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80大壽,英國使臣送來600箱壽禮,乾隆餓了他們3頓飯

2023-12-29     掌柜講歷史

原標題:乾隆80大壽,英國使臣送來600箱壽禮,乾隆餓了他們3頓飯

中國自古以來一直被譽為禮儀之邦,早在西周時期,周禮就已經確立,「禮」不僅僅是一種禮節,更是一種行為準則。

隋唐時期,設立了三省六部,而禮部位列六部之首。以跪拜為例,臣民在見君主時,都需要進行跪拜的大禮。隨著時代的演進,跪拜的形式也發生了變化,到了明朝,朱元璋規定了「三叩五拜」作為最高規格的跪拜禮儀。然而,清軍入關後對這一規則進行了修改,將拜禮次數增加到了「三叩九拜」作為最高規格。然而在乾隆年間,由於禮儀問題,發生了一系列尷尬的事件。

在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天津白河口岸突然出現了一百多名來自大不列顛的人,他們駕臨了3艘戰艦,為首的是馬戛爾尼,受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派遣,跨越重洋、萬里迢迢前來祝賀乾隆皇帝80大壽。

儘管他們以「祝壽」為名,實際上並非為了祝壽,而是希望中國能夠開放口岸,取消貿易禁令,促進與英國的貿易關係。馬戛爾尼從歐洲來到中國的這一事件雖然在中國歷史中鮮有記載,但在西方外交史上卻是一件重要的大事。當時英國正風起雲湧,而清朝在乾隆的領導下卻緊閉國門,自視甚高。馬戛爾尼帶來了英國國王準備的各種壽禮,總計600多箱,包括前膛槍等武器,望遠鏡等天文儀器,以及地球儀、鐘錶等乾隆認為是西方「奇淫巧技」的物件。

乾隆聽聞英國人前來為自己祝壽,喜出望外。

他並非對禮物感興趣,而是對天朝影響力之大感到驚嘆,甚至連遙遠的英吉利都派代表前來朝拜。因此,乾隆派遣官員一路迎接,從天津到直隸再到京城,一路上款待豐富。然而,剛剛到達北京,禮儀問題就突然成為爭議焦點。禮儀之爭的核心分歧主要可總結為三點:首先,作為英國國王的特使,且擁有英國爵位,馬戛爾尼自詡以「國使」身份而來,而清朝派去接待他們的兩位官員分別是喬人傑和王文雄,這兩人在歷史上並不為人熟知,喬人傑是天津的地方小官,王文雄則是一名副將。馬戛爾尼認為,清朝對他的接待不夠尊重,官員的地位和他不相匹配。其次,馬戛爾尼認為,他所送來的600多箱壽禮應被視為國與國之間的饋贈,即禮物。

然而,清朝官員卻認為這是「貢品」,是英國人為了朝拜清朝天子而帶來的孝敬之物,這讓馬戛爾尼感到不合理。最後,馬戛爾尼要求見乾隆時以英國禮儀,單膝下跪。然而,清朝官員認為,不論何人見到天子都需要進行「三叩九拜」,雙膝跪地是不可避免的,這一點引發了激烈爭執,雙方均不讓步。清朝官員認為,雙膝跪拜是基本要求,不算過分。而馬戛爾尼則認為自己是國使,不可能屈膝下跪,單腿跪拜已經是足夠「知禮」的表現。清朝官員將禮物清單和這三點爭議向乾隆彙報後,乾隆大怒,認為洋人來祝壽居然如此傲慢,對大清不敬,於是下令「教訓」這些洋人。

當然,既不能動手,也不能直接斥責,於是想到了一個巧妙的辦法:不給他們吃飯。原本英國人遠渡重洋,終於在大清吃到新鮮的水果蔬菜,突然間清朝接待人員全部撤退,過了用餐時間,馬戛爾尼派他的助手安德遜出去詢問,最終發現大門出不去。英國人急了,他們被連續餓了三頓飯,肚子咕咕作響,但馬戛爾尼仍然堅決不肯屈服。乾隆身邊並非沒有聰明人,軍機大臣和珅頗具智謀,他認為英國人的要求並不過分,但又不能忽視乾隆的臉面。於是,他主動出馬,親自前來見馬戛爾尼,解決了上述第一個分歧點,因為和珅的身份和地位足以與馬戛爾尼相當。

然後,馬戛爾尼才向和珅遞交了他們的國書。和珅一看國書,面色大變,趕緊稟報乾隆。原來,英國國王所送來的國書中,除了為乾隆祝壽外,更主要表達了希望乾隆能夠開放通商口岸,甚至提出在舟山為英國人提供一個小島,以便英國人在華立足。正值此時,乾隆得知英國人已經占領了喜馬拉雅山西側的印度孟加拉邦,雖然乾隆自視頗高,對英國人仍存在一些忌憚。在這個關鍵時刻,居然還在為禮儀問題斤斤計較,的確顯得有些不合時宜。因此,乾隆對以上分歧做出了讓步,馬戛爾尼最終單膝跪地向乾隆致敬,見過皇帝後,乾隆匆匆將他們送離清朝,同時下令各地加強口岸和海防防線,緊守國門。

馬戛爾尼臨行前仍在埋怨,稱清朝皇帝對待他們如同對待乞丐。

綜上所述,「禮儀之爭」實質上是由雙方認知的不同引起的。馬戛爾尼以「外交」角度來華,而乾隆則以天下之主的身份對待他,從今日角度來看,馬戛爾尼的主張似乎更為合理。然而,馬戛爾尼的這次訪華對乾隆和整個中國未來的影響卻十分深遠。面對外部威脅,乾隆更加堅定了閉關政策,緊閉國門,防禦外敵。中國由此失去了與外界的聯繫,各個方面持續滯後,直到鴉片戰爭之後,英國人再次推開中國大門,當然,這一次他們帶來的不再是600箱禮物,而是數不清的大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081945130df70b89417e809aeb5a2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