周年,西延鐵路鋪通,結束了延安沒有鐵路的歷史。次年8月通車後,蒸汽機車牽引的客車運行13.9小時,旅行時速23公里。
2005年7月1日,延安至北京西的T46次列車在延安首發。這是陝北革命老區首次開出跨局直通特快列車,延安至北京無直通旅客列車的歷史就此結束。
2010年年底包西電氣化鐵路通車後,延安紅色旅遊井噴,次年遊客達2050萬人次,旅遊收入110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6倍和3.3倍。旅客下火車來到延安革命聖地,滿懷崇敬之情重溫革命歷史。
2012年7月1日,延安又「坐」上了時代快車。時速160公里「和諧號」動車組列車的開行,掀開了延安交通運輸史的新篇章,革命老區也跨進了發展快車道。2016年,紅色研學旅行專列開往延安,火車載著學子去革命聖地深刻了解延安精神、長征精神的偉大意義所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
如今,每天有29.5對列車經過延安,幸福的列車,讓延安人民的夢想更加絢麗多彩。
如今的延安,路越走越寬,一條條公路成了幸福路。 2019年5月7日,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見證又一個歷史時刻——陝西省人民政府宣布,延安市延川、宜川兩縣脫貧摘帽,這標誌著延安各縣整體脫貧摘帽。
延安人民告別了貧困!!這一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的最新戰績,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如一為人民服務的不變初心。交通的改觀,讓延安人民「跑」得越來越快。2015年以來新修、整治道路589處、2551.8公里,所有農村全部通瀝青(水泥)路。「山路那個彎彎吆,滿山山的那個繞,開三輪的那個哥哥吆,換上了小麵包……」的歌聲,在鄉村公路上不時響起。距離黃河只有幾百米的宜川縣集義鎮馬樹坪村也從睡夢中醒來,黃河美景便盡入眼底。但村裡人要走出去,卻要翻越連綿的大山。因為路不通,馬樹坪村村民經濟來源少之又少。柿子熟了只能爛在樹上,花椒熟了只能賣給小販,價格被壓得很低。2017年沿黃觀光路通到了馬樹坪村村口,大大縮短了村子與縣城的距離,現在村民進一趟縣城也就1個小時左右。從韓城來的花椒收購車輛也直接開進了村裡,收購價也從往年的30元一斤漲到了40元一斤。馬樹坪村也隨之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年村裡有人還買了麵包車專門到韓城去接雇好的摘椒人。歌里唱的「哥哥那個開車妹妹你坐好,轉一轉那方向盤樂得妹妹笑」的也成了現實。在沿黃觀光路全線1220個村落中,還有許多像馬樹坪村一樣因為這條道路而改變了歷史的村莊。
截至2018年底,全市公路總里程達到21115公里,高速公路通車裡程達到 833 公里,除子長、延長、黃龍3縣正在建設外,其餘10縣區均實現了通高速公路。另外,縣縣通二級、鄉鄉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目標也已經實現。國省幹線公路達到22條3564公里(國道8條1567公里,省道14條1997公里),其中二級以上公路達到1531公里,占比43%。
包茂高速、青蘭高速、延志吳高速、延延高速、黃延高速擴能工程、吳定高速等6條高速公路建成通車,綏德至延川、清澗至子長、子長至姚店、延長至黃龍、黃龍至蒲城、吳起至華池、黃龍至韓城等 7 條高速建設加快推進,「三縱兩橫」高速公路網基本形成。
沿黃觀光路、北過境、志丹至南梁紅色旅遊公路、延長至馬頭關二級公路改建工程建成通車,延安南泥灣機場建成投用,西延高鐵開工建設,延安入選國家陸港型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名單……
今天的延安,早已不再是那個交通閉塞、荒涼貧瘠的窮山窩窩,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信息暢通、公路成網、鐵路密布、航運發達的新城市邁進。
人民記憶:70年70城網評文章之五
蘋果,延安人的致富果 幸福果
深秋的延安,沉甸甸的紅富士沉壓彎了枝頭,田間地頭,果農們忙著採摘裝箱,今年的蘋果又是好收成!
70多年前,當洛川縣阿寺村農民李新安用毛驢將200棵果樹苗馱回洛川,栽種在自家的7畝地里時,他想不到,70年後,洛川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蘋果連片生產區。蘋果,已經成為延安半數以上群眾的致富果、幸福果。
70年「人民記憶:70年70城」記住延安,這顆紅蘋果不應被忘卻。
從李新安第一次帶回的蘋果樹苗開始,多年來,延安市委、市政府立足自然資源優勢,堅持把蘋果作為全市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支柱產業,大力實施老園提質增效工程和基地北擴戰略,久久為功,持續發力,產業規模迅速擴張,質量效益加速提升,建成了380萬畝優質蘋果基地, 13個縣區全部列入陝西省優質蘋果基地縣,有近百萬人從事蘋果產業,占到農業人口的半數以上,涉果貧困戶覆蓋有勞動能力貧困人口的42%以上,蘋果成為全市種植面積最大、覆蓋面最廣、對農民增收貢獻最大的支柱產業。
經過多年的培育,延安蘋果已經成為市面上口碑極好的優質水果,脆甜多汁。但市場份額卻遠遠小于山東。想讓延安蘋果走的更遠,讓延安群眾能夠從蘋果種植中獲得更多地收益,破解農產品優質不優價困境,延安市委、市政府深入研究國內外發展趨勢,確定了蘋果產業後整理的發展路子。
蘋果產業後整理是旨在通過提升分級分選、冷鏈物流、包裝儲藏、精深加工和品牌營銷能力,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兩年多來,全市上下圍繞後整理積極出思路、定政策、嚴考評、創機制,打出了政策撬動、行政推動、市場拉動、主體帶動、改革驅動、保障聯動的「組合拳」,培育形成了牽引三產融合發展的「新動能」,為全市整體脫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厚實的產業基礎。
為了讓這顆小蘋果發揮出最大的作用,延安市把後整理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和重點項目,出台了《蘋果產業轉型升級建設現代果業強市意見》、《2018-2020年蘋果產業發展行動方案》,對新購置的智能選果線補貼30%,同時還支持後整理企業貸款、品牌直銷店建設和龍頭企業培育,充分運用政策槓桿作用,調動企業參與後整理的積極性。
通過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延安市引導支持蘋果企業把握市場需求,延長產業鏈條,擴大了果脆、果汁、果醋、果粉、酵素、果酒等產品生產規模,發展了果袋、果箱、物流、中介、勞務等關聯配套產業,開發了保健、醫藥、航空、美容等高端產品,促進加工業集群化發展。
通過果游融合發展,發展集休閒度假、旅遊觀光、健康養生、採摘體驗等多元融合的新業態,豐富果業文化,提升了蘋果產業的生態、休閒、文化和非農價值,提高產業的綜合效益。
延安人最不怕吃苦,「只要能致富,受苦也願意!」如今,越來越多的群眾開始種植、擴大蘋果園,蘋果對於他們來說,可不僅是吃在嘴中的甜蜜,更是一顆能帶來致富希望的幸福果。
醉 美 子 長
編 輯:劉 宏
責 編:張亞寧
監 制:高 瑞
來 源:延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