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新勢力銷量:該找工作的不是李想

2023-11-02     汽車公社

車圈整活,就看李想。

殊不知,就在昨天,身為理想CEO的他,再次發出一條十分拉仇恨的微博:「三款車月交付4萬/月完成後,繼續挑戰下一個更高難度的整體5萬/月,以及理想L7的2萬/月。」

隨即,有網友在下方評論道:「五萬一月代表著明年年銷差不多在六十萬的水準,這個數字已經追上一些傳統汽車廠商了。」

而李想則親自下場,略顯凡爾賽的回覆:「5萬/月我說的是目前的三款車,明年如果月均只有5萬輛的話,我就要出去找工作了。」

沒有任何意外,此梗一經拋出,迅速引發了熱議。畢竟,最後一句話的原出處究竟是誰,大家都心知肚明。

劇情繼續發展,十分微妙的是,或許是感到上述言論有些不妥,亦或許是達到了想要的目的,李想又將文案修改成:「5萬輛/月我說的是目前的三款車,否則就不是挑戰了。」

瞬間,態度溫和了不少。

但就是這樣的「一來一回」,不僅賺足聲量與關注度,還為即將公布的10月終端成績單,進行了很好的預熱。而就在今天,理想順勢揭曉答案。

當然,其它競爭對手們同樣紛紛發布了交付量海報。整體翻閱與橫向比較過後,面對幾家歡喜幾家愁的結果,不禁想說:「該找工作的好像不是李想。」

世間再無「蔚小理」?

「我已經在ICU裡面了,已經快掛了。」

「我們也沒有好多少,坐在ICU門口,準備等著進去」。

2019年末,位於香港維多利亞港,何小鵬與李斌之間發生了上述一段對話。而幾個月後的某一天,何小鵬在個人朋友圈,再次分享了一張與李斌、李想坐在一張沙發勾肩搭背的合照。

並配文,「三個苦逼,在憶苦思甜。」

不可否認,身為中國新勢力造車的傑出代表,共同走過了那段最為艱難的至暗時刻,三位創始人之間的關係,看似多了一種惺惺相惜的味道。可從今年開始,礙於種種原因,「分化」已然成為縈繞在「蔚小理」頭上的主旋律。

就拿10月為例,理想交付量成功突破4萬輛大關,來到40,422輛。

不可否認,這家新勢力造車之所以能成功突圍,足夠敏銳的戰略眼光,足夠準確的產品定義,足夠高效的終端執行,包括足夠親民的品牌文化、足夠狼性的公司調性、足夠合理的組織架構,的確都占據了很大比重。

並且進入2023年以來,苦苦推廣與堅守「增程」技術路線,終於踩中了「插混」綻放的風口。換言之,有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多維度加持,理想順理成章的取得了現在的成績。

而隨著其手中握有的「糧草」變得愈發充沛,藉助即將發布的MEGA開始,理想無疑正式開啟純電板塊的進攻。雖然明晃晃的壓力與挑戰仍擺在那裡,但按照這家新勢力造車所展示出的勢能,「撲街」的機率應該很小。

與之對應,10月小鵬表現的同樣令人欣喜,交付量成功突破2萬輛大關,來到20,002輛。

必須承認的是,去年9月老款小鵬G9的上市風波,就像一把「導火索」,將這家新勢力造車在產品規劃、品牌營銷、人員管理、體系效率等多維度的痛點,直接暴露了出來。包括長期嚴重內耗、決策搖擺不定、缺乏戰略眼光,都被不留情面的擺在台面之上。

進入2023年,小鵬迎來的就是一場不留情面的極限壓力測試。當然,也在考驗著身為創始人的何小鵬,破而後立、力挽狂瀾的能力與決心。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僅從階段性結果來看,隨著王鳳英加入後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以及成功打出G6與2024款G9兩張「底牌」,讓其手握真正意義上的「熱銷產品」,向好的跡象無疑都在一點點的展現。並且牽手大眾、接單滴滴,同樣能夠感受到這家新勢力造車的「自救」。

