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在加速向前,你要如何適應?

2020-03-03     思維武器庫

寫在前面


6個月前,當我坐在從舊金山口往北京的航班上時,躺在託運倉的2個行李箱和頭頂上的1個登機箱,就是我這些年的全部家當。


作為一個在馬來西亞長大的華人,我從小說著粵語、英語、普通話長大,自詡在多元文化的薰陶下,形成了不錯的包容力和接受力。


但當我從吉隆坡遠赴美國求學和工作後,才發現,全新的環境是如何深刻衝擊和影響著我的


  • 在美國生活的10年間,我的居住軌跡像極了一隻遷徙的鳥,搬過6次家,在4個城市生活過。


對我而言,那是主動衝進西方新世界,暴露、洗禮、重塑自己的10年。


而此刻,當飛機真的開始下降,陌生的北京城以其繁華的夜景迎接我時,儘管是深思熟慮後的決定,我的手心還是在不自覺地冒汗。



步入30歲後,我的每一個重大人生決定,都比年少輕狂時更具挑戰,因為需要面臨更深刻的自省和重塑,這意味著更猛烈的改變和痛苦。


跨過太平洋很容易,但跨出心中的舒適區,在北京重新出發,無論是作為心理諮詢師的我,還是作為人類的我,都是一場新的「修行」之旅。


18年夏天,一個悶暑的早晨,叫醒我的不是鬧鐘,而是「叮」地連續幾聲消息提示。


我睜開惺忪睡眼,發現是來訪預約的推送,在回復接受的剎那,我迎來了在北京的第一位來訪者。


在那之後,我接觸到不少80、90後年輕來訪者,會因為無法適應某個新環境而產生心理問題,如過度焦慮、陷入抑鬱或過度自卑等


我想,或許可以把自己這部分經驗分享給我的來訪者和讀者朋友。


世界跑得好快


相信你也感受到了,整個世界的人口流動性都在變大


除了越來越多人選擇留學、移民外,人們因工作和生活方式而移居,也以更大的頻率發生著。


因為科技、社會功能的發展,移居的成本和限制在減少,我們可以做出更自由、個性化的選擇。



在領英發布的2018年《年輕職場人城市流動趨勢洞察》報告中,有這樣的一個結論:


2018年,相比70/80後,90/95後在城市間的流動更為頻繁,他們更願意為了好的工作機會和生活方式去其他城市。


這份報告統計了約1.1萬、已畢業工作、且在2018年有過城市變動的領英會員。


結論指出,職場人的城市流動頻率隨著年齡的降低而增高年輕人在城市之間的流動性越來越強。


數據還表明:


  • 70後一代,平均工作3.32年會換一次城市;
  • 80後一代,平均工作2.49年換一次城市;
  • 90後一代,平均一作1.40年換一次城市;
  • 剛畢業不久的95後,平均換城市時間僅為0.84年。


無論你是否喜歡,時代的大潮都會向著它該去的方向奔流。


你未來的生活,可能無法避開適應新環境的挑戰,你需要在探索新生活的同時,學會更好地適應它。


享受你喜歡的部分,平衡你不太喜歡的部分。



為什麼到了新環境不適應?


你或許具備這個時代的很多新銳個性,但仍然需要接納——作為一個人的局限性


每個人的適應能力都不同,「適應期」需要花費的時間、精力也不同;


