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8.3,票房6000萬,誰在給《宇宙探索編輯部》打5星?

2023-04-21     極客電影

原標題:口碑8.3,票房6000萬,誰在給《宇宙探索編輯部》打5星?

你可能都沒注意到,由孔大山導演、龔格爾製片的電影《宇宙探索編輯部》,累計票房已經(默默)超過5700萬,票台預期總票房能突破6200萬

同時,影片上座率穩定堅挺,顯然有一波忠實觀眾在持續「用腳投票」。

作為小成本科幻, 《宇宙探索編輯部》的票房成績肯定不可能跟首日票房就逼近5億的《流浪地球2》相比; 但它的好人緣和好口碑,卻讓它成為中國科幻「不容忽視的另一種可能」

本片在平遙影展斬獲四個獎項,上映20天依然守著8.3的高口碑

郭帆作為本片監製,據說沒讓孔大山為商業操心,甚至沒要孔大山去見任何資方。

身為《流浪地球2》的B組導演, 孔大山(右一)陪著郭帆(中)路演

如果說「小破球」代表的是 中國影視工業對科幻想像力的追趕,那麼「編輯部」則代表著中國科幻對「人心」的思考。

精神病開大會,「民科」往事荒誕又浪漫

開場五分鐘,就被精神病到了。

「偽紀錄片形式」的80年代採訪片段,一上來就給足了《走進科學》那味兒,「好這口」的觀眾立刻就能被孔大山導演「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惡趣味」俘獲。

阿波羅熱水器來和雜誌社談合作,主編唐志軍卻被卡在太空衣里差點憋死,狼狽不堪——此處隱喻非常明晰,老唐是個被執念困住的人。

老唐的宇航夢最接近實現的時刻,是被消防車吊在半空成功轉運出窗外,配合孟德爾頌《乘著歌聲的翅膀》和蕭士塔高維奇第十交響曲第二樂章,高雅與土味、嚴肅與「沙雕」的衝突和割裂從此開始貫穿全片。

一個荒誕不禁的「民科」故事由此展開。

唐志軍雖然窮到交不起暖氣費,但又一次在網上發現超自然現象的視頻後,他還是執意和一幫「都有點病」的社會邊緣人組隊一路向西、深入蜀地,砸鍋賣鐵也要和外星人千里相會。

導演孔大山在路演中多次提到「以西遊記的方式解讀人心宇宙」

隊伍里一路罵罵咧咧的秦彩蓉是「豬八戒」;身為體制內氣象工作者,卻每天捧著大綠棒的酒蒙子那日蘇,承擔了任勞任怨的「沙和尚」的角色;

被唐志軍視為線索、和外星人有聯絡的鄉村文藝青年「孫一通」是孫悟空,他頭頂鐵鍋的造型自然是受到80年代舉國上下「氣功熱」的真實素材啟發,那時氣功信徒們認為頭頂鐵鍋可以幫助接收宇宙能量。

孫一通不食人間煙火,身在農村,愛好寫詩,認為「數學就是太確定了」,不適合他——他是「詩性」的代表;

而唐志軍與他完全相反,他是「科學」的信奉者,將吃飯理解為「生命體徵維持餐」,他認為「藝術只是人類社會問題的緩衝方案,只有科學才能解決問題」。

他們兩個恰好是當下現實社會中,對科學藝術持不同態度的兩類人的縮影。

片尾,「理性代言人」唐志軍在山頂獲得頓悟,他放棄了宇宙的宏大敘事,開始關注人類個體的私密情感。

本片講的正是「一個崇尚絕對理性的人,最終學會了寫詩」的浪漫故事

票房一波三折,誰在給《宇宙探索編輯部》打5星?

戴錦華老師曾在自己的年度電影觀察里點評說,「《宇宙探索編輯部》如果找到了它的觀眾,應該能成為一部叫好叫座的電影」

豆瓣口碑8.3,票台評分9.2,影片好口碑毋庸置疑;然而本片票房起起落落、一波三折,或許和該片的文藝氣質濃厚,受眾限於特定影迷群體有關。

圖片來源:貓眼專業版

┃ 「這種藝術對人類來說還是太早了」

一位小紅書網友看完影片的評價是,「這種藝術對於人類來說還是太早了,哈哈哈。」

作為偽紀錄科幻喜劇,影片貢獻了太多堪稱神來之筆的高級笑點。「口味過於嬉皮了」——但熟悉這種審美趣味的人,一定會立刻被電影抓住。

影片編劇、孫一通的飾演者王一通小紅書帳號,網友直呼不像是演的

對喜歡這種「精神病美學」的觀眾來說,影片的每一個笑點,甚至每一張海報的字體都精準打在他們的審美上。

不論是開場的太空衣高調亮相大失敗,還是戲謔郭帆導演「流浪的球」劇組蒞臨參觀,亦或是「致敬」庫布里克《2001太空漫遊》的「金箍棒」型假外星人腿骨;

高級感一轉身便跌落到土氣,一本正經交接給胡說八道,觀眾跟著在有意義和不著調之間反覆橫跳。

觀眾需要和主創們「網感」相近,才能迅速get到全片各種惡趣味爛梗,get到的人會覺得那都是不帶惡意的俏皮話,看不懂的人甚至會感到被冒犯。

將展示底層人物生活碎片的粗糲畫面,配上精緻提煉的「高雅藝術」;看似對立的兩者在極限拉扯中達到內在張力的平衡。在這種荒誕的縫合感之下,核心內涵是邀請觀眾思考,成長於不同背景的人之間的共性。

