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炒碳酸鋰期貨,3天賠了30萬

2024-01-01     市界

原標題:我炒碳酸鋰期貨,3天賠了30萬

有「白色石油」之稱的鋰礦,在投資者的眼中,發財潛力一度不亞於金礦。

最近兩年,圍繞著鋰礦石供需的變動,作為生產新能源車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關鍵原料——電池級碳酸鋰上演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過山車行情」。大家眼看著它一股腦地沖高,又目睹了它一路狂瀉。

上海鋼聯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29日,電池級碳酸鋰報價10.1萬元/噸,相比年初51.15萬元/噸的價格相比,已下跌超八成,已然回到了2021年8月之前的水平。

「曾把鋰礦當成寶,現在變得不如草。」網友們調侃。

時間撥回2021年初,電池級碳酸鋰的價格僅為5萬元/噸,到2022年底,價格一度攀升至60萬元/噸,漲幅高達12倍。那時,就連寧德時代也只能混個溫飽,為上游礦主們打工。

物極必反。2023年年初,碳酸鋰價格出現斷崖式下跌,4月底下探至18萬元/噸的價位。雖然一個多月後反彈回30萬元/噸,但市場還是在反覆震盪的行情中,走向了下坡路。

面對現貨價格的巨大波動,下游企業對碳酸鋰價格風險管理有強烈的需求,期望藉助金融工具規避風險。

2023年7月21日,碳酸鋰期貨及期權在廣州期貨交易所掛牌上市。彼時,電池級碳酸鋰現貨的價格在一波回彈後,又回落至30萬元/噸以下。

掛牌交易後,很快,碳酸鋰期貨主力合約LC2401創下了「上市即巔峰」的價格——24.05萬元/噸。有散戶在停盤前衝進去了,3分鐘賺了7000元,直呼「賺錢的速度真令人害怕」。此後在金融市場,碳酸鋰期貨成了最熱門的投資品種之一。

然而在後續發展中,被寄予厚望的碳酸鋰期貨沒能逃過下跌魔咒。2023年12月6日,主力合約LC2401價格跌到了最低點8.57萬元/噸。截至12月29日,主力合約LC2401最新價格為10.11萬元/噸,相比於最高點的價格,跌幅超過50%。

3天賠了30萬

「虧錢速度可比賺錢速度害怕多了。」96年的自主創業者劉仁,之前因為在A股市場炒碳酸鋰相關的企業賺了點小錢,於是2023年開始炒碳酸鋰期貨,沒想到功虧一簣。

期貨市場跟股票交易市場的最大區別是,股票市場的賺錢邏輯是看漲不看跌,但期貨市場只要猜准走勢,看空、看多都能賺錢。本質上這就是一個「買大小」的遊戲。

牌桌上,參與者可以押注「大」,也可以押注「小」,總之買定離手,等骰子揭開才知輸贏。

劉仁是買大的那個。

2023年9月份,他在碳酸鋰期貨價格上漲到17萬元附近時,賺了10多萬。但後來隨著「骰子」的點數越來越低,他不敢賭了,在虧了19萬元後黯然離場。

另一方面,為了抑制過度投機,減緩超長期的趨勢性下跌,監管部門開始密集出手。

三個月後,12月7日(周四)、12月8日(周五),碳酸鋰期貨連續2個交易日漲停,重新站上10萬元/噸關口。

可惜劉仁沒能等到這波小行情,但他也坦然接受這個的結果。「有朋友建議我只要不取出來,就不會虧。但我告訴他們,期貨會爆倉,也會到期,不取出來,沒準兒哪天交易所會幫我取出來,然後砸我臉上。」

據劉仁透露,那兩天,有擅長做短線投資的散戶,早上買了碳酸鋰期貨,轉天就清倉。以2000元本金博了翻10倍的利益,單日就賺了2萬元。

「一面天堂,一面煉獄」,回顧過去半年炒碳酸鋰期貨的經歷,王明慶幸自己終於抽身了。

和劉仁不同,王明不看好碳酸鋰市場,他是典型的看空者,屬於「買小」的那個。期貨價格下跌,他就能賺錢。

2023年7月,被股市傷了的王明本打算換陣地玩一玩,加入了炒期貨的大軍。起初他只「炒」交易波動較低的玉米、白糖、豆粕、甲醇等品種,很快膽子大了,開始看波動大的品種——純鹼和碳酸鋰。

