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宗街歷史文化街區--湖南長沙

2019-08-25     寧波記憶

長沙,湖南省省會,古稱潭州,別名星城,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經三千年城名、城址不變,有「屈賈之鄉」、「楚漢名城」、「瀟湘洙泗」之稱,留下了眾多的歷史文化遺蹟,但發生於1938年11月13日凌晨的一場大火(文夕大火),將長沙全城90%以上的房屋燒毀,因此,現在長沙城裡的老宅基本上是建於1938年以後的,老城中有潮宗街、化龍池、太平街、都正街、文廟坪、坡子街、百果園巷、大古道巷等歷史文化街區。

潮宗街因臨城門潮宗門而名,又名草場門正街,位於開福區,是迄今長沙市僅存的3條麻石大街之一,長511米,寬9米。目前,潮宗街片區的棚戶區改造及歷史文化街區建設項目已經啟動,潮宗街歷史文化街區內現有市級文保單位12處、歷史建築12處,根據規劃,這裡將被打造成集文化、旅遊、娛樂、居住於一體的綜合性歷史文化商業街區。

潮宗街麻石路面為長沙市第一批近現代保護建築

潮宗街歷史文化街區

瞿鴻禨故居原址,位置在潮宗街與壽里街的交匯處,人稱「瞿相府」。瞿鴻禨(1850-1918) 湖南善化(今長沙)人。字子玖,號止庵,同治進士, 先後出任工部尚書、軍機大臣、政務大臣、外務部尚書,授大學士,是執掌晚清中樞的重要人物。

抗日戰爭防空設施遺蹟--防空洞,據考證,此地下防空掩體系抗日戰爭時期,當地軍民為躲避日機轟炸而

真耶穌教堂,為長沙市近現代保護建築,始建於1925年,保存完好,座南朝北,建築面積約1000平方米,為三層磚木結構,半拱式門窗做工精美,室內細部具有中西合璧的特點。

耶穌教會私牆私腳

該教堂建築年代早,規模大,為長沙唯一一處真耶穌教會教堂,對中西文化交流史、宗教史及民國建築的研究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是歷史文化名城長沙重要的實物遺存,為一般不可移動文物和長沙第二批近現代保護建築。

長沙市北正街教堂,原名為「中華聖公會三一堂」,是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近現代保護建築。始建於1905年,1910年被毀(搶米風潮),1911年於原址重建,1915年全部竣工。

北正街教堂是典型的哥德式建築,由孟良佐博士(主教)設計。教堂坐東朝西,為長沙獨特的歐式教堂建築,是長沙僅存的唯一一座麻石教堂。

梓園巷--梓園之街名源於清乾嘉間禮部尚書劉權之宅第在這裡修建的後花園「梓園」。

民國旅社及戲台,潮宗街梓園6號(「縶廬」)為長沙城保存最好的四合院之一,建築面積達1311.37平方米。「絜廬」又稱「絜園」,為清末布政使銜道員張自牧的宅園,民國時,張氏家族沒落,宅園就被改成了旅社。

院內西邊是三層主樓,頂層南北兩側各突起一座閣樓,北面為二層側樓,與主樓相連。各向都有4米寬的走廊。院南側聳立一座由4個木柱支撐起的戲樓,舊戲樓為城內惟一的一座,為長沙市重點保護歷史舊宅。

「樹德堂」「樹德堂」

民國旅社及戲台

民國旅社及戲台,沒能入內,只能從附近的居民樓上拍民國旅社及戲台

連升街九如里公館群:中山西路三貴街進去之九如里、連升街分布有5幢老公館,為九如里2號、4號、6號,連升街54號、56號(新62號)多建於1916-1918年。

九如里

九如里是民國老宅的集中地,原中央銀行長沙分行經理辛衡若、原「國大代表」萬衡、原黃維兵團副司令吳少洲等人曾居住於此。

九如里包括辛蘅若公館在內的4棟公館,因其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價值,被公布為長沙市重點保護歷史舊宅,2010年進而被公布為開福區不可移動文物。

九如里公館群

九如里公館群

九如里公館群

連升街56號(新62號)公館

連升街56號(新62號)公館

潮宗街歷史文化街區--湖南長沙
潮宗街歷史文化街區--湖南長沙

連升街33號民居,市級文保單位。

連升街33號民居,市級文保單位。

連升街4號民居,市級文保單位。

連升街4號民居,市級文保單位。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長沙)活動舊址,位於楠木廳6號,是一幢晚清院落式樓房,石庫大門內有小天井,被譽為「韓國國父」的韓國臨時政府主席金九曾在此居住。

金九(1876.7.11——1949.6.26)是韓國歷史上的一個傳奇人物,原名金昌洙,號白凡,生於黃海道海州邑,為韓國的開國元勛,曾在中國從事反對日本侵略者的鬥爭達27年之久。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長沙)活動舊址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長沙)活動舊址

同仁里公館群:黃興北路百聯東方對面吉祥巷左側有一巷為同仁里,約2米寬小巷兩側對稱分布6棟兩層樓石庫門公館,即同仁里8~13號。

同仁里公館群:原為大吉祥旅社組成部分,後改為公館。長沙名醫易景樵、抗日將領李師林曾居此。

同仁里公館群

同仁里公館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ObU2GwBJleJMoPMVvX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