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魚膠|魚鰾 - 普通

2019-09-20     魚膠愛好者

長吻擬牙䱛(俗名:Bronze croaker,學名:Otolithoides biauritus),是擬牙䱛屬(Otolithoides)其中一種,另外一種是 珀瑪擬牙(魚或)(Otolithoides pama) ) ,都是是鱸形目石首魚科的一屬魚類。

頭占體長27% ~ 29%;眼小,占頭長13% ~ 15%;吻稍突出,下頜有三個頦孔,上下頜在牙齒上高分化。背鰭具8~9鰭棘(大多數為9),第二背鰭共有28~29軟鰭條(一般27~32條),鰭棘部與鰭條部之間具一深缺刻;臀鰭具2硬棘,6~7鰭條(大多數為7),第二臀鰭棘短而細,約占頭長16%~20%;第一背鰭末端灰色,鰓蓋上有一灰斑;尾鰭尖。魚鰾有一對從尾部開始並一直延伸到頭部的長管狀的附屬物,有短分支。主要分布在印度、緬甸、馬來半島、索馬利亞、婆羅洲半島、越南等海域。

石首魚科物種體呈長橢圓形(側面觀),稍側扁。頭鈍圓或較尖,有發達的黏液腔。吻褶發達,分葉或不分葉。口小或中等大,多下位。頜齒細小,呈絨毛狀;或頜前端具犬齒。犁骨、齶骨均無齒。吻部有黏液孔,頦具小孔2~6個,有的種類有頦須。前鰓蓋骨後緣具細齒,鰓蓋骨有2枚扁棘。體被圓鱗或櫛鱗。背鰭延長,鰭棘和軟條部間有缺刻,臀鰭通常具2枚鰭棘。腹鰭胸位,I-5。側線完全。鰾大,鰾支管發達。耳石大,塊狀(石首魚因此而得名)。全球有70屬270種,我國有14屬31種。


多數石首魚均能利用鄰近鰾的"鼓肌"發出近似擊鼓或"蛙-嘎"的聲響,因此被稱為"drum"或"crocker"。它們在春夏之交的繁殖季節,常會聚集並集體發出求偶的聲音,在水面下用麥克風即可監聽收到。也因此台灣西海岸一帶的漁民就發明了"音響集魚法",利用水下偵聽裝置把聚集產卵的石首魚一網打盡。早期有數百艘漁船專門從事此一漁法,據說當時每天可捕獲5~6萬尾親魚(每尾重達20~30公斤),而過漁的結果導致資源面臨絕滅,只剩數艘船每天僅能捕獲數百尾而已,亟待政府將石首魚的產卵區劃設保護區,禁止不永續的音響集魚法。

安南膠,又稱 「雙牙膠」 ,來自 長吻擬牙䱛(又稱「劃魚」 或「 畫魚」) 的魚鰾,安南魚鰾原型呈長管形,長度幾乎可占魚體總長的1/3,魚鰾表面光滑,沒有樹枝狀側枝,說明安南膠沒有出水洞;圓頭、尖尾,頭部由一層薄薄的、透明的膜包裹著;魚鰾的兩側分別各有一條小管附著在表面、並從尾部分別個有一條小管附著在表面、並從尾部一直延續伸到頭部;在魚鰾的中部,有一條極細的小管。

安南膠沒有出水洞和法令線,也沒有比較特殊的紋路,一個完整的安南膠兩邊各附有一條比膠身長的細管。以前漁民取魚鰾時會將安南膠的兩條小管撕掉,所以在安南膠中有些沒有膠身兩邊的小管,但仍可見其痕跡。若有人以安南膠冒充赤嘴鱉魚膠,除了膠身的小管,觀察它是否具有出水洞和法令線便能識別。

主要產自印度 - 西太平洋海域,如東南亞國家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緬甸、孟加拉國,以及南亞國家印度、巴基斯坦等。目前的主要產區在安達曼海(即緬甸海)、孟加拉灣海域 以及 阿拉伯海等。

將安南膠剖開成為片狀,膠的頭部較寬,尾部收尖、收窄,整個形狀如 「竹葉」 ,所以一些較大的開片狀安南膠又被稱作 「竹葉膠」。

安南膠 功效

功效主要是在於潤喉止咳,對於呼吸道疾病有顯著恢復效果,經常吃有利於防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便秘等病症;能增強肌肉組織的韌性和彈力,增強體力,消除疲勞;能加強腦神經功能,促進生長發育,提高思維和智力,維持腺體正常分泌;可防治反應遲鈍、小兒發育不良。

溫馨提示

- 安南膠與三牙 -


紅牙䱛 Otolithes rubber ,俗稱 三牙

紅牙䱛(俗名:Tiger toothed croaker,學名:Otolithes rubber) ,俗名三牙,石首魚科牙䱛屬,因口內生有 「品」字形的三個尖牙,而得名三牙。 (具體想了解,可以參考文獻資料。)

安南膠,雖被稱作「雙牙」,但其魚並不是只有2個牙齒,或有兩個較大的牙齒。其實擬牙䱛屬(Otolithoides)中的兩種魚的牙齒多數細而尖,魚嘴中間的牙齒與旁邊的相比,也不算大。在魚膠市場中,也有人將安南膠稱作 「三牙」 ,其實不不正確的。

- 感冒為何不可以吃魚膠 -

在臨床上,魚膠的作用多用於產後血虧、月經過多、貧血者,可以滋補身體。

意見建議: 感冒時,鼻 咽 喉部本來就有鼻 咽 喉的粘膜就有過敏表現, 這時,再加上吃 魚 膠 等富含 異性蛋白 的食物時, 更容易會加重鼻 咽 喉的粘膜的過敏, 使感冒的病情加重, 所以感冒就先不要吃魚膠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OSVUm0BJleJMoPM97R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