7月份,他投入了20萬元的本金,靠著這兩個品種在短期內凈賺了不少錢:純鹼下跌的時候他賺了2萬多;碳酸鋰下跌的時候他賺了7萬多。至此,他的本金也膨脹到了30萬元。

但12月7日-8日兩天,碳酸鋰短期內的漲停,讓王明傻眼了。

他告訴「市界」,從11月底開始,廣期所連續六次調整碳酸鋰期貨的交易政策,直接將保證金標準從此前的12%提升到了20%,並表示將嚴肅處理異常交易行為和違規交易行為。

風控經理在此期間讓他加錢,不然期貨交易所就要強平一部分資金,強行了結持有者的倉位。

換言之,如果繼續漲停,做空的王明會面臨「穿倉」風險,不僅保證金要全部虧掉,還要倒欠期貨公司的錢。

「你知道期貨連續漲停,卻平不了倉的感覺嗎?不是不想割肉,而是沒人接盤。這種感覺比此前的股災還要狠,股票起碼不會跌成0,但期貨可以讓你負債,甚至倒欠交易所錢。」王明很無奈。

在碳酸鋰期貨價格跌宕起伏的這些天,他一直在想,為何要把自己置於如此危險的火山口上。

寢食難安地度過了周末,王明睡覺也不踏實,生怕下周一開盤,碳酸鋰期貨行情繼續漲停,他就會被穿倉。

到了12月11日,碳酸鋰期貨主力合約快速回落,碳酸鋰期貨主力合約收盤價為9.68萬元/噸,跌幅4.82%。王明害怕局面會有所反轉,果斷選擇平倉,了結期貨交易。但30萬的本金,卻賠完了。

那個12月,發生在劉仁和王明身上的故事,只是這半年以來,碳酸鋰期貨投資者日常悲喜的縮影。在這個市場上,一夜白頭的故事不少見,眼下還在持續發生。

碳酸鋰為何跳水?

碳酸鋰期貨為何搞得大部分散戶如此心力交瘁?

據金融人士介紹,期貨價格的波動,很大程度是由市場情緒造成的,從根本看是供需失衡。

研究鋰礦產業的行業人士告訴「市界」,期貨市場價格波動是因為投資者在炒作,「研究員、貿易商們叫得最歡,他們是賺到錢了。但現貨市場,需求是一塌糊塗。」

2023年以來,碳酸鋰現貨市場價格不斷下跌,從年初的30萬元/噸左右的價格已經波動跌至10萬元/噸。

浙商證券分析稱,2023年下半年,鋰資源出現供大於求的情況,供給過剩。

(2023年7月21日,廣州,期貨交易所,碳酸鋰期貨上市敲鐘儀式正在進行。圖/視覺中國)

先看需求方,動力電池裝車量增速放緩。乘聯會數據顯示,2020年動力電池裝車的生產電池裝機率達到76%,此後該數據逐年下降,2021年-2023年,分別為70%、54%、49%。

再看供給方,長江證券指出,2023年碳酸鋰產量和庫存量均處於高位,尤其庫存量遠高於前三年的水平。產能進一步過剩,庫存進一步拉大。

據SMM統計,截止2023年12月14日,國內碳酸鋰周度庫存較上一周漲了692噸至6.25萬噸。年末,正處於下游需求的淡季,電池環節,主要也是以經銷商去庫存為主,新增的需求非常有限。

信達期貨曾指出,可能只有現貨價格降到12萬元以下,下游企業才會有小幅度接貨的動作。

也因此,王明最初入局碳酸鋰期貨後,賺了不少錢。過去半年,碳酸鋰過剩對於市場來說是確定的,不確定的是「剩多少」。這也是王明這些看空者,炒碳酸鋰期貨最大的底氣。

2023年以來,碳酸鋰價格難以恢復去年走勢,儘管5-7月份,價格稍有上漲,但仍以下跌為主。在業內人士看來,供需失衡倒逼碳酸鋰價格開始回歸理性。

影響是一連串的

現在,炒碳酸鋰期貨賠錢的散戶們落荒而逃,但圍繞碳酸鋰價格的變化,不僅是上游的礦主、中游的電池廠商,還有下游的車企,整個鏈條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2023年8月,碳酸鋰價格下降到18萬元/噸時,一場圍繞四川省馬爾康市加達鋰礦探礦權的「爭奪戰」上演了整整4天時間。