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部電影的「high點」是非常挑觀眾的

能和影片主創們共享審美趣味的觀眾,肯定也有相當一部分是因為能和老唐、那日蘇、曉曉、孫一通這些「怪咖」小人物共情,才格外喜歡這部電影。

正如孔大山導演提到,「民科」是屬於全民狂想的八九十年代的時代產物,如今這些人如何完成他們的精神自洽,這便是他拍攝《宇宙探索編輯部》的初衷

科幻固然是嘗試幻想未來世界的另一種可能性,但其本質依然離不開「人」本身。

《宇宙探索編輯部》用充滿溫情的方式,去關懷他們的內心世界,表面是尋找外星人,實際是唐志軍個人的自我接納之旅——自我接納的道路,是不分教育和成長背景的人,都要走過的修煉之路。

那些表示「看哭了」「5星推薦」的觀眾,一定是經歷過這場修煉的人吧!

┃ 評價兩極化,國產科幻電影「地板磚」?

儘管戴老師說「這部電影門檻並不高,好可愛,好可笑」 ,但還是不出意料看到了很多認為影片看不懂想表達啥、太裝逼做作之類的一星差評。

特別是現在上映過半月的節點,越來越多因網傳好口碑才買票的觀眾,開始發聲,表示看不出好在哪兒。

口碑平台討論區

《宇宙探索編輯部》文學性很強,充滿自我表達,有網友評價它為「《路邊野餐》科幻版」,出現兩極分化的評價也在預料之內。

首先,「偽紀錄片」這種看似不夠精美的形式,本身就在削弱商業性,抬高了觀影門檻;古典樂、詩歌、哲學主題、底層記事等嚴肅內容可能會讓一部分觀眾覺得太沉太累了;為了保證紀錄片質感和笑點抖包袱效果而選用的大量跳切,也晃得人頭暈。

對於不少影迷而言,本片大概不能滿足他們對一部集「國產科幻 + 郭帆 + 豆瓣8.3」三個標籤於一身的作品的預期。

而且大部分觀眾對科幻的執念,是關於高精尖技術、先進武器、恢弘壯闊的外太空想像這些元素的;但《宇宙探索編輯部》又「村」又「土」,還在和你討論哲學而非科學。

所以,連導演孔大山自己都戲稱這是「國產科幻電影的地板磚",「一點都不科幻」。

導演孔大山在上海參加路演

但是,身擔「探索國產科幻電影的另一種可能性」大任, 《宇宙探索編輯部》定位本就與硬核重工業科幻長篇不同,它對標的是姜峯楠(電影《降臨》原著小說作者) 充滿人文關懷、重敘事技巧與人物塑造的軟科幻

沒有燒錢的視覺特效,本片是中國科幻從視覺奇觀、技術想像,轉向兼顧形而上思考的另一種新嘗試。

當《流浪地球》系列的大製作讓中國科幻有了自信,鋪墊好科幻的文化土壤和工業基礎;接著像《編輯部》這樣的軟科幻才能開始在此基礎之上講好一些小而美的故事。

月薪三千,就愛關心宇宙

有些宇宙天文類短視頻博主在提及 《宇宙探索編輯部》時,評論區會出現「月薪三千,就愛看這個,怎麼辦?」 「看完之後覺得自己好渺小,更加不想上班了」這樣的留言。

伴著壯麗音樂看完宇宙起源的編年史,億萬年濃縮在5分鐘的視頻里,滄海桑田,人們很難不被這種樸素的煽情打動。

就像老唐認為自己的電視機出現雪花點,是受到了宇宙微波的干擾——「這不是普通的雪花點,這是宇宙誕生時的餘暉」——不得不說,這台詞本身就蠻感人的。

然而, 「看完之後更加不想上班了。」

代表人類求知精神極致的科學,和探索宇宙本身富有的詩意,和我們在雞零狗碎的現實生活中動彈不得的境況,產生了強烈的對比。

老唐一廂情願地卡在80年代,其實內心是希望自己可以被嵌在探索宇宙這樣的宏大敘事裡,把他從世俗生活中拯救出來。

他和那日蘇都是沒有找到日常生活解決方案的人。

給《宇宙探索編輯部》打5星的人,一定能對此與他們產生共鳴。

老唐一廂情願地卡在80年代,其實內心是希望自己可以被嵌在探索宇宙這樣的宏大敘事裡,把他從世俗生活中拯救出來。

他想向在他看來「代表更先進文明的」外星人請教那個他無法釋懷的問題:「人的存在究竟有什麼意義?」

「詩人」孫一通反問:「如果外星人也想問我們這個問題呢?」

理性發展到極致之後,必然導致無盡的虛無;是投身虛無,還是去關心生活中具體的人事物,在這個時空里好好駐足一次?

抖音評論區刷到過一段意味深長的互動:

宇宙這麼大,卻賣我7萬一平。
宇宙這麼大,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只有地球,賣你7萬一平便宜了。

所以,要珍惜生活在地球的機會啊!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d2cca2f9ed9c77faddb27d4d59080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