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端淑畫像。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相信即使合上書本多年,《為學》當中的經典名句依然能夠喚起很多人的回憶,卻很少有人知道文章作者彭端淑是眉山市丹棱縣人。
彭端淑,字樂齋,號儀一,是清朝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他與李調元、張問陶(張船山)一起被後人並稱為「清代四川三才子」,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夙夜在公 勤政為民
彭端淑。
彭端淑的家族有著良好的家風,從小受到先輩「崇實黜浮,又宜力學,毋自棄」的教誨,他本人不僅聰慧還十分好學,10歲就能寫文章,12歲進入丹棱縣學,在丹棱翠龍山的紫雲寺刻苦讀書。
雍正11年,彭端淑考中進士,授吏部驗封司主事。乾隆十年,升吏部員外郎,旋遷文選司郎中。乾隆12年充任順天府鄉試同考官,乾隆二十年,出署「三江要口,五州之屏藩重地」的廣東肇羅道署察使。
彭端淑為官清正,一心為民,待民寬厚,常以「清慎」自勉。他明令所到州縣一律禁止款待,每次出巡訪查,必輕衣減從,「隨行不過一二人」,深受官民的一致好評。
彭端淑為官期間,力求進取,決心興利除弊,上報朝廷,下慰民望,不願碌碌終此一生。他斷案明決果斷,對民間訴訟的誤斷,無不一一更正,使民相安。他初到廣東,遇積案3000餘件,他立即調集各州縣案卷,會同幕僚開誠布公,明斷有聲。不出一個月,全部結案,吏民無不驚佩,朝廷大吏「深相倚重」。
彭端淑在廣東為官頗為充實,這是他一生仕途生活中最為顯赫的時期,通過努力,廣東的社會風氣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督修省城書院,延請名師月課,親為指授,士風甫振。」彭端淑還大力促進當地的教育事業,他親自督促休整省城書院,請當時著名的老師來講課,有時候還會親自給學生們授課,使當地的學風逐漸濃厚起來,這也為他後來投身教育事業打下了基礎。
頗有政治聲譽的彭端淑,在多年的為官生涯中,看到了繁華清王朝下面艱辛的社會現實,逐漸滋生了一種隱退思想。「人於宦途不滿意,輒以咎人,此誰擠之者!今不葬魚腹,天於我厚矣,復何望焉。」乾隆二十六年,彭端淑隨船督粵西糧運,船行在南海中,不慎失足墜水,雖被搭救脫險,但他卻認為這是大難即將臨頭的預兆。彭端淑已對官場的爾虞我詐有了充分認識,決意隱退,遂藉口此事,辭官歸蜀,隱於成都白鶴堂,入錦江書院,走上了課士育賢的道路。
辦學布道 厚澤一方
《為學》
彭端淑之所以在隱退後能到錦江書院任教,那是因為他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學修養。他早年醉心制義(明清科舉考試製度所規定的一種文體),有著很高的水平,在蜀中稱冠,是繼韓琢庵、董新策後唯一能「發慮經旨」的制義大家。彭端淑入京後,立即以制義名噪京師,深得蔡寅斗、胡稚威、沈適芳等的推崇,謂為「不世之才」,「咸推重之」。
遺憾的是,制義這種套路式的體裁,限制了彭端淑在文學道路上的發展,直到他50歲後才慢慢領悟寫文章應該貼近現實,貼近老百姓的生活,寫出了《白鶴堂文集》四卷、《雪夜詩談》二卷、《粵西紀草》一卷、《曹植以下八家詩選》若干卷、《蜀名家詩抄》二卷以及《晚年詩稿》、《碑傳集》、《國朝文錄》、《小方壺齋輿地叢書》、《廣東通志》等作品。其中《白鶴堂文集》最為有名,議論小品文《為學一首示子侄》即出於本書。可以說,他的散體古文和詩歌在當時都有著很高的影響,他與李調元、張問陶以文名鼎立蜀中,被譽為清代「蜀中三才子」。
有著極高為學修養的彭端淑,愛惜人才,一生造士頗多。他在擔任順天府鄉試同考官時發現了紀昀很有文才,他便不拘一格地量才錄用,取紀昀為解元,紀昀後來成為一代名臣、文學大家,總編纂《四庫全書》,成為清代學術界權威,在民間以「紀曉嵐」的名字為大家所熟知。
在彭端淑人生的最後20多年的時間裡,他把心血奉獻給了四川的教育事業。當時錦江書院是四川省的最高學府,彭端淑在此任主講、院長,在院學生有200人左右,都是川內秀才以上的人員,學員學費、生活費由清政府撥給該院的學田供給。
「錦江棲遲二十年,每逢寒食一清然。」彭端淑在錦江書院執教後,生活雖然清苦,但內心更趨於平靜了,他當時的心境在他的《戊戌草·寒食》一詩中有生動形象的描述。在執教錦江書院期間,彭端淑培養了許多人才,「清代四川三才子」之一、戲曲理論家、詩人李調元,以及張翯、鍾文韞等皆為他學生。
乾隆四十四年,彭端淑病故於成都南郊白鶴堂,享年81歲。彭端淑雖然去世了,他的精神卻永遠激勵著後人,為紀念彭端淑,丹棱縣把城區一條大路命名為端淑大道,他的家鄉丹棱縣雙橋鎮,不僅保存了一些建築,更重要的是雙橋鎮收集整理了彭端淑的作品,供每一個雙橋人學習,了解他的人生經歷和思想形成,每一個雙橋人就是傳承《為學》文化的「活化石」。
RECOMMEND
推薦閱讀
坤維上腴 岷峨奧區——眉山:歷史人文薈萃之地
眉山傳統村落進入世界視野~「歷史村鎮的未來」國際會議今日開幕
難得一見!絕對不可錯過!非物質文化遺產——彭山船工號子喊號啦!!
蘇軾與古琴藝術 ,及其音樂美學思想
知否?高端國際會議為何選址眉山
清音和暢~穿越千年的古今唱和
在成都遇見蘇東坡
行攝眉山 | 「散打」太和古今
18位國內散文名家齊聚洪雅,讓美景從現實走進文學
還能這樣玩?!快來看彭山謎語大咖帶你玩轉謎語大會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如需轉載,請留言聯繫我們。部分文字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版權人及時聯繫。TEL:028-38166877
END
來源:東坡文化網 張玉
編輯:劉寅
審核: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