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文明古國,為什麼中國沒有印度的種姓制度

2020-06-18     狐狸先森幾點鐘

原標題:同是文明古國,為什麼中國沒有印度的種姓制度

01

印度的種姓制度,估計大家都有所耳聞。

這套制度,看起來很複雜,其實從本質上,就是一套等級制度。

人類文明自從進入私有制後,貴族就出現了。

占據了絕大多數財富的特定人群,他們為了和平民、奴隸區別,他們就搞了一套非常複雜的禮儀,複雜到只有有錢有閒的人才能學會,這就硬生生地從儀態上把貴族和非貴族區分了。

通過這套禮儀,也傳遞給屬於廣大的非貴族民眾——你不配。

因為「你不配」,所以你就甘心做從屬你自己的階級,別想著往上爬,農民的老老實實種地,奴隸的老老實實為奴,哪怕發家的商人也別想進入廟堂。

雅利安人把這套禮儀發揮到極致,即創建了種姓制度。

印度的種姓制度,分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第一等級,叫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和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

第二等級,叫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叫做吠舍,是普通的雅利安人,商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叫做首陀羅,最低賤,世世代代干髒活、累活。

除四大種姓外,還有大量的「第五種姓」,稱為「不可接觸者」階層,又稱「賤民」或「達利特」,他們多從事最低賤的職業。

賤民在印度不算人民,不入四大種姓之列。

02

這套制度是雅利安人發明的,但雅利安人不是印度本地人。

雅利安人原是俄羅斯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上的一個古老游牧民族,遷移至中亞的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平原。

這些人被稱為雅利安-旁遮普人。

大約在公元前14世紀,一支雅利安-旁遮普部落南下入侵併且征服了古印度。

外來的雅利安人就靠著這套種姓制度,統治著數量龐大的古印度人。

當然,誰都不想永遠當賤民。

為了滿足被統治的古印度人的遐想。

統治者就說了,階層之間的堡壘是不能打破,至少生前不能打破,但只要賤民們生前忍辱負重,一直做「好事」,那麼死後轉世投胎,就有可能當婆羅門或剎帝利。

從膚色就可以辨別印度人群中的高低種姓,皮膚越白,種姓越高

這套投胎翻身理論,讓底層百姓老老實實地伺候著這些統治者,期待下輩子投好胎。

你看這套制度完美吧。

03

開頭說了,等級制度,哪個國家都有。

中國最早的成熟的等級制度,要數周朝。

周有嚴格的宗法制度和嫡長子繼承制,建立了周天子士-諸侯卿大夫國人的統治序列。

國人下面,就是奴隸了。

就官制而言,大體上有卿士-諸侯-卿大夫三等。

卿士輔佐周天子執政,諸侯世守其國,卿大夫輔佐諸侯治理國家、並且從諸侯手裡領受世襲土地。

你看,和種姓制度有點像吧,地位和崗位,都給你安排得明明白白。

和印度延續數千年的貴族傳統不同,中國的貴族天生論首次被打破,是在戰國。

為了能在戰爭中獲勝,戰國七雄都紛紛開啟了變法圖強。

但只有秦國的變法最徹底最成功,而其他諸侯國的貴族因為不肯讓渡利益,變法都成了半吊子。

商鞅變法里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廢除舊世卿世祿制, 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布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老百姓可以通過在戰場上殺敵來進入廟堂。

以前貴族是世襲的,平民想都不敢想,現在貴族是自己爭回來的,當然是拚命啦。

所以秦軍的士兵比虎狼還猛,打起仗來都不要命——要想逆天改命,只能豁出去。

這樣的變法,其實就是把貴族的身份拿出來拍賣,誰殺敵多,誰就能當。

當秦國統一六國時,戰爭結束了,老百姓不能再通過戰爭獲利,但是負擔也絲毫沒有減少,修長城、修驪山、修阿房宮......

那些已經當上貴族的人自然是享福了,但是底層百姓活不下去啊,而且經過幾百年的戰爭,社會早已經禮崩樂壞,誰都不信貴族天生論那一套了,當底層百姓活不下去時,就開始高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一代代王朝在「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口號下被推翻。

04

為什麼中國能屢屢打破等級制度呢?

那是因為在中國不管哪個王朝,都無時無刻面臨著戰爭。

中國的歷代王朝時刻面臨北方的威脅,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下,幾乎是沒有屏障的,長長的國防線,需要大量的常備軍駐守。

你看,如果中國像古印度那樣,只有第二等級的剎帝利才能當軍人,那肯定不夠用。

所以只能調動底層的力量。

你怎麼調動呢?

軍功啊,沒軍功誰給你賣命啊。

一個中國農民小伙子,能靠著打仗,當上大將軍。這就相當於古印度里最低級的人翻身當上第二等級的剎帝利。

這在古印度是想都不敢想的。

童年天天被打罵的人奴之子——衛青,因為戰功卓著,官至大將軍、封長平侯、娶公主

而古印度的地理位置就比中國好多了。

北方有全世界最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那就是就是天然的長城,想入侵古印度,不是一般的難。

而南亞板塊三邊臨海,除了大英帝國這樣的海上霸主,其他人沒法從海上入侵印度。

正因為古印度沒有像中國那樣每時每刻面臨著戰事威脅,所以不需要調動底層民眾來當兵,自然可以安心把底層民眾踩在腳下。

古印度的軍隊,只有第二等級的剎帝利,沒有底層的賤民。

也正因為古印度王朝的軍隊數量少,所以很難抵擋外來入侵者。

外來入侵者只要把上層階級打敗了,就能統治印度了。

新來的統治者看到種姓制度那麼好用,就拿來繼續用,連第一個現代國家英國統治印度時,也沒改變種姓制度。

05

咱們來總結一下。

中國在進入戰國後,隨著戰事吃緊,像春秋那樣只有貴族當兵已經撐不住了。

戰國時,一場戰爭就死十幾萬人,這樣打下去,哪裡有那麼多貴族。所以必須調動底層民眾。

而商鞅變法就是最成功地調動底層民眾的變法,底層民眾可以通過軍功來實現階級的躍升。

獎勵軍功,不管你以前有多底層,在戰場上多殺人,你就能鹹魚翻身。

而幾百年的禮崩樂壞,老百姓不再相信「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所以只要被壓得活不下去,就會造反。

加上中國王朝所在的地理位置,時刻面臨著戰爭的威脅,讓統治者無法把階級固化,要調動底層的力量才能維持自己的統治。

所以在中國,等級制度,屢屢被打破,底層民眾可以通過軍功和科舉、甚至是造反來改變階級地位。

而古印度的地理位置,擁有天然的山脈、海洋屏障,讓古印度的統治者不需要長期備戰,也就不需要調動底層的力量。

加上古印度沒有出現像中國春秋戰國那樣的大變革,禮不崩、樂不壞,底層民眾從來沒有想過挑戰上層階級。

這就使得種姓制度在印度延續3000多年,至今陰魂不散。

更多精彩文章,歡迎關註:狐狸先森幾點鐘。
我們一起漲知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VyLxnIBd4Bm1__Y4OZ5.html


















如何對待窮人

2022-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