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6月,蔣緯國之子蔣孝剛與
王倚惠訂婚。
蔣氏一族第三代,結婚多數都選擇低調而行,
但唯獨此次蔣孝剛與王倚惠結婚,境況卻完全不同,蔣孝剛不僅遵從父親之命,專程從美國趕回來,兩人還在台北士林梅莊官邸凱歌堂舉行了盛大的結婚典禮。
整個婚禮規模浩大,一改蔣氏一族過去一直來的風格,也讓人感覺其中似乎有什麼「大不尋常」的意味。
要知道當年蔣緯國同邱愛倫(蔣孝剛母親)結婚時,蔣介石以避免過分鋪張、惹人注意為由,要他們在日本成婚,婚禮很是低調。
相比於自己兄長蔣經國,蔣緯國子女只有蔣孝剛一個人,在蔣氏一族第三代中,基本上是默默無聞,
而且蔣孝剛1980年赴英國劍橋大學學習後,便將事業的重心完全放在了國外,後來又在美國考中了律師職業資格,據說當年台灣「外交部門」曾有意安排蔣孝剛出任官職,但被蔣孝剛以不擅長政治為由拒絕了。
上一代的恩恩怨怨,到蔣孝剛這一輩兒,就已經戛然而止。
話說回來,蔣緯國一生曾經歷過兩段婚姻,與前妻石靜怡一直情深意篤,卻未能留下子嗣,一直到1955年後再娶邱愛倫,才生下了一個蔣孝剛,而且終其一生,就只有這一個兒子。
那麼這其中究竟蘊含著怎樣的密辛呢?
一
蔣介石一生有過幾段婚姻,但子女並不多,綜合各方面的資料,只有兩子一女。
蔣經國、蔣緯國以及養女蔣瑤光。
在這三個子女中,蔣瑤光是比較低調的,一開始只是隨母姓,當年陳潔如在收養這個孩子的時候,蔣介石也很高興,後來為這個女兒取名「陪陪」,
值得一提的是,蔣瑤光的丈夫陸久之是中共地下黨黨員,儘管陸久之從來沒有「蔣介石女婿」的身份活動過,但畢竟有這一重身份在,國民黨系統軍政高層見了他,都要給他三分面子。
可以明確的是,蔣瑤光養女的身份是板上釘釘的。
這一點與蔣緯國完全不同。
有關蔣緯國只是蔣介石養子的說法,一直以來就是模模糊糊的,從來沒有當事人證實過這件事。一直到許多當事人都已經不在世的八十年代後,蔣緯國自己才公開承認自己生父是戴季陶。
更誇張的是,著名作家李敖不僅幾次質疑蔣緯國的身世,甚至於他覺得就連蔣經國,可能也不是蔣介石的兒子。
當然,上一代人的是是非非與恩恩怨怨,這裡姑且撇過不談、
事實上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對於這兩個兒子,蔣介石還是一碗水端平的。
據蔣緯國1988年11月在台北舉行的孫中山誕辰122周年大會上,講過一件鮮為人知的往事。
「孫中山先生當年在黃埔軍校時,身邊有3個重要的助手,除了父親蔣介石、戴季陶先生外,還有金誦盤先生。這3名助手的4個兒子,中山先生分別取名為蔣經國、蔣緯國、戴安國和金定國,取其「經緯安定」之意。如今,4人之中,哥哥經國和安國都已去世,而定國卻杳無音訊。回想童年時代結下的夥伴,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現在只剩下我一人。」
其實從這個側面不難看出,蔣介石在最初對待兩個兒子的態度。
蔣介石對這兩個兒子曾有一句話評價:
「經兒可教,緯兒可愛。」
而且更重要的是,蔣介石最初對蔣緯國很看中,卻對長子蔣經國很冷淡,
因為就在蔣介石1927年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蔣經國在蘇聯曾公開指責父親叛變革命,囿於形勢,蔣經國一直到1937年3月才回國。
蔣介石對蔣緯國的教育非常重視,儘管這個兒子有可能(這裡不做確定性的考證)不是他親生的,但在蔣介石的心裡,還是迫切希望蔣緯國成長為有用的人才。