綜上,知錯就改還是好同志。當小鵬認清現實、對症下藥,最終全部反饋到了交付量上。

相比之下,「蔚小理」當中,蔚來的處境最為尷尬。10月共交付新車16,074輛,乍一看好似並不算太差,可要知道這家新勢力造車目前,已經祭出NT2平台全部8款產品。

除ES6與EC6的組合較為強勢外,ET5與ET5t的組合表現並沒有達到預期,布局40萬元以上板塊的ET7、ES7、EC7則紛紛需求遇冷,家族旗艦ES8也無法提供足夠的銷量支撐。

如今,再去回看年初李斌的那段承諾:「NT2產品全部發布後,可把所有產品分為三類,ET5+ET5t+ES6目標月銷20,000輛;ET7、ES7、ES8每款車每月2,000-4,000輛,合計8,000-10,000輛左右;EC6、EC7主要表現設計、品味的追求,月銷1,000-2,000輛,接下來的產品組合,可支持每月30,000輛的銷量目標。」

已然出現了一定的偏差,至於背後的原因,更多還是由於競爭的愈發殘酷,大環境的瞬息萬變,令這家新勢力造車措手不及。而後續,蔚來究竟能否走出泥潭、觸底反彈,實現它所謂的「長期主義」,目前誰都無法打下保票。

反之,可以肯定的是,2024年的中國車市,只會變得更加血腥與不留情面。難題,無疑徹徹底底的拋給了李斌。

活下去比什麼都重要

本段開篇,想要拋出一段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在之前業績報告會上提出的一段觀點:「當下是快魚吃慢魚的時代,不是大魚吃小魚的時代,車企在未來3-5年如果沒衝上去,就沒機會了。並且未來3-5年,車市整體或不同細分板塊會持續開打價格戰。」

簡單翻譯過來,中國車市留給弱者的生存還在進一步被壓縮。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強者的領先優勢則像滾雪球般越積越大。由此將視線聚焦其它新勢力造車,目前所有人能做的就是想盡辦法活下去。

而剛剛過去的10月,各家交付量已經成為無法更改的定局。畢竟,明晃晃的數字不會說謊,每一個品牌的現狀一目了然。至於接下來,更想站在我個人的角度,去不偏不倚的聊聊對於它們的看法。

其一,便是零跑。可以說在先後拿出C11與C01的增程版,並且賦予極致的性價比策略後,這家新勢力造車逐漸找到了銷量密碼。

本月,在成功獲得Stellantis的青睞後,無疑再次拿到了從淘汰賽中突圍的「籌碼」。不過,如何進行品牌「沖高」,仍是擺在其面前最大的難題。

其二,則是極氪。在接連推出001、009與X後,這家新勢力造車的確將月交付量牢牢穩定在了1萬輛之上,不過瓶頸也肉眼可見。而馬上到來的那款「轎車」,將是其能否打破掣肘的重要一戰。

其三,搬出哪吒。就某種程度而言,它的發展策略與零跑頗為相似。不同的是,位於東協市場與中東市場的拓展,分擔了國內市場的壓力。當然,如何進行品牌「向上」,也是擺在其面前最大的難題。

其四,則是問界。必須承認的是,隨著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強勢歸來,華為瞬間搖身一變整個中國車市不可忽略的「大魔王」。

有了它的加持,經過煥新的M7徹底成為了爆款,不僅10月交付量單車破萬,單月大定還突破了5.7萬輛。憑藉這般兇猛的表現,試問誰還敢輕視馬上入場的S7與M9?

至於剩下沒有展開提及的選手,類似嵐圖、阿維塔包括創維、極狐等等,更想說先做到單月交付破萬再說。因為如果不儘快達到這根「及格線」,那麼日後也很難留在牌桌上,因為「窗口期」越來越小了。

「到2028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可達90%,如果行業只會留下四五家企業,比亞迪、特斯拉、華為都會在其中,我們試圖要留在牌桌上,至少單年要賣出超300萬輛車,比原先2025年銷售160萬輛的目標繼續翻番。」

寫到這裡,文章漸漸臨近尾聲,上述最後一段觀點,來自秋季戰略會上的理想CEO李想。他想表達意思,更多是雖然「蛋糕」正在變得愈發誘人,但能夠分羹的終將有限,所以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必須長期保持血性。

類似的道理,也想送給今天提及的所有新勢力造車。可以預見的是,「大洗牌」還會一輪又一輪的上演。

屆時,好奇「該找工作」的又將是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c1aa94d5333eb52424957307be84d6e.html













保時捷,危

2024-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