但無論這個人的適應力有多強,對全新生活的「適應期」,都是無法避免的。


這背後是人性、社會階段、現代生活模式等綜合因素使然。



1、大腦是個天生的控制狂


人類的大腦會預期未來的危機,提前構建保護措施


當我們到一個新的環境,因為不了解,使得大腦對周遭危機的預估能力下降,大腦就會產生更多的「不確認感」


這種感受會刺激大腦的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引發應急反應——「緊張感」


這是為了提醒你:請進入備戰狀態,有待解決的問題。


但是,如果不很好地處理,讓應急反應持續作用,很可能誘發心理問題。


只要活著,每天、每小時、每分鐘,我們都在累積自己的生活經驗。因經驗獲得了益處,促使我們形成習慣——一種占據了我們大部分瑣碎、自然的日常模式。


日常模式就像一隻依靠慣性旋轉的陀螺,它就在某個⻆落,默默支撐著我們的心理穩定性


當我們的生活環境發生很大變化,這隻陀螺就會被中斷,從而打破了心理的穩定性。我們可能需要調整作息、運動習慣、購物習慣,我們被動接收的信息和社交網也會發生巨變。


讓陀螺重新轉起來的唯一方式就是重新學習,而學習從來都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我們需要不畏艱辛,去創建新的神經元路徑。


2、減壓方式的改變


回想一下,當你傷心或心情不好的時候你會怎麼做呢?


和朋友去熟悉的餐館、酒吧?


去家附近的公園癱坐或發獃?


你已經形成了適合自己的自動減壓模式——這對你來說更像是常識(要知道,我們解決生活中大部分問題的時候,依靠的不是知識或分析,更多的是常識)。


但是,在新的環境,這些常識可能無法實現。


你的陀螺停了,只有重新鞭打它,不疼才怪呢~



特定人格可能加重不適應感


人格無好壞。只是不同類型的人格,在內心感受、行為模式上會有各自的特徵而已。


選擇符合自己人格特徵的新環境,是更加明智的選擇。如果新環境與自身的人格適合度較低,當然更容易產生負面的情緒。


比如:


  • 外向人格的朋友,在人口密度低、與人交流少的新環境,可能會因為無法交到足夠多的朋友,而感到失落或不安;
  • 內向人格的朋友,在人口密度很高、社交熱情的新環境,可能會由於不擅長陌生社交,而導致融入困難,產生孤獨感和缺失感。


就像健身一樣,要知道自己可以舉多重,新的挑戰很必要,但過載是會砸到腳的。


如果放任了「不適應感」呢?


英文里有一個詞叫 「relocation depression」,因搬遷而導致的抑鬱心理。


它可能表現為感到疲倦、失眠、對事物缺乏興趣、不願離開自己房間等。


在我的個人經歷中,也遇到過類似的狀況。


在我離開居住了4年之久的愛荷華市,搬到舊金山的時候,我剛剛結束一段親密關係,同時在工作上還面臨全新的挑戰。


我當時在舊金山的一家社區福利機構做心理諮詢師,需要每天面對很多接受政府救濟的人。


他們中的大部分,不是主動來進行諮詢的,而是必須接受諮詢和專業評估,從而獲得救濟金和新的工作機會。


所以,我需要面對這個社會最心酸的一面,每天絞盡腦汁,用有限的資源去和貧困、創傷、死亡對抗。


那段日子,我不願意和朋友、家人聯絡,下班後就自己靜靜待在房間裡。


我每天晚上,會花大概5時,躺在床上刷臉書(Facebook)。並不是被上面的內容吸引,甚至都不在意自己看了什麼,只是為了逃避心中莫名的空虛和無助感。


我也曾幻想,不主動作為,只要死扛,這種低落的情況就會好轉


可是,越逃避,越空洞



霍姆斯-拉厄壓力評估表(Holmes-Rahe Stress Inventory),把生活事件進行了壓力值評分(壓力越大分數越高)。


如伴侶去世(100分)、 配偶分居(65分)、懷孕(40分)、法律糾紛(29分)、旅行(13分)。


那麼,我們來看看,搬到一個新環境生活,需要面對什麼壓力事件?