事實上蔣緯國也確實很出色,1936年中德合作期間,蔣緯國被派往德國擔任蔣百里的少尉侍從副官,1937年在德國入伍,一直到1939年才回國。
在見證了中西方現代化軍事上的差距後,蔣緯國一度曾希望改變這個困境,只可惜他雖然身為蔣介石的兒子,但社會的積弊比他想像的更深一些。
蔣緯國在胡宗南部隊服役期間,就看出這位司令官的「志大才疏」,並起過衝突,
可很顯然,對於愛將和兒子,蔣介石最終選擇了胡宗南,蔣緯國被調離胡宗南部後,徹底偃旗息鼓,不再顯得那麼鋒芒畢露,可見在經歷了社會「毒打」後,蔣緯國也學會了幾分收斂。
隨著蔣經國回國後,在各方面事物中逐漸展露頭角,蔣介石對蔣緯國的態度才「冷淡」下來。據說,蔣介石的日記從1943年以後開始,對蔣緯國的責備逐漸增多,並且總是因為或大或小的一些事情讓他反省檢討。
蔣緯國自己也察覺到了其中的變化。
當然這並不能說明,蔣緯國就失去了蔣介石的寵愛,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蔣緯國從小就比兄長蔣經國更多地得到父母的寵愛,不僅僅是養母
姚冶誠,就連宋美齡對蔣緯國也很好,可惜的是,蔣緯國沒辦法在辦理具體事物上,達到父親的期許。
據說在1970年,蔣介石已經八十三歲高齡了,但依然還在日記中思考,怎樣才能讓自己這個54歲的老兒子(指蔣緯國)爭氣。
儘管蔣介石對次子蔣緯國的寵愛只局限於親情,但在長子蔣經國看來,情況就又有不同。
很顯然蔣經國把這位兄弟看做是競爭對手。
二
一直以來有不少說法,稱蔣緯國的首任妻子石靜宜,是被蔣經國暗中命人殺害的。
蔣緯國與妻子石靜宜,結識於1942年。
這年夏天,蔣緯國在父親的安排下,到西安胡宗南部去擔任少尉排長,在去潼關報道時,意外在火車站撞見了石靜宜。
與蔣緯國初見時,石靜宜手裡拿著一份英文報紙,正津津有味地看著,她本出身巨富,父親是西北有名的紡織大王石鳳翔,有此家教也不稀奇。
也許是等車的時候百無聊賴,蔣緯國下意識地對石靜宜說:
「小姐,你手上的報紙方便給我看看嗎?」
石靜宜抬頭,見只是一個初級軍官,覺得只是一個粗人,於是沒好氣地說了一句:
「這是一份英文報紙,您大概是看不懂的。」
也不能怪石靜宜歧視,畢竟在那個年代,能夠具備高學歷高素質的人實在太少。
蔣緯國並不氣惱,而是結果報紙,直接讀起了上面的內容,對於在國外留學多年的人來說,這並不是難事,石靜宜感覺有些驚訝,她萬萬沒想到,眼前這個人竟然有如此見識。石靜怡覺得有些不好意思,於是主動道了歉。
一來二去,兩人簡單聊了幾句,均覺得對方談吐學識不俗。
只不過,那時兩人都以為,這不過是一次偶遇,沒想到幾個月後,他們就又重逢。
幾個月後,議長劉楚才舉行宴會,邀請在西安的名流參加,石鳳翔也帶著女兒出席了宴會,沒想到在宴會上,又碰到了蔣緯國。
蔣緯國很大方,直接邀請石靜宜跳了一支舞,引起了各方注意,之後不久,兩人開始大大方方的約會。
蔣介石對兒子的戀情並沒有表示反對,甚至還來電錶示支持,只是石鳳翔並不想攀龍附鳳,給兩人的婚姻帶來很大的阻礙。
可無論再怎麼艱難,最終石鳳翔也沒能攔住女兒。
1944年12月25日,蔣緯國與石靜宜結婚,身為媒人的胡宗南更是親自擔任主婚,在西安的國民黨黨政軍高級將領都出席了這場盛大的婚禮。
蔣緯國與石靜宜是自幼戀愛,婚後生活格外甜蜜,蔣緯國一直到晚年,還對這段日子記憶猶新:
「靜宜一個富家小姐,跟著我到處跑,隨身只有一個炭爐子、兩個鍋子,一個燒菜,一個煮飯,她天天親自下廚,毫無怨言。」
可遺憾的是,石靜宜雖然婚後九次懷孕,卻始終未能生下一男半女。
