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曉璃
寫在前面的話:
在我經手的諮詢者案例中,有相當一部分職場人的困惑是類似的,那就是——
眼前的工作可能是迫於生存壓力隨便選的,內心多少有些不甘,於是一邊渴望尋找一份理想的工作,一邊對眼前的工作心不在焉應付了事;
長此以往,眼前的工作沒有做好,想要的工作自己又夠不到,甚至有的連自己想做什麼也不知道......
工作難有成就感,形同雞肋,但又擺脫不掉。
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又該如何著手改變呢?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給到你一定的啟發和幫助。
一、
諮詢者孫婷(化名)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灼與困惱中。
孫婷,三年前畢業於一所大學的新聞系專業,畢業後找了大半年工作,都沒有找到稱心如意的,眼看著其他同學的工作都有了著落,自己的房租很快也就要到期了,種種壓力之下,孫婷覺得還是應該以解決生計問題為重。
幾經輾轉,孫婷應聘到一家公司做人事文員工作,每天就是一些瑣碎簡單的事務,工資也遲遲漲不上去,這樣做了一年多,孫婷覺得看不到前途也賺不到錢,便辭職了。
辭職後的孫婷經人介紹,來到一家房地產公司做文案策劃,但很快就被高強度的工作以及「不說人話」的文案內容整崩潰了。
例如,明明是棟在郊區的房子,你的文案就得寫成「遠離城市喧囂,大戶人家珍藏城市與自然」;分明就是自己挖了個池子,還煞有介事般寫成「東方威尼斯,觸手可及何須置身國外」;明明樓間距很小,非要寫成「和諧鄰里,溫馨生活,生活進退之道我有我方向」......
半年不到,孫婷實在受不了這種商業氣息太過濃烈的工作內容和環境了,於是再次辭職,這下她決定,自己要去尋找一份商業氣息不那麼濃的環境和工作。
孫婷決定報考小學語文老師。
經過辛勤努力和準備,孫婷終於如願以償地當上了小學語文老師。
但不做不知道,真正從事這份工作的時候,孫婷又發現不對勁了。
首先是工作強度一點兒也沒少,一個班少說也有四十多個孩子,你得精心準備課堂內容,才能調動孩子們的興趣;
其次是壓力太大了,除了教學上的業績壓力,還有各種評比檢查、創建驗收等綿延不絕,更有績效考核、職稱評定等各種折騰,簡直可以用「一把辛酸淚」去形容了;
最後是生活空間太過狹窄,當了老師之後,你成天與學生書本打交道,視野也不開闊,接觸面也少,生活漸漸變得單調乏味,沒有了進取心......
孫婷也無數次想過離職,但又念及教師工作穩定,一時間迷茫糾結,不知該如何取捨。
二、
事實上,孫婷的迷茫和困惑頗能代表一類職場人——
這些人並非沒有目標,但問題在於,他們的目標多是「消極目標」。
心理學家吉姆·洛爾認為,消極目標誕生於身體威脅或心理威脅,並能為我們戰勝威脅提供能量。
相信很多人剛參加工作的時候都有這種體會,房租、交通費、吃飯、買日用品等都需要錢,那個時候的你我迫切需要改善經濟狀況,於是便會鉚足了勁,工作往往會有不錯的表現。
而「解決生計」就是「消極目標」之一。
孫婷這一路走來,完全都是被「消極目標」所牽引。
由於畢業後一時很難找到合意的工作,為解決生計問題(消極目標1),她便去到一家公司做人事文員;
做了一段時間她發現,人事文員工作並不能很好地解決自己的生計問題,因為賺錢不多(消極目標2),便去到一家房地產公司做文案策劃工作;
做文案策劃時才發現,自己無法忍受過於強烈的商業氣息,便想逃離,選擇一份安穩的環境和相對輕鬆的工作內容(消極目標3),才立志考小學老師;
做了老師才發現,工作環境雖然相對穩定但是學生難管,工作內容看似輕鬆實則壓力巨大,人際關係相對簡單但卻勞神費力......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推動孫婷這一路不斷變化工作的動力,恰恰都是消極目標在起作用。
除了消極目標,外在目標、個人目標也屬於同一類型,即避免某種威脅,是防禦性的,我們也可以統稱為「防禦目標」。
消極目標在一定程度上能讓我們獲得成就感,謹小慎微避免工作出錯是消極目標的意義,努力表現獲得領導同事認可是外在目標的獲得,身處團隊中追逐個人所得是個人目標的結果。
從客觀角度來看,消極目標能指引我們少犯錯誤、避免損失、改善現狀,但如果一味固守消極目標,無疑會阻礙我們的職業發展。
三、
從過往無數的諮詢案例來看,一個人如果長期靠消極目標驅動,背後的代價不可估量。
1、做事缺乏長性,心性不定;
很多人可能不明白的是,從我們工作的第一天開始,我們就無時無刻不受外部目標的牽制。
如果當事人缺失自驅力,一旦外部目標失敗,則容易功虧一簣。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盯著優渥的待遇拚命努力爭取這個offer,可一旦拿下offer之後,卻因為種種原因半途而廢。
諮詢者Linda曾經非常好學,因為覺得本職工作難有發展,便自掏腰包學習新媒體運營,並且幸運的是,她很快認識了一位號主,給對方兼職運營工作。
