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情表現混亂 預判超強 美軍2月初已斷定無症狀患者可傳播病毒

2020-04-03     冪談天下

抗疫情表現混亂 預判超強 美軍2月初已斷定無症狀患者可傳播病毒


美國媒體周四援引一份非機密簡報文件稱,美國軍方在2月初評估說,covid-19可能導致多達15萬美國人死亡。

2月3日,美國北方陸軍發布了一份「黑天鵝」評估報告,稱有8000萬美國人可能感染了這種病毒,1500萬到2500萬人需要治療,30萬到50萬人需要住院治療,8萬到15萬人可能死亡。


報道稱,北方司令部司令特倫斯·奧肖內西將軍和北方陸軍司令蘿拉·理查森中將都看到了這份文件。理查森中將的部隊是北美司令部的主要貢獻者。它還被送到了美國陸軍五角大樓總部,陸軍參謀長詹姆斯·麥康維爾將軍和陸軍部長瑞安·麥卡錫在那裡接受了它,但尚不清楚這份文件是否得到了更高層的批准。

「黑天鵝」評估基本上是對最壞情況的預測,但通常被理解為一個不太可能發生的事件。


事實是,我們為最壞的情況做準備,我們計劃如果我們提前考慮所有那些可能發生的事情這就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不僅是在這個特別的努力上,而且也在無數我們面臨的對國土的各種威脅上。周三,北美司令部司令特倫斯·奧肖內西將軍在五角大樓做出了解釋正。

這份文件發布的兩天前,美國國防部長埃斯珀指示北方司令部開始「謹慎規劃」,以便在美國國內爆發「covid-19」疫情時,採取同步軍事應對措施。一位北方司令部的發言人當時保證,那個計劃並沒有「表明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更大」。

白宮covid-19病毒特別工作組已經評估出,10萬到24萬美國人可能會死於這種病毒,即使正在採取措施減輕它的影響。總統稱這些數字「發人深省」,工作組的其他成員也是如此。

作為一個清醒的數字,我們應該為此做好準備。會有那麼多嗎?我希望不是這樣。頂級傳染病專家、工作組重要成員安東尼·福奇博士周三表示,可能有10萬美國人死於這種病毒。「現實一點,我們需要讓自己做好準備,那是一種可能性,那是我們將會看到的。


如該媒體所指出的,這種最糟糕的情況正成為美國的最佳情況。據彭博社周三報道,美國政府主要的災難應對機構要求國防部提供10萬個屍袋。一名知情人士對彭博社(Bloomberg)表示,美國軍方的後勤支援機構沒有聯邦應急管理局發出的包裹的交貨日期,不過該機構明確表示,希望儘快收到這些包裹。據報道,美國國防部將從自己儲存的5萬個屍袋中補充部分需求,並將在未來購買更多。

此前的最壞情況估計顯示,美國約有20萬至170萬人死亡,1.6億至2.14億人感染。

2月下旬,特朗普在推特上說,「在美國,covid-19病毒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幾天後,他表示,美國的病例數量正在下降,幾天後將「接近於零」。他周二承認,他一直在淡化美國的疫情。「我知道一切。他解釋說,他只是不想「成為一個消極的人」。

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在美國有超過20萬的病例,超過5000人死於covid-19病毒。這種covid-19病毒已經傳播到全世界90多萬人,並奪去了4.6萬人的生命。


死亡估計並不是2月3日評估會中唯一被證明有先見之明的部分。黑天鵝評估正確地指出,無症狀的人可以「輕易地」傳播病毒——這是現代醫學共識之外的發現。該文件警告說,軍隊可能會承擔向不知所措的平民提供後勤和醫療支持的任務。設想的一個潛在任務是「為撤離人員、工作人員和國防部人員提供PPE (N-95口罩、護目鏡和手套)」。

這一估計還假定,軍隊感染的發生率將「與人口感染率相同」。據《軍事時報》報道,截至3月31日,軍隊感染的比例超過了平民。

另一個假定似乎過於樂觀。一種「最有可能」的情況是,「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和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州和地方公共衛生部門成功地接觸了所有美國covid-19病例,並控制了疫情的蔓延」。不幸的是,他們沒有,現在美國是病毒的中心之一。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今年1月,特朗普曾收到美國情報機構和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部長亞歷克斯·阿扎的簡報,警告稱COVID-19將是頭號威脅。同樣,參議院衛生委員會在1月24日收到了一份報告,比陸軍評估早了一周多一點。

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發布的實時統計數據顯示,美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經超過20萬例,達216722例。此外,美國的累計死亡病例已經超過5000例,達5137例,超過了「9·11」 事件死亡人數。不過《紐約時報》指出,美國目前的新冠病毒檢測仍舊很少。美國衛生計量與評估研究所的一個模型預測,到4月中旬時,醫院床位需求將達到26萬張。


雖然美國軍方此前評估到了疫情的嚴重程度,但是並沒有認真的作相關的準備,所以疫情在美國爆發之後美軍依然顯得手忙腳亂,並沒有像一些人想像的那樣從容應對。在打仗方面美軍或許是全球第一,但是在抗疫方面美軍距離其經常所說的專業性還差得遠。(冪談天下/張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RP_TnEBfwtFQPkdW_-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