1953年,石靜宜因難產大傷元氣,最終於同年離世,蔣緯國得知消息往回趕的時候,已經遲了一步。
要知道蔣緯國與石靜宜兩人的婚戀,並不是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是屬於自由戀愛結合,石靜宜去世的消息,帶給蔣緯國很大的打擊,在妻子去世後,蔣緯國傾盡所有積蓄,創辦了「靜宜女子英專」、「靜心小學」兩座學校,以表對亡妻的思念之情。
石靜宜去世後,台當局宣稱她是因心臟病去世。
這件事本應該就這樣過去了才對。
但時隔多年後,卻傳出來一件讓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1996年,石靜宜的學生陳亨說出了40多年前當年看到的一幕。
1953年農曆九月初的一個星期天,陳亨與同學邱明山去校長石靜宜家中做客,竟然意外撞見四個彪形大漢正在脅迫石靜怡吃下一包不明之物。當時陳亨和同學都嚇了一跳,下意識地就逃開了,然後隔了不久,就傳出石靜宜去世的消息,陳亨因此斷定,石靜怡是謀害的。
儘管陳亨只是目睹,並未說出兇手是誰,但人們普遍將懷疑的目光盯在蔣經國身上。
有說法稱,
蔣經國懷疑石靜宜涉嫌美國援助的軍用品被掉包案,後來被他密告了蔣介石,聲稱蔣介石出於維護「門庭尊嚴」,下令將石靜宜毒死。
根據查閱的資料可知,蔣介石當局敗退台灣後,曾對國民黨內部改造整頓,特別是涉及到後勤系統的腐敗,還制定了極為嚴格的審計制度,並派了心腹
黃鎮球和黃仁霖。
可就在聯勤總部的一次審計中,黃鎮球發現某個兵站虧空300多萬,負責帳目的科長魏文啟被逮捕後,很痛快就交代了是蔣緯國的夫人石靜宜借款,並且還出示了關鍵證據——石靜宜簽名的借據。
石靜宜為什麼要借錢,還同宋美齡有很大關係,據說宋美齡到台灣後,為了維持奢靡的生活,仍不斷地走私謀取暴利,因此通過石靜宜從聯勤部門借款,事後不久再予以歸還,而且在此案發生前,石靜宜已經借款多次,並沒有出現差錯。
當時主管台灣情報部門的蔣經國當然要利用此事,來打擊宋美齡、蔣緯國一派,以維護自己的地位,但蔣經國又不可能將目標真正對準宋美齡,於是最後就只有犧牲掉石靜宜。
事實上,此案後來牽涉甚廣,其中還包括了蔣經國與毛人鳳之間鬥法,最終蔣經國送掉了一個心腹包啟黃(調查石靜宜一案的主要負責人,此人惡貫滿盈,實屬罪有應得),而毛人鳳則徹底失利。
至於石靜宜,則成為此案中無辜的犧牲品。
談及這樁往事時,陳亨仍忍不住感慨:
「我能赴美留學,是緯國將軍之恩賜,因此把緯國先生看作恩人。但是,作為緯國先生夫人石靜宜女士被害的目擊者之一,卻未能站在正義的立場將此事公諸於世,心中有愧。」
在陳亨心中,他似乎認定石靜宜是死於所謂的「宮廷爭鬥」。
儘管陳亨言之鑿鑿,聲稱石靜宜之死存疑,可畢竟也只是一個人的說法。沒辦法被證實。
三
要說起來,石靜宜本身身體情況一直就不是很好,之前九次懷孕,都沒有順利誕育子嗣,也和這個原因有關。
據說石靜宜當年同蔣緯國談戀愛時,石鳳翔就很不滿意他們之間交往,為此不惜將女兒關在家裡,就連胡宗南親自上門說情,石鳳翔都絲毫不給面子。他很擔心女兒嫁給蔣緯國後,捲入紛繁複雜的政治鬥爭中。
可對父親的管教,石靜宜卻生出逆反的心裡,那時蔣緯國與石靜怡都是青春年少,為了愛情都有一些顧不一切的衝動,
石靜宜買通了家裡的傭人和車夫,私下裡悄悄與蔣緯國約會,一來二去,乾柴烈火,石靜宜竟然懷孕了。
偏巧那時蔣緯國人在重慶,石靜宜在家中十分憂慮,偏偏這件事情被下人捅到了她母親那裡去,石夫人一開始拉著女兒就要到醫院,見女兒猶猶豫豫的神情,那還能不知道自己女兒闖下大禍。
