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習慣的養成|垃圾分類測評崇明領先,靠的不是什麼捷徑

2019-07-26     澎湃新聞評論

評論君說

上海7月起正式實施垃圾分類。城市新時尚,你我新日常。澎湃評論部推出「論習慣的養成」,每天一篇,評論員、志願者、大學生、小學生,小區業主,記錄親身經歷,分享小訣竅,吐槽小煩惱,傾聽真民聲,尋求好建議,讓垃圾分類從陌生變成習慣。

崇明相關小學中,老師在教學生垃圾分類 澎湃新聞 圖

作者 |李勤余

近日,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減量推進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發布本市2019年4到6月各區及各街道(鎮、鄉、工業區)垃圾分類實效綜合評測結果。在這份榜單中,崇明區高居榜首,成績喜人。

崇明的成功秘訣何在?這無疑是人們最為關心的問題。莫非,崇明區在垃圾分類工作中真的找到了什麼捷徑?

其實並沒有。把垃圾分類工作做好做實,講究的無非是認真二字。而要取得讓人民群眾滿意的成績,就更離不開持之以恆的努力耕耘。

外界可能有所不知,作為上海生活垃圾分類的先行者,崇明從2011年開始就逐步在城橋鎮、堡鎮等城鎮地區居住小區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試點,2016年,又在橫沙鄉全域推行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試點。

掐指一算,崇明的垃圾分類工作已經開展了近10年。在這段歲月中,崇明不是沒有遭遇過挫折和困難。比如,有的河道保潔員把河裡垃圾撈到路上。又比如,一些道路保潔員把路上垃圾往河裡一掃。結果,辛辛苦苦分了類的垃圾還是沒有處理好。更不用說,要將垃圾分類逐漸轉化為生活習慣,絕非一日之功。

現如今,崇明島上的居民早已成為「老手」,每天都能有條不紊把垃圾分好類後拿去扔。「鄉里有人來指導過、宣傳過,我們老百姓基本上都知道應該怎麼分。」這是群眾的真心話,也是崇明區垃圾分類工作能夠走在全市前列的真實原因。

近年來,按照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指示要求,崇明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大力建設世界級生態島。而垃圾分類工作,正是世界級生態島建設中的重要一環。相信在未來,科學理論的指導、耐心細緻的工作,還會使崇明的生態環境更上層樓。

當然,垃圾分類實效測評的結果也表明,一些地區和街道的相關工作還有改進和提高的空間。根據上海市綠化市容局公布的《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達標、示範街道(鎮、鄉)考評辦法(試行)》,測評的標準包含「是否有分類設施設備」「是否有分類物流去向」「是否有分類實效」等項目。換句話說,垃圾分類工作做得好不好,科學標準擺在那裡,老百姓看在眼裡,沒有絲毫弄虛作假的可能。

上海全市正式實施垃圾分類,是從7月開始的,但之前已經有過一段時間的實戰演練。此次榜單測評的是「4到6月」,也說明這項民生工程貴在堅持,常態化是必然的目標。隨著時間的推移,上海市民已經漸漸適應了垃圾分類的要求,改變著自己的生活習慣。

崇明的垃圾分類搞得早、搞得好,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其他區不妨學習和借鑑先進經驗,找到適合自身特色的道路,力爭後來居上。有理由相信,越來越多的「崇明」,將會出現在未來的測評榜單里。

※ 澎湃評論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M9CLmwB8g2yegNDFR_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