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大運河貫通古今,更展示全新生活方式。2023京杭對話暨運河文化節11月13日在京啟幕,活動現場發布了《中國大運河生活圖鑑》。
該圖鑑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國新聞社、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聯合推出,中國新聞周刊出版。是國內首本以生活方式呈現的中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成果的圖鑑,通過8大板塊、128個單項串聯起京杭大運河沿線20座城市的美食美景、風物精華,是助推中國大運河「出圈」,賦能美好生活的創新之舉,讓大運河在生活方式的流行中共建共享。
從今天開始,北京交通廣播將帶著大家近距離探訪這些榜單中的北京元素,一起感受大運河的獨特魅力,一起感受北京「美物運河」榜單。
京杭大運河沿線,物產豐饒,技藝精湛。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作為運河明珠,承載著運河基因。美物運河榜單聚焦運河沿線上的非遺好物,選取陶瓷器皿、絲綢蠶桑、文房雅物、泥人雕塑中的工藝集大成之作,他們或是皇家御用,或是邦交國禮,如今在一代代匠人的傳承和沿線城市的推動下,非遺文化與現代生活的連接日益緊密,在諸多創新體驗的消費場景中,這些非遺美物不僅「活起來」,也在「火起來」。
在這份美物運河榜單中,北京美物上榜的有:景泰藍、花絲鑲嵌、雕漆。
來自北京的景泰藍
景泰藍做為北京聞名的傳統手工藝,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北京交通廣播專訪從事景泰藍設計製作五十年,中國景泰藍優秀點藍第一能手,中國景泰藍粉彩大師李佩卿,帶您感受景泰藍的魅力。
「一件景泰藍,十件官窯器。」北京景泰藍又稱「銅胎掐絲琺琅器」,集銅胎掐絲琺琅、鏨刻、鑄造、鑲嵌、鍍金等技藝之大成,超過100道全手工工序。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使用的琺琅釉多以藍色為主,故得名「景泰藍」。
景泰藍既有青銅器的氣勢、絲綢織錦的色彩,也有瓷器的質感,在中國已有600多年歷史,一度是皇家獨享工藝,被譽為「東方奇葩」。古都北京,是中國景泰藍的發祥地,也是最重要的產地,位於南二環外的北京市琺琅廠,幾十年來誕生過無數國禮珍品。如今這一技藝在一代代匠人的傳承下,不僅飛入了尋常百姓家,也成為火爆國外的奢侈工藝寶貝。
來自北京的花絲鑲嵌
作為燕京八絕 的花絲鑲嵌完全由金銀絲製成,也被稱為「細金工藝」。北京花絲鑲嵌集中代表了中國宮廷花絲鑲嵌工藝的特色。北京交通廣播專訪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樹文帶您感受花絲鑲嵌的精美技藝。
「採金為絲,妙手編結,嵌玉綴翠,是為一絕。」花絲鑲嵌到現在已有近四千年歷史,由花絲和鑲嵌兩種工藝結合,將金、銀、銅抽成細絲,最細的直徑僅為0.26毫米,以堆疊編織等技法做成造型,再將各部位焊接起來,加上點翠和寶石鑲嵌。
作為中國傳統工藝與珠寶文化的巔峰,花絲鑲嵌是「燕京八絕」之一,曾多次被選為國禮,「共和國勳章」「友誼勳章」等均使用了花絲鑲嵌工藝。在時尚復興的浪潮下,很多珠寶和時尚大牌也開始廣泛合作此工藝,為品牌帶來靈感的同時,也讓非遺走進了更多年輕人的世界。
來自北京的雕漆
燕京八絕 雕漆顧名思義就是把天然生漆與桐油、入漆顏料調和而成的漆料在胎體上一層層塗堆到適當厚度,結膜後,用刻刀在漆面上雕刻出各種藝術造型的技法。雕漆又稱剔紅,以紅色表現為多,圖案以山水人物、花卉鳥獸的題材較多。北京交通廣播專訪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志剛,帶您感受雕漆工藝的精美絕倫。
古語道「百里千刀一兩漆」,意思是要走100里路,在漆樹上割1000刀,才能得到一兩生漆。作為「燕京八絕」之一的雕漆工藝就是以「雕」見長,雕漆在漆胎上塗幾十層到幾百層漆,厚15-25毫米,之後一刀一刀雕刻,一個作品至少要一年多。
如今朝著「工藝美術日用化」的方向,非遺手藝人陸續創作出雕漆桌面、雕漆衣箱,甚至雕漆手機保護殼等一批既有藝術價值,又有實用價值的新產品。
在這份《中國大運河生活圖鑑》中
北京「榜上有名」的特色單項
你打卡過幾個?又種草了幾個?
8大版塊
128個特色單項
20個流經城市
期待這份運河生活圖鑑
成為你愛上大運河的理由~
內容來源:中國新聞周刊、北京交通廣播記者吳勇、曉明
編輯:蓋蓋
值班主編:車水
監製:趙鵬
點個
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