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故事 |「國」:你知道「國」真正的意思嗎

2019-10-08     小新知識堂


十一期間,中國紅刷爆了手機螢幕。

從十一前女排姑娘們十連勝拿下女排世界盃的冠軍開始,到十一當天的閱兵,我們坐在電視機前,滿眼都是紅色,滿臉都是驕傲。

三十多年前,每當有中國女排的比賽,一院子的老老少少都聚在一台小小的黑白電視機前看比賽。那時候,自己還是垂髫小丫,不理解輸贏,但總能記住郎平的「鐵榔頭」。

同樣,也陪著父母從電視里看了一次又一次的閱兵,從之前為超級整齊的隊列驚嘆,一步步到如今,從堅定的正步中感受到一個國家的自尊和自信。

今年世界盃比賽之初,在姑娘們戰勝韓國隊迎來開門紅後,郎平作為教練在接受採訪時慷鏘有力地說:「只要穿上帶有中國的球衣,就是代表祖國出征。每一次比賽,我們的目標都是升國旗,奏國歌!」

國慶當天,電視里軍人目光堅定,眼前的兒子也憋著小臉站軍姿,一種叫「祖國」的感情就在人內心洶湧。

我拉過兒子,跟他說,今天,你不能只是在嘴上喊著熱愛祖國,我們要知道「國」這個字對我們意味著什麼






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依從了許慎的說法,說:「國,邦也。邑部曰。邦,國也。」並進一步解釋說「邦、國」乃是「互訓」,所謂互訓是指意義相同的字相互訓釋。同時,段玉裁引用周禮注裡面的解釋說:「大曰邦。小曰國。邦之所居亦曰國。」

《論語》中講過季孫氏想討伐顓臾的故事。孔子知道後便責備冉有,孔子認為顓臾是魯國的臣屬,是不可以討伐的。冉有認為這一切是季孫的主意,他和子路也是沒有辦法的。孔子說以周任的言論告誡冉有說:「能施展才能就擔任那職位,不能這樣做則不擔任那職務。這就像你看到盲人遇到危險卻不去加以扶持;看到有人將要跌倒卻不去攙扶,那又何必要用助手呢?老虎和犀牛從籠子裡跑了出來,龜甲和玉器在匣子裡被毀壞,這是誰的責任呢?」冉有聽後,繼續為季氏回護。孔子聽後則說:「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此處的「國」便是「邦國」的意思。

封疆立國,定有國都,這裡是最高政權機關的所在地。《左傳•隱公元年》中記載,共叔段在母親姜氏的維護和哥哥鄭莊公的放縱下,不斷擴大自己封地的疆域。祭仲恐怕共叔段的行為會危害到鄭國政權的安危,於是告誡莊公說:「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此處的「國」便是「國都」的意思。

在中國古代,王、侯都有自己的封地,被稱之為「國」。《戰國策•齊策》中有一個《馮遠客孟嘗居》的故事,當齊王受到秦晉蠱惑,害怕孟嘗君功高蓋主,危害到自己統治的時候,便去了孟嘗君的相位,孟嘗君不得已只能回到自己的封地去,文中便寫到:「孟嘗君就國於薛」。

-END-

作者 | 荷馬識字,專欄作家,大學教授。一個讓孩子感覺到文字溫度的媽媽,尋找文字里的故事,認識故事裡的漢字。


責編丨阿加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F2nsm0BMH2_cNUgFG-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