可能會遇到經濟問題(38分)、和伴侶爭吵(35分)、工作的大幅改變(29分)、適應新居(25分)、作息時間的調整(20分)、休閒活動的改變(19分)、社交改變(18分)、家庭聚會減少(15分)、改變飲食習慣(15分)。


這些分數加起來已經超過200分了。


根據Holnes-Rahe Stress Inventory,如果分數在150-300分之間,未來2年,產生嚴重健康問題的機率為50%;如果300分以上,產生嚴重健康問題的機率為80%。



回到我自己的經歷中,那個回家就癱倒在床的頹廢青年,在某一天百無聊賴地刷手機時,看到了一篇引用了以上理論的最新研究。一種最樸素的驅動力,讓我坐起身,我意識到事態的嚴峻,如果放任自流,不會有任何改觀,反而越來越糟,直到最終局面失控。


捫心自問,我關心自己的健康嗎?在乎自己和所愛之人的未來生活嗎?


我不敢拿未來冒險,更不敢提前透支自己的健康。


那不是出於膽怯,而是出於 「做一個有勇氣的人」的好強。


如何改善不適應感?

我給你靈感,你給自己解藥


1、不自責,給自己足夠的空間


為了適應新的環境,為了緩解生存的危機感,我們會下意識地去快速學習、快速融入。


但快速成長的訴求,必然帶來時間上的壓迫感、對自我能力的質疑感


在新的環境下,這些壓力會讓自我感覺「很不良好」,甚至伴隨著受挫。


所以,不要被這種訴求牽著鼻子走,構建新的生活、學習新的事物都是需要時間的。



慢即是快。


慢意味著給自己空間和時間,接納自己的「無能感」。


花最大精力,去做可以改善現狀的事,用事實鼓舞自己,讓自己獲得一些可的成就感,從而逐步建立信心。


2 、用你擅長的愛好,建立新習慣


將自己的愛好,帶到新的環境,是一個切入點。


用你擅長的事情,拓展對新環境的認知,可以更容易獲得認同感和價值感。


這樣做,還有一個額外好處:你的大腦會對這個新環境留下更友好的印象,你製造越多愉快的體驗就會越快喜愛上這個陌生地。


比如,你擅長某一種運動,那麼就從這種運動出發,加入一群同好的小社群,每周參加一次運動或賽事。



3、朋友雖好,但不能過度依賴


移居到新的城市,我們都會做一件事——遇到問題,找家人、朋友在線聯繫,緩解思念,獲得力量和支持。


這很重要,也很必要。


但有一個需要警惕之處。發達的線上社交網絡,可能會阻礙我們在新的環境,發展新的社交圈子。


認識更多朋友,當然不是任務,但新環境還是需要建立新的社交,這將帶給我們融入感和必要的支持。


過度依賴原有社交支持,而誤以為自己不需要去結識新朋友,是很多適應期的人容易掉入的陷阱。


結識新朋友,除了花時間和精力,還要冒被拒絕、判斷有偏差、遇人不淑等一系列風險,但從來都是有風險才能有收益,別忘了,老友也曾是新交。



4、一顆死宅的心,也可以去探索新世界


來到一個新城市,在生活基本進入正規後,我鼓勵大家多做一些好玩兒、但看起來沒啥意義的事情。


要知道,好奇心是天生的,預設結果則是好奇心殺手


人很容易在感到怯懦、不安時,採用「我都知道」模式


你可能覺得,你不是一個喜好吃喝玩樂的人,你可以預見那些所謂的「探索城市」、「神秘活動」也就那樣。


但是,這些你覺得可能意義不大的瞎玩兒、瞎逛,將幫助你構建大腦的城市版圖。



在一個新的環境,開始的探索很有益處。


可能這些探索不會讓你興致盎然,但至少讓你更了解這座城市,結識新朋友,也熟悉這座城市人的生活習慣。而你需要做的,可能只是下載一個同城活動App而已。


必須坦誠,我用文字形式、在短短篇幅里給到的建議,期望也只能給你一些啟發性。


如果想解決自己的問題,你必須自己動腦筋,花功夫,還要去不斷試錯。因為有的方法,看起來很對,不一定對你奏效。


很顯然,你現在面對的,是一道需要點兒腦洞、開放型的應用題。我很榮幸,分享我的「學習筆記」,以助你一臂之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T8qDXEBnkjnB-0zU2i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