可遺憾的是,石夫人雖然是過來人,但此刻面對女兒困窘的局面,一下子六神無主,最後竟然出了個餿主意,她打算帶著女兒悄悄到醫院,拿掉這個孩子,不曾想最終手術中出了意外,孩子雖然是拿掉了,但石靜宜的身體也落下了很大的病根。
一直到蔣緯國後來從重慶返回西安,才得知了事情的經過,好在蔣緯國也不是一個薄情寡義的人,堅持要迎娶石靜宜,石鳳翔一見攔不住,再看女兒日漸消瘦的臉龐,心下無奈之餘,最終同意了兩人的婚事。
蔣緯國與石靜宜婚後始終情深意篤。
石靜宜性格外向,長於交際,在這方面對蔣緯國是一個絕大的臂助,兩人婚後也時常出席各種舞會
。
可沒想到的是,就在一次舞會中,石靜宜卻不幸小產了。
雖然有過一次懷孕的經歷,但石靜宜在這方面依然缺乏經驗,懷孕了仍不自知,結果導致了悲劇。
這也是石靜宜第二次懷孕。
1949年,國民黨當局敗退台灣,石靜宜也隨同丈夫一起到了台灣。
可遺憾的是,幾次懷孕,石靜宜都沒能順利生下孩子,她也曾到處求醫問藥,但卻始終沒有什麼結果,可見第一次懷孕對身體所造成的傷害。
1952年,石靜宜再次懷孕,對於這一次懷孕,蔣氏一族上下全都很重視,這次懷孕在各方精心照料下,一直很平穩,但似乎有些平穩過頭了。
到了這年10月31日,石靜宜還沒有生下孩子,要知道此時已經過了預產期有兩周的時間,嬰兒長期待在母體中,是非常危險的。
蔣緯國對妻子的情況十分擔憂,幾次請醫生到家中會診,然而明明已經到了要生的時候,偏偏醫生始終認定,還未到生產的時間,最終的結果就是,嬰兒直接胎死腹中。
這次難產,對於蔣緯國夫婦來說,一直都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時隔多年後,蔣緯國還記得那個孩子:
「是個女孩兒,和靜宜長得很像。」
不過,整件事情前後都透露著古怪。
據不少文章中稱,石靜宜的預產期本來是在農曆九月中旬,這個月九月十五正好是蔣介石生日,為了能讓這個孩子和公公是同一天生日,石靜宜在預產期到之前,幾次打安胎針避免提前生產,等到臨近九月十五這天時,石靜宜見孩子始終沒動靜,又要求醫生打催產針,在藥物的強烈刺激下,石靜宜不僅沒能保住孩子,就連自己也差點送了命。
當然以上也只是一種說法,不過幾次懷孕流產、難產,石靜宜的身體狀況確實已經每況愈下。
儘管時隔多年後,陳亨言之鑿鑿聲稱石靜宜之死存疑,可據石靜宜之弟
石爾璽卻並贊同,他認為姐姐死因很單純,就是死於心臟病,而不是同蔣經國有關。
據石爾璽描述,石靜宜在中心醫院去世時,他就在病床邊,一同陪伴的還有老婦人姚冶誠,如果真有什麼問題,他們也應該可以看出來。石爾璽認為,姐姐多半是因為多次流產,加上生前有用藥的習慣,進而影響了心臟功能,最終導致因心臟病去世。
總而言之,
石靜宜的去世,使得蔣緯國在很長一段時間沒緩過來。一直到1955年,蔣緯國才與在音樂會上認識的邱愛倫結婚,後來兩人育有一子蔣孝剛。
儘管蔣緯國與邱愛倫婚後生活十分甜蜜,但對前妻石靜宜,蔣緯國始終沒有忘懷。特別是後來同邱愛倫關係惡化後,這份思念便更加濃重。
1997年9月23日,蔣緯國因病去世,享年81歲。
儘管蔣緯國去世時,妻子邱愛倫、兒子蔣孝剛都在身側,但他唯獨拉著石爾璽囑咐:
「希望能與石靜宜合葬一處。」
據石爾璽回憶,
蔣緯國在生前就親手打造了一口棺材,從設計上來看,很顯然是希望在自己死後能與石靜宜同眠,就連在六張犁的極樂公墓石靜宜墓,實際上也是一個雙人墓穴。
可見蔣緯國對石靜宜用情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