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過七十不上墳的原因是什麼?

2022-08-17     生活像爬山

原標題:人過七十不上墳的原因是什麼?

常言道:人過70不上墳,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是絕對的,只要不出現以下幾問題,人過70上墳,完全沒有問題。

「人過70不上墳」是一句民間流傳的俗語,許多人不理解背後的緣由,但俗語和成語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從生活體驗中得來的一些經驗總結,背後是有一定的道理和深意的。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過了70歲以後就不要隨意去墓地掃墓。古人去世之後都會選擇土葬,所謂死者為大,入土為安,這是對死者的一種尊重。

古人即將去世時候,家裡的親人萬分悲痛之餘會提前為逝者準備好棺槨、壽衣,幫他們挑選下葬的墓地,這並不是對將逝者的詛咒,而是提前準備好各種物品,到時候才不會措手不及。

當逝者去世之後,家人會幫他清洗乾淨身子,整理好儀容,穿上壽衣,再放進棺槨之中。古代講究人去世之後,要停屍三天,讓平輩或後輩為他守靈,讓親友前來弔唁,這樣既可以以預防逝者假死,也能表達親友們對死者的一種哀悼和尊重。

三天之後,親友就會把棺槨抬到之前挑選好的墓地下葬,這過程由逝者的近親抬棺木,逝者的親人護送到墓地,墓地的挑選很有講究,大部分選在深山中。然後七天之後會幫逝者辦佛事,此時,近親需要披麻戴孝,請寺廟的僧人做法事,奏哀樂,唱喪歌,從這以後,每年清明親人都會上墳祭拜。

為什麼我們清明需要去掃墓呢?

清明節掃墓是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傳統,一代代傳承,一年年輪迴,生生不息。

1、懷念先人,珍惜身邊人

有人說,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

第一次是心跳停止。當你在生物學上被宣告死亡的時候,那時你的肉體沒有了活力,身上的細胞停止活動,生物學上的生命停止了。

第二次是舉行葬禮。中國人注重人去世之後辦喪禮,在喪禮上唱哀歌,奏哀樂,回憶逝者的一生。喪禮是在告訴身邊的親友,在社會上你已經不存在了。

第三次是世界上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把你忘記。有的人縱然逝去千年,但後人永遠記住他,那麼,他雖死猶活,比如古代的聖賢、明君、忠臣。然而,對普通人來說,如果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記住你,那就意味著整個宇宙不再和你有關,那是終極的死亡。

對於我們的親人來說,他們雖然去世了,但在我們的情感上,總希望他們永遠活著。每年清明上山祭拜,就是對你是親人的懷念,表達你對他的緬懷。

通過祭祖掃墓,站在墓碑前,回憶逝者的音容笑貌,會讓我們深深感受到生命的無常,會讓我們更加珍惜身邊的人。

2、不忘先人,尊重歷史

清明掃墓,祭奠先祖,是想讓後輩子孫知道自己的來源,知道自己奮鬥的起點。

所謂「參天之木,必有其根,環山之水,必有其源」就是這個道理。歷史上多個家族都有葉落歸根,帶後人回國祭奠先祖的例子。《漢書嚴延年傳》中記載,嚴氏族人即使離京千里,每到清明節都要「還歸東海掃墓地」。

在抗日戰爭年代,陳嘉庚先生曾經組織3000多位南橋機工在滇緬公路搶運抗戰軍需,為此,有多位機工犧牲。後來,每到清明節,中緬邊境小鎮總會有十幾位南洋華僑機工的後人前來祭奠,一起緬懷為抗日戰爭做出貢獻的先輩們。

我們也有許多在外國的中國人,每到清明時節都會回國祭祖,他們常告訴自己的兒孫們抗日戰爭的故事,希望他們不忘歷史,不忘先祖。

3、不忘先人,不忘故鄉

樹高千丈依舊落葉歸根。每一個外出的遊子,心底都有一個難忘的地方,那就是故鄉,那個在地理上很難改變的地方,是你一生靈魂的居所。

韓國華人聯合會總會長,在韓國住了好幾年,每年回國掃墓,他都會在清明節教育子女,要牢記自己的祖籍國。

許多在國外的華人每到清明時分,總會回國上墳,他們說這是一種文化傳統,這種儀式感特別重要,它告訴我們自己來自何處,根在哪裡。

因此,上墳祭祖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傳統。無論是旅居國外的華人,還是我們土生土長的中國人,祖先生養了我們,我們終生難以忘懷。

至於古人說「人過70不上墳」是有其他原因的:

1、為70歲老人身體健康著想

在古時候,人生70古來稀,在那戰亂生產力低下的時代,人的壽命普遍不長,能活過50歲已經是種圓滿,在我們本地,人50歲後去世,就可以送葬,舉行一切的喪禮儀式,本地人說,此人已到壽,可以算壽終正寢。

由此可見,人活到50歲去世,在當時是一種普遍現象,能夠活到70歲,特別難能可貴,因此,70歲的老人就是家中的珍寶,會受到家裡子孫們的尊敬和愛護。

到了70歲的老人不讓他們去上墳,是為他們的身體健康著想,因為古代的墓葬方式以土葬為主,墓地比較集中,墓地里每年每月都會有人埋進去,埋在土裡的屍體會慢慢腐化,腐化之後會產生一些氣體,有人把這種氣體叫作屍毒。

屍毒是一種有害有毒氣體,透過土壤的縫隙瀰漫在空氣中,再加上墳墓大多在山地里,山里多瘴氣,每年3到4月份,空氣潮濕,病毒黴菌滋生,對人的身體健康有影響。70歲的老人身體機能下降,免疫力變差,處在這樣的環境,很容易感染疾病。

另外,清明時節雨紛紛,這是正常現象,下雨加上清冷的風,人很容易傷風感冒,對於上了年紀的老人來說,更是一種傷害,因此,不讓他們上墳,是為他們的身體健康著想。

2、路途遙遠,擔心老人摔倒

有些地方的人把先人墳墓埋在自家的門前,有的地方的人喜歡把先人埋到很遠的地方。當先人去世時,挑選墓地有所講究的人會請一些先生幫忙,好的墓地常常藏在深山,有風有水有山的地方。這樣的墓地離居住區很遠,道路崎嶇,有的甚至要坐船,去掃一次墓很不容易。

不讓年過70的老人去上墳,是怕他們經不住舟車勞頓,如果清明時下雨,雨天路滑,容易摔倒。老年人常常骨質疏鬆,一不小心摔倒很容易骨折,有時候隨便一跌,會給他們帶來致命的傷害。

3、怕觸景生情,影響老人心緒

能讓老人去掃墓的,都是老人至親的人,有的可能是他的父母,有的可能是他的兄弟姐妹,這些都是曾經在他生命中占據重要位置的人,如今就安靜地躺在泥土裡,此時此刻,站在墓地前,回憶會像水一樣湧來。

老人會想起與至親的人的生活場景,會觸景生情,心情悲傷,情緒低沉。我們知道上了年紀的老人,最忌情緒波動,因為他們的心腦血管極其脆弱,過分的悲痛傷心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一旦發作,對老人來說是滅頂之災。

當然還有人說,墓地陰氣比較盛,林木滋生,感覺陰森森的,從中醫的角度看年過七十的老人陽氣逐漸衰弱,難以抵禦環境中的陰氣,去掃墓會削弱老人的生命力。

綜合以上的各種情況,我們可以看出年過70的老人去掃墓確實存在不少的風險,但凡事不是絕對的,如果條件允許,70歲以後的老人也可以去掃墓。

1、身體健康硬朗。現在人們的物質生活不斷改善,人的壽命也在不斷延長,現在全國老人的平均壽命大約是78.2歲。因此,有不少70歲的老人身體很健壯,看起來精力充沛,活力滿滿,完全沒有老態,因此,可以去掃墓。

2、墓地不遠,地勢平坦。現在許多墓地都是由有關部門統一規劃的,特別是實行火化之後,先人所葬的墓地面積僅有1平方米左右,整齊排列,有專人管理,道路修理得很齊整,出門坐車,不用擔心舟車勞頓,不用害怕道路崎嶇。即使是下雨天去掃墓,也不用擔心道路泥濘,一般情況下不會摔倒,因此,可以去掃墓。

3、老人心態樂觀。如今,不少老人不斷更新觀念,心態樂觀向上,認為人死不能復生,不必過分傷心。他們對生命,對死亡有了更清晰的認知,知道所有人都有這樣的歸途,坦然面對死亡,坦然面對先人。縱然去掃墓,情緒也不會有多大的變化,有的人甚至是想去看看自己的先人,跟他們說說話,讓心更加踏實。

寫在最後:

年過70能不能去掃墓,因人而異,對於身體虛弱的老人來說,還是儘量不要折騰,畢竟,掃墓還是存在一定的風險,不上墳就等於保護自己。保護好自己就是減輕兒孫們的負擔,讓後輩們不用擔心。

而對於身體健康的老人來說,身體力行的話,可以隨自己的意願選擇,去掃墓,緬懷先人,看望先人,也不是壞事。對於這樣的問題,你是怎麼看的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911282e21be0e2f70eb6b8e2f7ba2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