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大部分同學都只能考上普通本科,想要被重點大學錄取,則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因此對於很多人來說,都只是一個夢想。
每年考上重點大學的機率,大概是10%-20%,也就是說,在100個人中,你必須排在前20名才能有機會,這對很多同學來說,是非常困難的,而清華北大對他們來說更是無異於天方夜譚。
作為一個差生,每次成績排名落後,考上清華北大的機率和中彩票差不多,但是就有這樣一個人,把這些幾乎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她就是劉媛媛。
劉媛媛出生在一個河北的小村莊,父母也沒有良好的教育背景,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女孩,僅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從差生逆襲成了全校第一。你可能會好奇,到底是什麼讓她逆襲成功的呢?
答案就是一本書。她無意中看到了一本書中的一個故事:一個和她條件一樣差的女孩子,經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牛津大學的勵志故事。
當時她就覺得,既然這個女孩子可以考上牛津大學,那我也一定可以考上北京大學!就是這樣的一個小故事,激勵了她高考考上了一所211大學,大學畢業後,又用了三個月的時間考上了北大法學研究生。
在這個努力的期間,她也曾遇到瓶頸,但是她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與做題規律,規劃自己的時間,挖掘自己的學習潛力,逐漸實現逆襲。
其實說到底,正確的學習方法對於高中學習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以數學為例,對於課本上的例題大家都是怎麼做的呢?正確的方法是:把答案蓋住看例題。
課本上的例題不能看一下就過去了,因為看時往往覺得什麼都懂,其實自己並沒有理解透徹。所以,在看例題時,把解答蓋住,自己去做,做完或做不出時再去看,這時要想一想,自己做的與解答哪裡不同,哪裡沒想到,該注意什麼,哪一種方法更好,還有沒有另外的解法。
再來說說關於刷題。
與其一節課抓緊時間大汗淋淋地做二、三十道考查思路重複的題,不如深入透徹地掌握一道典型題。例如深入理解一個概念的多種內涵,對一個典型題,盡力做到從多條思路用多種方法處理,即一題多解;對具有共性的問題要努力摸索規律,即多題一解;不斷改變題目的條件,從各個側面去檢驗自己的知識,即一題多變。習題的價值不在於做對、做會,而在於你明白了這道題想考你什麼。
再舉個例子,語文考試中,文言文閱讀似乎是個大難題,有什麼應對方法呢?
無論碰到什麼樣的文言閱讀材料,讀通文言是第一要務。要讀通文言,不會語法分析是不可能讀懂文言文的。
所謂語法分析,就是找出句子的主謂賓,文言文里絕大多數句子都
能找到主謂賓。如果按照找主謂賓的辦法依然無法弄懂句子,出現句子不通了,怎麼辦?要找出不通的原因,想一想,是不是有省略成分,是不是有詞類活用現象,是不是有通假字現象,這就是「不通則通」。
如果找了這三個方面的原因,仍然無法讀懂,只能說明這段文字本身有問題,或節錄跳脫,或列印遺漏。會語法分析,就能解決文言文翻譯,做到字字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