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老字號,寧夏一家不剩

2023-11-23     中國新聞周刊

原標題:中華老字號,寧夏一家不剩

中華老字號,寧夏一家不剩

日前,商務部網站發布《商務部等5部門關於公布中華老字號覆核結果的通知》,在繼續保留1000個經營規範、發展良好的品牌同時,對經營不佳、業績下滑的73個品牌,要求在6個月內予以整改,同時將55個長期經營不善的品牌移出中華老字號名錄。

被移出名錄的品牌包括天津稻香村、山西寶興善、大連群英樓、黑龍江賓州、四川貴族王中王、上海西湖牌等,大部分來自食品加工企業和餐飲行業,少數來自日用品加工企業和藥企等。

中華老字號覆核結果匯總表。圖片來源於商務部官網

值得注意的是,寧夏的敬義泰和協力厚均在被移出目錄中。這意味著寧夏僅有的兩個中華老字號被集體「摘牌」,陷入暫無老字號的尷尬處境。

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老字號藍皮書》主編張繼焦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過去中華老字號沒有退出機制。隨著發展,一些老字號出現了各種問題,一些品牌被移出名錄可能與其自身經營不善、產品缺乏創新以及管理體制機制比較陳舊有關。

南開大學旅遊與服務學院副教授于海波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表示,中華老字號的基因包含老品牌、高質量、好信譽及活躍消費,與區域特色緊密相連,是地方文化的載體。她說,「一些老字號被摘牌表明,馳名歷史品牌不等於『金字招牌』,老字號也需要迎接時代的檢驗,退出名錄是遺憾也是警示。」

經營不善是主因

金麗是銀川人,在北京某企業工作,她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敬義泰糕點曾經在當地非常有名,每到過年串親戚的時候,只要家裡條件允許,都會提一盒敬義泰的糕點。

「那時家裡條件不好,能每天吃到敬義泰,是我小時候對於美好生活的所有嚮往」。對於敬義泰被移出中華老字號名錄的尷尬處境,她唏噓不已,「其實十多年前,我們就不怎麼愛吃了,一般年紀大的人吃得比較多」。

敬義泰源自清代同治年間晉商所創「敬義泰」商號,已有百多年歷史,現為寧夏敬義泰清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敬義泰公司」),主營清真糕點、清真放心早餐、清真速凍方便食品等,曾一度占據銀川糕點市場1/4份額。

在金麗看來,幾十年如一日的營銷方式和產品工藝是敬義泰失去市場份額的主因之一,導致其成為「只受40歲以上人群歡迎的點心」。

據企查查信息,敬義泰公司名下共有136條自身風險,其中包括123條司法訴訟,9條監管公示和4條經營預警。此外,還存在失信被執行人等高風險信息提示共計67條。

敬義泰公司法人田雲河、監事李成花、股東田雲財等名下都有數條失信被執行人記錄。以田雲河為例,企查查上顯示其有32條失信被執行人記錄,涉案總金額為 9306.66 萬元。最近一起發生在2023年1月,因違反財產報告制度被銀川市興慶區人民法院列入失信被執行人;金額最大的一筆為943.64萬元,因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義務被記錄。

至於創建於1843年的協力厚,是銀川人耳熟能詳的醫藥連鎖公司,也是寧夏醫藥行業唯一一家百年老字號。該公司名下同樣存在諸多司法訴訟糾紛,其法人楊焰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並受到限制高消費的限制。

今年3月,寧夏金融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發布了《關於寧夏協力厚醫藥有限公司不良債權處置營銷公告》,稱截至2022年10月31日,協力厚債權總額為939.81萬元,該筆債權已經進入破產清算程序。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經營不善可能是導致敬義泰和協力厚被移出中華老字號名錄的主因之一。

事實上,培養一家中華老字號並不容易。據2023年1月發布的《中華老字號示範創建管理辦法》,中華老字號應當具備以下四項基本條件:品牌創立時間在50年(含)以上;具有中華民族特色和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徵;面向居民生活提供經濟價值、文化價值較高的產品、技藝或服務;在所屬行業或領域內具有代表性、引領性和示範性,得到廣泛的社會認同和讚譽。

