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俑「甦醒」,從博物館展櫃走上舞台

2024-10-11     文匯報

跨界融合創新舞台表達,如何讓文物「活」起來?肢體戲劇《俑立千年》將亮相第二十三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於11月15日至17日在上海藝海劇院與觀眾見面。該劇賦予館藏陶俑以生命,「喚醒」沉睡的文物,為觀眾呈現了一場集肢體表演、戲劇、舞台視覺於一體的藝術盛宴。《俑立千年》由中國煤礦文工團與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出品,是2024年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

當觀眾凝視舞台上鮮活的陶俑時,不僅是在欣賞一件件「藝術品」,更是在進行一段跨越時空的對話,傾聽歷史的迴響,感受那份共有的文化記憶與情感共鳴。文博人精心守護的他們,幫助我們與歷史同頻共振。跨界融合的藝術創作讓這些不朽從歷史中醒來,再次從時、氣、材、工於時光中顯現,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中華文明的生生不息和博大精深。

跨界融合,創新表達與尊重歷史並行

作為中國煤礦文工團與中國國家博物館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後的首部聯合創作,肢體戲劇《俑立千年》通過獨特的藝術形式,賦予沉寂千年的陶俑以生命,使其從展櫃中「甦醒」,講述他們的所見所思。

主創團隊結合「科技+影像」的手段,藉助「戲劇+肢體」的表達,巧妙地運用「戲劇」結構鋪陳「肢體」敘事,讓俑「活起來」。劇中,彩繪伏睡女陶俑在夢境中甦醒,與兵馬俑、彩繪男裝女俑、擊鼓說唱俑、綠釉陶男俑、獻食女俑等多個陶俑角色,穿越秦、漢、唐,展開了一場對自我和所思所見的哲學探索。不同朝代、不同職業的陶俑通過充滿表現力的肢體、語言和細膩的角色塑造,把舞台營造成為充滿歷史深度與文化厚度的獨特空間,讓觀眾在觀劇過程中深刻體會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延續與傳承。

這些不朽靈魂再次從時光中顯現,以栩栩如生的文物之「形」,再現古時生活風貌。「我們最終選取了俑,俑在歷史上是和人形最接近的,人形能讓觀眾有一種最直接的感受,同時它身上殘留的元素也是最有吸引力的,無論線條、色彩還是服飾,都是他們所在朝代的『真相』。唐朝的俑身上的這些元素就停留在了唐朝,無論身在何處姿態如何,它都歷經了之後的宋元明清一直到現在。」中國煤礦文工團黨委書記徐晉說,主創和演員們在專家的指導下遴選了不同朝代的俑,它既是凝固的瞬間,也訴說著所在朝代的故事、生活、審美。

俑立千年,觀眾與歷史互視對話

《俑立千年》創作過程嚴謹。年輕的主創團隊心懷敬畏,努力精準把握歷史的痕跡,並嘗試將其與現代創意相結合。在創作過程中,不僅借鑑了《史記》等古籍中的故事,還特別邀請了國家博物館、中央美術學院及中國戲曲學院的專家參與,確保陶俑角色在造型設計、服飾色彩、以及情感表達等方面,都有出處、有依據。

在編劇、導演楊浥堃看來,該劇選擇陶俑中的小人物,因其是普通人在歷史中的映射。以小人物寫小人物,以平凡照亮平凡,這正是《俑立千年》這部作品的動人之處。對於「肢體戲劇」這種形式的選擇,楊浥堃則認為:「首先肢體表演能夠為大家帶來直觀的感受;其次戲劇善於敘事,表達人物情緒,能很好地展示哲理性和故事性。肢體與戲劇的有機結合,既使文物的『形』活起來,也讓文物的『魂』得以展示,做到神形兼備。」

《俑立千年》 於2023年9月底在國家博物館完成試演,於2024年8月底9月初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正式首演。觀眾在留言中表示,通過這部劇,仿佛與文物之間建立起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緊密聯繫。「我們在博物館看俑,俑亦歷盡千年與我們相逢;我們通過他們了解歷史,他們也因歲月重塑自身。」

作者:宣晶

文:宣晶 編輯:許暘 責任編輯:邢曉芳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ef859a3ff20963a917ca3d1286398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