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聰明的社交方式,是在請客吃飯、送禮時,懂得「漏斗效應」

2023-11-17     布衣粗食

原標題:最聰明的社交方式,是在請客吃飯、送禮時,懂得「漏斗效應」

一個人到底要獨處,還是合群?

答案有很多,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但不管怎樣看,人是不可能完全遠離社交的,尤其是中年人。

為了賺點錢,養育孩子,照顧父母,謀一份事業,硬著頭皮也要和人聊一聊,保持聯繫。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與人聯繫的方式越來越多,並且快捷,但是請客吃飯、送禮的傳統,並沒有消失。對於要謀業的人,還會主動組織飯局,提著禮物上門。

網絡、現實生活交叉在一起,人們獲取的信息,可以說是海量的。如何才能從社交的過程中,得到有效的信息,找到靠譜的人?

「漏斗效應」告訴我們,當流體從管道截面積較大的地方運動到截面積較小的地方時,流體的速度會加大。
把效應用到傳播學上,就是這樣的意思:無用的信號分布在網絡的各個終端,最後都疊加聚在前端,向漏斗的出口聚集。大量、高速的信息,難以回傳,也難以分辨。
另一方面,人云亦云、過分信任等社交態度,都會造成「信息繭房」,反而會困惑自己。

簡單來說,就是對社交人群、信息,少慮,慎言,精選。

01

少慮,別太在乎別人。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你要是把所有人的話,都牢記在心,都當成至理名言,肯定會吃不好,睡不下。

畢竟,再好的事情,也有人提出各種擔憂,還用一些讓人畏懼的例子,說服別人。

有一條蜈蚣,外出時,遇到一隻青蛙。

青蛙問:「先生,你那麼多腳,怎麼走路?到底第一步是抬起右腳,還是左腳?」

蜈蚣想了很久,還真的不知道自己到底抬起哪只腳。

過了一會,蜈蚣繼續走路,發現自己的腿在互相對抗,走不動了。抬哪只腳,都是錯誤的。

俗話說:「一句無心和,得罪有心人。」

若你是那個有心人,就很容易被得罪。別人稍微漏出一句不中聽的話,你就認為是「針對你」。離開社交場合,你就很不愉快。

看過這樣一段話:「如果你成了『漏斗人』,就會有源源不斷的責任,壓力,卻很少獲得內心的喜悅。」

你的思維處於漏斗的頂端,有「廣納言語」的樣子。信息太多了,你都認為是說自己的,都要自己深度思考的,導致累垮了自己。

如果有一天,你參與社交,但是不很在乎別人說什麼,給你什麼眼神,別人的建議也不都喜歡,就會輕鬆很多。變相來說,你就真正懂得如何做自己了。

02

慎言,堅持三思後言。

人多嘴雜,這樣的場面,我們常常見到。並且你在人多的時候,也有很強烈的分享欲,急著表達自己的觀點。

在開會時,可能有人會搶話筒;在推杯換盞時,也有人搶著敬酒,體現熱情;得到禮物,馬上就要評價一番,私聊得很火熱。

其實,開口說話,言多必失。聰明的人,凡事經過大腦。

哲學家蘇格拉底在休息的時候,一位弟子匆匆忙忙走進來,說:「要告訴你一件大事。」

蘇格拉底說:「等一等,這件事很重要嗎?」

弟子搖頭,表示不重要。

蘇格拉底又說:「這件事很急嗎?一定是真的嗎?」

弟子再次搖頭,也就不想說話了。

信息經歷了多次篩查,發現和自己無關,也不重要,不一定真實。不知道比知道更好。不說比說出來更好。

太多的人,在飯局上,喝酒之後,不吐不快。也會隨口就答應別人的要求,沒有考慮實際情況,自己是否做得到。

對於別人的話,也會接過來,對於話的真實性,壓根就沒有考察。

送禮上門,馬上就暴露自己的用意。那麼你很容易被對方拒絕。因為你的態度過於急躁,你的要求也沒有被對方接納。

我們總會遇到,送禮了,然後被人退回禮物的情況。這真的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西漢時,權臣田蚡娶妻,將軍灌夫提著禮物,去參加婚宴。

喝酒的時候,灌夫張口就來:「今天長輩給你敬酒祝壽,你卻學女孩子一樣在那兒同程不識咬耳說話。」

田蚡馬上安排人,彈劾灌夫,迎來殺身之禍。

社交之中,管好嘴,思考在前,說話在後,真的很重要。越是急著表達的,越要緩一緩。

03

精選,找到三五知己。

不管用什麼方式社交,都要明白一個道理——你有用的時候,別人會給你面子,給予幫助、合作。你沒有用的時候,大部分的人會疏離。

能夠一直交往的人,也就那麼幾個知己。

請客送禮,聊天等,其本質是從人群中,選出幾個靠譜的人,而不是因為大家很熱情,就全部請到你的圈子裡來。

熟悉鴻門宴的人就知道,劉邦和項羽聊得很順,但是劉邦還是提前離席了,因為項羽始終是對手。

劉邦遇到難處,第一時間,就和張良商議。

席上很多人,但是劉邦知道誰靠譜,因此能夠順利脫身。

事實上,劉邦第一次張良,就很喜歡聽張良說「太公兵法」,體現了心有靈犀。

欲成大事,必要眾人相助。但是誰會推舉你,誰要踩你,誰在逢場作戲,你一定要心中有數。

漏斗效應告訴我們,真正能夠執行的信息,只有20%。真正能夠 交往的人,也應該是這個機率。

04

社交,一開始是海選,然後是精選。剩下來的人,才是你可以合作依靠的人。

聊天,一開始是瞎扯,然後是私聊,能夠聊到一塊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既然我們無法捨去傳統的社交方式,那就學會從中找到自己想要的關係。

做一個合群、不合群都隨意的人,在群里也能獨處。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56894bbb2f002b48b8b6082549c6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