此外,對於中華老字號企業而言,除了要求主營業務連續經營30年以上,還要求經營狀況良好、具有符合現代要求的企業治理模式、具有較強影響力、未在經營異常名錄或嚴重違法失信名單中等。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文旅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委員苑利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指出,傳統老字號是很多祖傳秘方、傳統食品製作技藝以及傳統手工藝的重要載體,這個載體一旦消失,意味著寄生於該載體上的傳統手工技藝徹底消失。

創新是根本

我國有一千多家中華老字號,歷史最悠久的北京便宜坊到今天已經走過六百多年的歲月。從行業看,這些老字號廣泛分布在食品加工、餐飲、日用品生存等20多個領域。

中華老字號品牌。圖/圖蟲創意

老字號既有很高的經濟價值,也有豐富的文化價值。2022年12月商務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的《關於加強老字號與歷史文化資源聯動促進品牌消費的通知》提出,「充分發揮老字號在促進消費持續恢復、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在11月9日舉行的商務部例行發布會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介紹稱,商務部於2006年、2011年先後認定兩批共1128個中華老字號品牌。2022年,中華老字號企業實現營業收入超1.2萬億元,近7成企業實現盈利。今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已超過2022年全年水平,發展勢頭良好。同時,他也提到有部分企業因為經營不善等原因,已經退出了市場。

此次被移出老字號名錄的品牌大多來自餐飲領域。深圳大學旅遊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傑武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很多老字號存在體制陳舊、官僚作風濃厚、企業創新氛圍不好等問題。他認為,一些傳統老字號餐飲品牌仍然堅守傳統的食品製作方式,同時面臨著思維老化和老師傅流失的問題,「如果不能進行創新,這些老字號就真顯得『老』了」。

苑利認為,傳統老字號的長處是歷史積澱深厚,一般都能做到可持續發展。但當傳統產品與現代需求產生矛盾,傳統產品不再為當代人所接受,則需要通過供給側的改革,讓傳統產品更適合當代人的口味。

以北京同仁堂為例,近期其在北京的咖啡門店「知嘛健康」上線,一層是咖啡門店,主營的益母草咖啡、枸杞拿鐵成為熱銷單品。二層是中醫問診室,顧客可以問診甚至抓藥。這種結合了傳統與現代元素的創新模式受到許多消費者好評,被形容為「喝個咖啡順便把個脈」。

國潮文化的興起也為老字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今年雙11期間,國貨品牌在天貓平台上取得了爆髮式增長。數據顯示,有85個國貨品牌在開賣後不久即突破億元銷售額,超過7萬個國貨品牌在首日成交翻倍。

張繼焦表示,如果老字號連國潮文化興起這樣大的發展趨勢都不能把握,那發展自然會面臨問題。

商務部數據顯示,除了中華老字號,目前有地方老字號3277家。張繼焦認為,應打通國家級、省級和地方級的老字號評選體系,使老字號能夠在不同級別之間遞進發展。同時,他指出,目前老字號的評選範圍相對較窄,應該拓寬關注範圍,加強老字號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聯繫,為老字號的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劉傑武建議,老字號企業在保持傳統口味和口碑的同時,應進行管理機制和產品的創新,建立適應現代餐飲市場的制度和管理體系,以適應新形勢和滿足現代消費者的需求。「創新是老字號企業發展的關鍵。」他說。

苑利提到,對於那些無法繼續經營的老字號,與其將它一棒子打死,不如讓更多有情懷、有創意的年輕人參與其中,開發適合當代口味的新產品。他說,「老字號這塊金字招牌對於年輕人來說,還是有一定的感召力和吸引力的。」

于海波則認為,對於經營不善的老字號,地方政府和行業組織可以在尊重品牌所有權主體的前提下,對老字號商業予以經營輔導,也可以引導老字號進行品牌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引進具有商業運營能力的合作夥伴來振興老字號。

在老字號名錄的動態管理方面,于海波認為,可以結合企業常態監管數據、市場大數據和暗訪評價數據,建立免審和申報相結合的評價方法,以研究推進不打擾管理為原則的老字號動態評價模式。

作者:陳淑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8d872e2f556e56eb95449aecd60f8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