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中國遭遇洪災,美國市長留下一封遺書,毅然決然奔赴抗洪一線

2023-12-16     千年史館

原標題:98年中國遭遇洪災,美國市長留下一封遺書,毅然決然奔赴抗洪一線

「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他們全都是龍的傳人。」這一首《龍的傳人》,是每個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歌曲,它的旋律流淌在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液里,也流淌在每一個海外遊子思念故土的心中。

但很少有人知道,在1985年的春晚上首次演唱這首歌的人,卻是一位身在異鄉仍心懷祖國的美籍華人,他的名字,叫黃錦波。

一個家境優渥的富家子弟,年幼卻突遭變故,歷經波折後,他遠渡重洋,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華裔市長。

在1998年我國南部地區特大洪災發生時,黃錦波拋下安逸的生活,只留下一封遺書,就奮不顧身回到祖國,毅然決然奔赴抗洪第一線。這位華裔市長究竟還有哪些為人稱道的的傳奇過往?

黃錦波

歷盡磨難的少年

梁啟超曾說過,「患難困苦,是磨鍊人格之最高學校」,這一點在黃錦波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黃錦波的少年時代,非常貧寒困苦。黃錦波在香港出生,祖先原是廣東人,因為父親加入美國國籍的緣故,黃錦波順理成章的也有了美國國籍。

幼年時原本家境優渥,但命運卻給他的童年上了一道苦難的枷鎖。

在黃錦波五歲的那年,他的父親意外去世,家庭的重擔自此全部壓在母親一人身上。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作為家裡的長子,黃錦波儘可能地承擔起了照顧弟弟的責任。不僅如此,為了減輕經濟壓力,初中輟學後,他立刻開始打工補貼家用。

黃錦波

過早地接觸社會,讓黃錦波從逆境中找到光亮,他沒有逃避苦難,而是挺起身來,不畏艱險的向命運挑戰。正是在打工中,經過朋友的介紹,他接觸到了在劇組打下手的活計。

彼時,香港的電影事業如日中天,這也促使黃錦波萌生出了演員夢。

為了追逐夢想,黃錦波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收拾行囊去美國,到好萊塢追求自己的夢想。

「如果時間可以重來,我還是不會後悔做出的這個決定。因為如果沒有當時的決心,就不會有現在的我。」時隔多年之後,黃錦波接受採訪時,對當時做的決定仍然表示從未後悔過。

黃錦波

從洗碗工到第一位華裔市長

帶著為數不多的生活費,黃錦波踏上了逐夢之旅。初到美國,他很快地開始了打工生活。憑藉著不服輸的韌勁,和不怕吃苦的精神,白天在餐廳洗碗,晚上也沒有放鬆休息,而是繼續努力學習。

終於經過兩年的拼搏奮鬥,黃錦波成功地考上了猶他州鹽湖城的藥劑學院,成為一名藥劑師。

這在當時已經是一份非常不錯的工作,有豐厚的薪水和令人尊重的社會地位。然而對於黃錦波來說,這遠遠不夠,他選擇了繼續深造。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功夫不負有心人,付出的努力和奮鬥沒有白費,在他30歲那年,成功拿到了醫學博士學位。有了博士學位,黃錦波的事業可謂是如虎添翼,成為當地有名的醫生。

黃錦波

「人生的意義並不在於生命的長度,而是寬度和廣度。」黃錦波的拼搏之路,並未止步於此。當時的美國,政界中幾乎從未有華人的一席之地。

為了能夠提高當地華人的社會地位,為了廣大華人的聲音能夠被聽到,黃錦波1978年參與了喜瑞都的市議員選舉。眾望所歸,他戰勝了其他的對手,成功當選,後來還創造了一個歷史上的奇蹟,成為美國第一位華裔市長。

這份責任和壓力不僅沒有壓倒黃錦波,而是讓他愈戰愈勇,不斷將壓力轉化成奮進的動力。

他在任市長期間,原本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城市,脫胎換骨成為一個現代化大都市,上世紀90年代喜瑞都市的居民人均收入排在美國同類城市中的第二位。雖然身在海外,但黃錦波一直心繫祖國,也一直身體力行地表現在愛國的行動上。

黃錦波

留下遺書毅然歸國

1988年時,我國遭遇特大洪災,這一危機使千千萬萬的災區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遠在美國的黃錦波聽到這個消息後,十分揪心。

他第一時間停下了手邊的工作,幾乎是瞬間,就毫不猶豫地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馬上回國支援。

他臨走時十分匆忙卻又堅定,留下了一封遺書,對家人交代極具後,就帶著大量的就在物資趕赴了中國抗洪一線。

到了災區一線後,醫生的身份,讓他立刻加入了義診的隊伍中,對災區救援出來的災民們進行醫學上的幫助和救治,最大程度地挽救了不計其數受災群眾的生命。在這裡,他早已忘了美國市長的身份,而只是把自己當作一個普普通通的醫生。

黃錦波

災區情況異常複雜,有時運送救援物資都會受到道路狀況的阻礙,很難進行下去。

救援的路被洪水淹沒的,他就和其他救援人員一起,親自駕駛橡皮艇展開搜救,為被困住的受災同胞輸送了一批又一批寶貴的生活物資。

有一個村子60多戶人都被困住,村民們在惡劣的環境下開始生病,救援船一時開不過來,村民們的病又等不起,黃錦波就用一艘輪胎和鐵鍋臨時製作的小船划過去,在洪水中為村民們治病。

洪水

危急關頭,仍舊不畏艱難險阻,這些環境帶來的困難絲毫沒有阻擋他救援同胞的決心。

除了親自參與災區救援外,熱愛唱歌的黃錦波還為參加抗洪搶險的一線軍民們進行文藝表演,在精神上極大的鼓舞了救援軍民戰勝災情、重建家園的強大信心。

回到美國之後,黃錦波依然在為災區人民繼續奔走,通過自己在災區的親身經歷,在各種場合進行募捐。

黃錦波

不求名利,只求心安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洪災來臨時,黃錦波首先考慮的並不是自己的安危與否,而是災區同胞們是否能夠得到幫助順利脫困。

時至今日,他依然在為中美友好交流盡心盡力,發揮餘熱,做出巨大的貢獻。他是當之無愧的華人驕傲。

辛苦奔波到底是為了什麼?黃錦波在一次採訪中袒露心聲:「做好事,有好報!一個人的寬容,來自一顆善待他人的心。一個人的涵養,來自一顆尊重他人的心。懂得尊重別人的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回望黃錦波的過往,可以看出愛國情懷一直深深根植於所有炎黃子孫的心中,幾千年來從未間斷過。即使遠隔重洋,也不曾割捨過最深層的愛國情感和赤誠之心。

黃錦波

就像黃錦波在1985年春晚上唱的那樣,「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

無論身處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只要所有中國人的心連在一起,龍的傳人的精神就會永遠地流傳下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5219371c3e9e51c1495628a343506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