該競拍項目的起始價為319萬元。但讓人驚嘆的是,在行業趨勢下行之際,大中礦業經過11307次的搶奪,最終以42.06億元拿下探礦權,溢價高達1317倍。

距離加達鋰礦只有150公里的四川金川縣李家溝北鋰礦,也在經過了3412次的競拍後,最終被四川能投資本以10.1億元的價格拿下,較最初的57萬元起拍價翻了1771倍。

市場人士分析,產業鏈公司搶礦主要是為了資源可控和降低成本,拿到的資源越多,加上對前期暴漲的鋰價心有芥蒂,逆勢布局也是公司對未來發展有了信心和底氣。

對於「高價搶礦」是否值得,虎嗅援引一位動力電池從業者的看法是:鋰礦的收益率如何,既取決於實際的儲量和開採量,同時也要考慮未來鋰價一旦跌到10萬元/噸,還有多少錢可以賺。

真鋰研究首席分析師墨柯告訴「市界」,價格不斷下跌的趨勢之下,一些拿礦成本高的項目會因為成本倒掛而不得不關門,導致實際供給消失,供給量進而減少。「但只有供給總量顯著小於需求總量時,碳酸鋰的價格趨勢才會逆轉。」

2023年下半年持續低迷的鋰價,也讓不少鋰企的業績大不如前。前三季度,贛鋒鋰業營收下滑,凈利潤同比少了近六成;天齊鋰業雖然營收有增長,但凈利潤同比減少近五成;鹽湖股份營收同比下降了32.93%,凈利潤幾近腰斬,只有56億元。

中游的動力電池廠商日子過得也不輕鬆。

2023年2月份,當碳酸鋰仍處於高位40萬元/噸的價位運行時,寧德時代曾提出過「鋰礦返利」計劃,旨在降低動力電池成本。彼時,業內認為20萬元/噸是企業盈利的基準線。

之後,碳酸鋰價格跌破了20萬元/噸的大關,寧德時代的策略似乎已經無法滿足整車廠的需求了。2023年第三季度,寧德時代凈利潤環比下滑了4.28%,這也是其上市以來凈利潤首次環比下跌。

不只是「寧王」承壓,2023年三季度,億緯鋰能、國軒高科、中創新航的凈利潤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下滑比例分別為2.53%、2.82%和12.12%。

再看下游車企,碳酸鋰價格下跌的影響主要有兩個:一是使新能源汽車的成本降低,為汽車行業的價格戰提供了「子彈」,讓各家車企在年底推出限時優惠時,底氣更足了。

二是整車行業盈利能力有所提升。東吳證券研報數據顯示,2023前三季度,新能源整車行業毛利率為14.28%,同比上升1.69個百分點,歸母凈利率3.52%,同比上升0.17個百分點。

現在,碳酸鋰的超長周期還未結束。

2023年12月6日,處於產業鏈上游的電解液龍頭上市公司天賜材料,選擇逆勢布局碳酸鋰產能,宣布通過子公司擬使用自籌資金投資建設「年產3萬噸碳酸鋰項目」,項目建設周期為14個月,總投資不超過人民幣10.7億元。

太平洋證券認為,此舉或是為2025年、2026年電解液的生產做準備。根據天賜材料的判斷,2024年鋰礦價格會達到合理的位置,在2025年實現收益。項目建成投產後,預計可以實現年平均營收25.28億元,年平均凈利潤1.68億元。

但一些行業人士認為,碳酸鋰價格下跌的趨勢,或將延續至2024年。墨柯預計,2024年碳酸鋰價格有較大可能在8-10萬之間震盪,到2025年碳酸鋰價格或將跌到5-6萬元。早前,孚能科技(贛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瑀也曾對外表示,碳酸鋰實際成本應該在3萬元左右。

華泰期貨表示,現貨價格若難止跌,期貨也將繼續探底。

(工人們在給生產好的鋰電池包裝)

不管業內對於碳酸鋰未來兩年的走勢如何判斷,總之王明是放棄了。他在這場期貨游擊戰中付出了太高的學費,至今都不敢告訴家人自己虧了錢。他打算老老實實地先換陣地,買盈利有3個點的債基,等回血後,再買銀行股吃股息。

劉仁也在反思:「賺了會開心,覺得自己行,自己對了,自信心也增強了。但不排除可能是賭對了,運氣好;如若虧了,就會很壓抑,仿佛一塊巨石壓在身上,不想動,也不能動,就像被一頭野獸死死盯住。」

(文中王明、劉仁均為化名。)

作者 | 楊 俏

編輯 | 田晏林

運營 | 解一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a772f6afd1cc97ffc0da193da9b0f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