一年下來,這位號主找她談了一次,大意是希望她在之前工作的基礎上,能夠加一些事前的甄選及事後的分析等工作,這個時候的Linda開始心有不悅了,她覺得自己就是利用業餘時間做點兼職,能夠保證運營工作的正常開展就不錯了,另外號主在給她提要求的時候,隻字未提漲薪的事兒。
於是她一邊假意應承,一邊依舊我行我素,沒有把號主提的要求當回事兒。
好景不長,很快號主就通知她不用負責這部分工作了,而是找了另外一個姑娘負責。
Linda剛開始並不覺得有多難過,畢竟只是一個兼職。
但沒有想到的是,後來的姑娘妥妥地把這個公眾號做起來了,而隨著公眾號的發展壯大,這個姑娘被提升為運營總監,薪資收入自然不在話下,聽說姑娘後來還辭去了自己的工作,專攻公眾號運營,愣是把這件事情做的風生水起。
Linda得知這個消息之後,內心五味雜陳。
這就是防禦性目標的局限所在。
故事中的Linda一開始就是奔著最單純的找個兼職賺點外快的防禦性目標去的,在熟悉了基本的運營工作之後,確實有些成就感,但是在號主對她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時,她想到的是如何最大化地守住眼前的利益,而不是如何勇往直前。
由於Linda受限於防禦性目標,基本上都是在應付差事,也沒有提供更多的價值,自然也沒有積累起更多的資源,所以她的回報一直沒有明顯的提升,直至後來失去了難得的發展機會。
2、只盯著眼前的利益得失,缺乏戰略格局
小張是一家公司的銷售人員,他業績出色,是公司連續幾年的銷冠。
但問題是,小張卻很難再有「業務員」之外的提升。
究其原因,倒不是領導不給他機會,實話說,領導也曾讓小張帶領過新人,但小張總覺得新人不靈光,還不如自己做效率高,所以很多事情他都親力親為,漸漸地,領導就不再讓小張 擔當更高的職位了。
為什麼有的人充其量只能做個「業務精英」,卻很難再往前進一步呢?
就是因為他們過於關注個人得失和既得利益,這也是常見的防禦性目標。
例如,從業務精英成長到管理者,一開始個人經濟利益必然會受到一些影響的,你可能一個人毫不費力就能做到業績第一,但帶領團隊之後,你需要在團隊上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個人業績可能就無暇顧及了,就會出現經濟利益受損的情況。
這個時候,如果當事人固守消極目標,他寧願做個人業績拿提成,也不願投入時間精力帶團隊,或者在帶團隊時心不在焉,自然就會失去晉升機會。
但是從長遠來看,團隊效力遠遠大於個人能力,但要發揮團隊效力,必要的時候個人就需要做出相應的妥協和退讓,如此才能走的更長遠。
四、
如何樹立正確的目標,減少消極目標的牽制,從而邁向更長遠的發展呢?
1、識別真正的職業目標
如果想要真正擺脫困境,就需要識別真正的職業目標。
這個時候,可以從識別及消除消極目標入手。
鑒於篇幅有限,這裡就不展開了。
2、修正你的目標
傳統經濟學理性經濟人假設,在現實生活中很難找到絕對的模型,因此我們不太可能完全理性地設立目標,這就需要目標更正。
當認識到處於消極目標後,調整及修正目標是謀求更大進步空間的理性選擇。
與消極目標相對應的,是正向目標,包括:
1)、 積極目標;
積極目標的出發點不在於避免可能的損失,而是取得成就;
比如,我們在尋找工作的時候,不要把目光都放在外在的阻力和壓力上,更需要考量這份工作是否給我帶來真正的價值,或者通過主觀努力,能否把工作做的更有價值。
2)、內部目標;
很多文章都在抨擊「打工者心態」,其實不無道理。
創業者與打工者最核心的區別,就在於創業者是內驅力推動,而打工者往往被外在的物質回報所驅動。
唯有內驅力才能給我們提供更多的能量,去自我精進。
對孫婷來說,必須明確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
如果你只是貪圖老師職業的安穩,註定只能做個平庸的老師,那倒不如早點放手,別影響了孩子們的前途和未來;
如果你對知識有著發自內心的熱愛,或者對於孩子有著一腔熱情,才能足以抵消這份工作中不盡如人意的一面,才能沉下心來,真正把老師這份職業做好,方能育人無數碩果纍纍。
3)、超越個人目標;
唯有集體或團隊目標實現的時候,這個結果會「反哺」到個人身上,並且能帶動個人更快的發展。
例如,一個在同事領導眼裡盡職盡責的員工,有朝一日真的出去創業了,這份口碑和為人也能給這個人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資源與扶持。
因為天下之大,儘管事情五花八門,但靠譜的人,終究還是少數。
以上。
作者簡介:趙曉璃,資深職業生涯規劃師,國家心理諮詢師,職場作家。著有以職業諮詢案例分析為素材的職場暢銷書《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成為職業規劃領域為數不多的諮詢實戰及個人發展實用書籍。2018年職業規劃及工作方法乾貨類新書《從極簡到極致:在擅長的領域做一個厲害的人》已在噹噹、亞馬遜、京東等平台全面發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