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就等於失業?大學生就業難嗎?很多企業為何招聘不到人?

2019-11-24     冷絲說人文教育

文|冷絲

欄目|大學專業和就業

近幾年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上不斷凸顯。

因為家庭原因,大部分大學畢業生生存壓力小、求職動力不足,所以,他們在求職過程中盲目追求實現自我價值,這樣的現象就產生了:就業市場上「有業無人就」;理想的崗位又由於自身就業能力不足而無力勝任;大學畢業生就業難,企業卻招聘不到想要的人。

大學畢業生找工作難,企業招聘難,這樣的現象經常同步發生。

不得不說,即使是很多名校,平時的教學內容很少能夠直接用於工作之中,一名大學生,成績優秀不一定有能力,有能力不一定成績好,而有能力又優秀的少之又少。

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既然是企業,它們當然以營利為主,且有管理者不可能給大學畢業生太多的適應時間,如果做得不好,能力不足,肯定會被淘汰。

這也就導致出現這樣一個看起來有點讓人抓狂的現象: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各大企業長期缺人,常年處於招聘狀態。

這樣的現狀直接影響到了大學畢業生就業,這也就出現一大批大學生畢業難找工作的現象,最終形成了大學就業難的現象。

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這不能成為一紙空談。

冷絲認為,根據往屆生的就業經驗,提升大學畢業生就業能力至少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

第一,進入大學校園,大學生就應當開始做好個人職業生涯發展規劃。

大學生在校期間需要提前做好個人職業生涯發展規劃,結合自己將來意向崗位的工作要求,有針對性地提高個人的各項能力。

這些話和道理,講起來很容易,被貫徹落實卻很難,很多大學生進入大學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適應校園生活,所謂的職業規劃根本就不在自己的計劃之內。

所以,高校管理者要儘早讓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同時要儘量讓學生做到持續性、長期性和可評估性,職業生涯規劃目標要結合自身實際和興趣,避免從眾和盲目求大。

第二,大學生要積極參加社會實踐。

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是真正落實到位並非易事。

社會實踐是個人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就業能力的重要環節,許多企業在招聘過程中重點考察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是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途徑。學校在安排學生社會實踐課程時要建立嚴格的企業審核制度,與優質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係,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學習機會,在社會實踐中提升自身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

第三,高校也要積極調整培養目標和模式。

高校在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高校培養模式的確定應該以市場為導向,多開展模擬招聘、沙盤模擬等實踐性強的課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注重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動手能力、溝通能力等,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第四,大學畢業生要適當、適時調整就業目標,要求不要太高。

很少有人是這樣的工作經歷:一就業就一輩子從事這個工作,一輩子在一個單位幹下去,一直到退休。

所以,「先就業再謀求發展」這樣的觀念不是簡單說說而已,應當貫徹在個人的行動之中。

還有一個很多人並不注意的問題:大學畢業生就業後的適應性。

當今企業對就業者的就業素質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首先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就是對職業工作的適應能力,「良好的適應能力意味著一個人的成功」,這也說明了職業適應的重要性。

影響畢業生職業適應性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三大類,畢業生個體層面,指畢業生態度;用人單位層面,指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職業發展規劃完善程度;高校層面,指學校是否經常開展職業適應性方面的活動。

在了解了應屆畢業生職業適應的影響因素之後,冷絲認為,相對應的改善策略有這幾個方面:

畢業生個人方面,畢業生在工作中應端正態度;用人單位層面,用人單位應在畢業生剛入職時就對其進行完整規範有效的培訓,入職後完善對員工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高校層面,學校應積極開展與職業適應性有關的活動,還要提升就業指導的質量。

總之吧,冷絲認為,大學畢業生,你要找到一份工作,自食其力之後,你才能有今後的發展,才會有未來的人生,否則,一切免談,或者說一切都是紙上談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frinm4BMH2_cNUgJCe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