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市氣象台15日發布重大信息快報,就在本周末,強冷空氣攜小雨抵莞,天氣轉寒冷。我市氣溫急降,氣溫由早晨17℃左右降到晚間11℃左右,過程降溫幅度10℃以上,最低溫在17日晨,為8-10℃。19日受新一輪冷空氣補充影響,早晚有零星小雨。展望20-23日天氣轉晴,以晴冷乾燥天氣為主,最高溫僅有15℃-16℃,最低溫僅有8℃。
面對氣溫驟降,東莞醫護特別提醒,以下三類人群一定要注意保暖,千萬別讓心腦血管疾病,有了可乘之機!
東莞市松山湖中心醫院院長、市醫學會腦血管病專委會主任委員黃曉芸博士提醒:
氣溫驟降,一定要警惕心腦血管疾病
黃曉芸博士介紹,「冷空氣來襲,心腦血管疾病進入高發期,特別是對於老年人和有心腦血管病史的人群來說,更容易被疾病侵襲。」
她進一步解釋:溫度驟降,人體血管收縮,血管阻力及血壓上升,將會加重心腦血管供血供氧負擔。同時,寒冷的天氣使人活動量減少,如若追求高油脂高熱量飲食,將進一步導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引起血液流通不暢,血管堵塞。這都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風險。
低溫侵襲,這三類人群別大意
該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顏利求博士也介紹:「秋冬季節,每經歷一次大降溫,我們心內科收治的患者都會明顯增多。這些患者以冠心病、心絞痛、急性心梗為主。」
顏主任強調,老年人群、有心腦血管病史、存在心腦血管病高危因素的人群,這三類人群尤其應注意天氣變換。他舉例說,即使是年輕人,存在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健康問題,加上工作壓力、熬夜、吸煙、暴飲暴食、作息不規律等因素,也會增加出現心腦血管意外發生的幾率。
「除非發生心臟驟停,大部分急性心梗並不像電視劇里演得那樣,發病後立刻昏倒。」顏主任提醒,在心梗發作前的數小時,甚至數天前,還可能會出現乏力、胸部不適、心悸、呼吸困難、胸痛等症狀,這些通常是比較危險的信號,一旦有了這些表現,一定要提高警惕,儘快就醫。
黃曉芸博士也呼籲,「心腦血管疾病發生後,一定要把握黃金救治時間,『時間就是生命』,儘早送醫治療,越早發現,越早治療,預後效果也越理想。」
家有老人,子女應及時為他們添置衣物,檢修熱水器、取暖設備安全,尤其是多陪伴,詢問身體是否不適。
當懷疑有人發生腦卒中時,可通過「中風1-2-0」三步法快速判斷識別——
「1」看1張臉:是否不對稱、是否口角歪斜;
「2」查兩隻胳膊:同時平行舉起兩隻胳膊,是否會出現單側無力;
「0」是(聆)聽語言:是否言語不清,表達困難。
若出現上述症狀,應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儘快送至具備腦卒中救治條件的醫院進行搶救,把握好黃金6小時,時間越早效果越好!
在寒冷的冬季,該如何保護我們的心腦血管
黃曉芸博士提醒,這不僅需要我們注意防寒保暖、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還要積極控制基礎疾病。需做好以下幾件事:
1.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氣溫驟降時,要注意及時添衣,必要時適當減少外出活動時間。老年人外出時要穿著保暖的衣服、鞋襪,戴上口罩、帽子、手套等。不要用冷水洗臉、洗衣,以免寒冷刺激導致血壓升高。
2.控制好「三高」
高血壓、慢性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在換季時務必謹遵醫囑按時服藥,控制好血壓、血糖及血脂水平,如有不適應及時就醫。
3.保持情緒穩定
人在大怒或大喜時都會處在心跳加速、血壓上升的狀態,加重心臟負荷。因此老年人及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要注意避免情緒激動,保持平和的心態。
4.規律作息,清淡飲食,戒煙戒酒
過度熬夜、過度勞累和超量運動,會使心功能負擔加重,心肌供血下降。平常要注意多吃蔬果、豆製品,配適量瘦肉、蛋、魚,戒煙限酒,保持規律作息和清淡飲食。
5.堅持適量運動
天氣適宜時可積極開展戶外鍛鍊,以增強體質和耐寒能力。但運動需適量,避免突然劇烈運動。冬季應選擇陽光充足、溫暖時段進行鍛鍊,如上午10時至下午3時。
來源:東莞市衛生健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