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濰坊,解放前稱為濰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經濟文化發達,一向是膠東交通軍事重鎮。這些珍貴的歷史老照片,記錄了濰坊百年的發展歷程,印證了古城滄桑,再現了當年的真實情景。
天天生活的城市,對他的歷史你了解多少呢,一起扒拉扒拉吧。
濰縣火車站始建於1902年,是膠濟鐵路的大站,為歐洲古典教堂式建築,一直使用到上世紀70年代。
1948年4月以前,這裡是國民黨縣政府所在地。
1934年秋,愛國將領馮玉祥來到濰縣,慕名拜訪了濰縣中華基督教自立會,並書寫了「人格救國」匾額。
1915年,美國傳教士迪樂在濰縣建立了樂道院。
1907年6月10日,法國漢學家沙畹拍攝的濰縣玉清宮(即北宮)。
濰縣樂道院教會學校小學生演出的《蝴蝶姑娘》
民國初年,濰縣的一家私塾教育
著名的濰縣白浪河沙灘大集,一直延續到上世紀90年代。
騾馬抬轎,這是當年富人家的交通工具。
拉大鋸
纏足裹腳
釘馬掌
集市街頭燴鍋子
民國以前,濰縣還沒有自來水。有錢人家喜歡買甜水沏茶。
肩挑籮筐闖關東
老濰縣是山東有名的手工業城市,素有「二百隻紅爐、三千砸銅匠,九千繡花女,十萬織布機」的聲譽。
建於清乾隆年間的城隍廟戲樓
一條小巷兩名狀元。清光緒年間,濰縣城西南關,一條小巷子先後出了兩名狀元,這在中國科舉上史也是空前絕後的。此後,這條小巷成為有名的「狀元胡同」。
第一位狀元曹鴻勛(1864-1910),清光緒狀元,歷任湖南副考官、雲南永昌知府、貴州布政使、貴州巡撫、湖南布政使和陝西巡撫等職。曹鴻勛為官清正廉明,擅長書法。
第二位狀元王壽彭,清光緒狀元(1875——1930),歷任湖北提學使、民國黎元洪總統秘書、山東教育廳長、山東大學校長等職。
濰坊地處膠東與魯中要衝,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據說歷史上沒有一支隊伍憑藉武力拿下濰縣。濰縣戰役,是我軍在山東戰場的一次重要城市攻堅戰,1948年4月,山東兵團在許世友、譚震林的指揮下,歷經20多天的激戰,殲敵45000多人,一舉解放了濰縣。
這些老照片雖然只是往昔歲月的斑駁碎影,不足以勾勒濰坊百年變遷的整體脈絡,但它述說了過去一個個真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