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劉封有3條路可走,選對一條,可以保全性命

2024-01-05     八月未完

原標題:三國演義:劉封有3條路可走,選對一條,可以保全性命

劉封想要躲過劉備的刀子,有3條路可走。可惜,劉封相信「父親」,認為18年的父子之情可靠,實則不然。

劉封,寇氏的兒子,由舅舅劉泌撫養長大,改姓「劉」。202年,劉備遭受曹操打擊,逃到荊州,狼狽不堪。

創業幾十年,整日寄人籬下,沒有一塊落腳之處也就罷了,連子嗣都還沒有,劉備非常苦悶。收養劉封,讓劉備有了「兒子」,後來又得到諸葛亮,劉備的「開掛」人生就此開始。

劉封驍勇善戰,剛毅果決,戰功顯赫。214年,劉封跟諸葛亮進入四川作戰,橫掃強敵,並坐鎮上庸,是抵禦東吳、曹魏的一道屏障。

如果劉備一生沒有生育子嗣,劉封一定是「儲君」,繼承蜀國基業。劉封能力強悍,遠非劉禪可比,又得到諸葛亮的輔佐,說不定成為劉秀第二,再一次恢復漢朝江山。

劉封的最大軟肋,就是並非劉備「親兒子」,且為人能力強,對劉禪構成了巨大威脅。劉禪為人軟弱,還有點傻乎乎,是扶不起的阿斗。

為了劉禪的安全,劉備自然要幹掉劉封,即便他沒有太大過錯。要知道,關羽陣亡沙場,以及上庸丟失,主要原因是孟達的「欺騙」以及叛變,劉封罪不至死。

諸葛亮的勸告,只是劉備殺劉封的原因之一,關鍵還是因為劉禪。劉封要是活下來,劉禪地位堪憂,蜀漢也許會出現內鬥,這不是劉備所希望看到的。

其實,劉封想要躲過劉備的屠刀,有3條路可走,選對其中一條,劉封就可以高枕無憂。可惜,劉封走錯了路,他選擇相信「父親」,認為18年的感情可靠,實則不然。

第一條:率兵增援襄樊戰場,協助「叔叔」關羽戰鬥。劉封參戰,如果趕在徐晃增援之前,可以奪取城池,然後跟著關羽北伐中原。退一步講,劉封沒能改變戰局,畢竟出兵參戰,劉備也找不到理由殺他。

第二條:殺了孟達,占據上庸,控制三座城池,劉備不敢輕舉妄動。劉封沒有救援關羽,主要是孟達的「欺騙」,將他帶到火坑裡。

劉封可以假裝改善與孟達的關係,設宴款待他,然後突襲,吞併其部下。如此一來,就算徐晃率兵攻打上庸、房陵、西城,劉封也可以退敵;沒後孟達出賣情報,徐晃搞不定上庸。

上庸,位於荊州、漢中之間,是抵禦曹魏、東吳的戰略屏障。劉封坐鎮這裡,劉備也找不到殺他的理由,況且劉封守住了基地,立下戰功。即便劉備追究荊州丟失和關羽敗亡的責任,劉封也不至於被殺,最多貶為庶人。

第三條:狠下心來,要麼投降曹魏,要麼投奔東吳。徐晃、孟達率兵攻打上庸三城,劉封孤軍奮戰,堅守城池,拒絕投降。孟達跟劉封關係不好,但還是寫信告訴他:「劉備不可靠,趕緊歸順朝廷,一起享受榮華。」

劉封大怒,撕毀書信,斬殺來使,與曹魏死磕,結果戰敗逃回成都,被劉備下令絞死。臨死之前,劉封痛哭:「如果能聽從孟達的建議,何以到這種地步。」也是悔不當初。

劉封投降,曹丕是不會殺他,還會善待之。劉封是劉備的「兒子」,一旦投降了曹魏,曹丕就可以藉此大做文章,開啟輿論機器,讓劉備下不了台面。

投奔東吳也可以,孫權也會接納他。劉封跟東吳沒有仇恨,況且之前麋芳和博士仁已經投降,孫權好吃好喝招待,還授予官職。劉封可以碾壓麋芳、博士仁幾條街,孫權得到此人,高興還來不及,又怎樣殺了他呢?

遺憾的是,劉封走錯了路,認為自己與劉備18年的父子之情牢固,即便劉備追究責任,也不至於要殺了他。誰知,劉備最終聽了諸葛亮的話,下令將劉封絞死。

劉封對劉禪構成威脅,這是事實,但可以貶為庶人,不至於要他性命。劉備此舉有點過分了。唐朝初年,太子李承干想要提前接班,效仿「玄武門故事」,讓李世民退位。

李世民先發制人,擒拿李承干,處死侯君集。按照唐朝律法,太子謀反,也是要處死,但李世民於心不忍,將他廢為庶人,保全兒子的性命。當然,劉備不是李世民,他也不知道李世民,畢竟不能穿越。

劉備處死劉封,是為了兒子劉禪,卻愧對劉封,否則他也不會哭。帝王之家本來就無情,劉封錯就錯在不是「親兒子」,劉備又無情,只能倒了大霉。正如呂布所言:「大耳賊最不可靠,你忘了轅門射戟之事了嗎?」

當年,劉備被袁術攻打,連戰連敗,呂布以「轅門射戟」方式化解糾紛,救了劉備一命。後來,呂布被俘虜,曹操想收納他,劉備卻說:「你忘了丁原、董卓之事乎。」曹操才殺了呂布,劉備也有點狠。

參考書目:《三國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d52de0a6222bcc83f084473d5398e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