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故事,我在三營房的快樂童年!

2020-07-20     老照片修復

原標題:老照片故事,我在三營房的快樂童年!

1951年4月,我出生在山東曲阜,當時父親正在朝鮮戰場。

新中國成立後,曾經一直處於戰爭環境下的軍人,也迎來了和平的生活,符合規定的軍人,也都開始成家生孩子。可暫短的和平生活,被韓戰打破了,大家又要重新走上戰場。我的父親是1950年11份入朝的,時任26軍234團副政委。

那時已經出生的孩子或即將臨產的軍人家屬,都留在了國內留守處。我媽當時因為已經懷了我,所以也留在了曲阜留守處。當年志願軍9兵團20軍、26軍、27軍的留守處,都設在山東曲阜。這個時期,有很多志願軍9兵團的子弟,都是在曲阜出生的。

我在曲阜出生後不久,傳來父親在朝鮮戰場負傷的消息,這時候父親已經回國,在長春後方醫院治療。於是母親帶著幾個月的我,去長春看望父親。據母親說,父親被凝固汽油彈嚴重燒傷,當時根本看不到原來的模樣。

父親的戰友們看到我,問母親給我起名字沒有?母親說:沒有。於是父親的戰友們說:「孩子出生的時候,是我們在朝鮮戰場鐵原阻擊戰中,打的最艱苦的時候,就叫鐵原吧。」這一段故事,父母一直沒有和我說過。

1968年我參軍的部隊,是父親的老部隊,有一天父親的老戰友,部隊政委羅輝叔叔,來我們中隊檢查工作。他見到我以後,說起這段故事,我才知道我為什麼叫鐵原。後來上小學的時候爺爺要求,按老家的輩分起名,但是直到現在,家裡人、鄰居的長輩,發小們都還是叫我鐵原。

但由於年齡太小,我對曲阜的童年沒有任何記憶,只有這張騎小木馬的照片,留下了童年的模樣。

當年在曲阜留守處,有很多志願軍9兵團的子弟,都曾經與這匹小木馬合過影。那個時候,我們的父親都在朝鮮戰場作戰,為了祖國的和平,他們再次走上戰場。

1953年,父親傷愈後,調到山東泰安華東軍區訓練二團任政委,我們家也搬到泰安,這個時期我也沒有什麼印象,只是模糊的覺得泰安有一個孔廟。那個時候部隊還是供給制,也就是說,大人是沒有工資的,部隊只是按人頭(包括孩子)發津貼,這樣我們從小就是軍隊供養的。這個時期大弟弟也出生了,我們是四口之家了。

1955年父親原來的部隊,改編為東海艦隊訓練團,於是我們家隨部隊搬遷到上海吳淞,部隊在三營房和四營房,我們家就住在三營房。每天清晨起床號響起,部隊出操的口令聲響徹營區。周末在大操場放電影,這是孩子們最開心的時候,男孩子在一起打鬧,女孩子在玩遊戲,部隊各單位在拉歌,非常熱鬧。在這裡我看了《紅孩子》、《上甘嶺》、《平原游擊隊》、《海鷹》等電影,那時候看完電影,都能模仿電影的情節和台詞。

剛到三營房的時候,我還在上幼兒園,幼兒園在上海水電路,離我們居住的三營房很遠,所以只能每周回家一天。當時幼兒園很多老師都是軍人出生,因此我們很小就受到半軍事化的管理。

1958年要上小學了,小學是吳淞同泰路小學,這是一個新學校,我們是第一屆學生。學校到家裡走大路比較遠,我一般都走小路,這段小路就是穿過農田,春天油菜花開的時候,到處都是金黃色的油菜花。放學的時候,老師要求我們一個學習小組的同學,排隊一起回家,可是一到老師看不見的地方,男同學就跑散了。那時候的三營房,還有一些戰爭年代遺留下來的碉堡,我們經常在這裡玩打仗的遊戲。

這張全家福的照片,是1960年左右在四營房拍攝的

1963年,由於父親工作調動,我們家也搬離了三營房。17歲參軍以前,我在三營房生活的日子,是和父母一起生活時間最長的日子。

離開三營房已經五十多年了,有地方回憶的感覺真好,我懷念童年的時光,三營房有我快樂的童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_qRa3MBfGB4SiUwzSt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