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疫情原很多人都已經連續兩三年沒出國旅行了。
被迫宅家吃外賣的時候難免會懷念那些在國外吃過的食物,哪怕當時有多麼難以接受。
這其中最「奇怪」的就是它。
來過歐洲的華人一般很快都會得出三個結論:1)歐洲人身材真好。2)歐洲人真不會吃。3)歐洲人身材好就是因為沒啥吃的。
最明顯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幾乎每頓飯都必備橄欖。
大部分人第一次吃到都純屬意外。
「有次坐長途飛機睡醒起來吃發的餐,沒看清有橄欖真是沒把我送走。」
「我記得有一次吃沙拉就是,裡面有藜麥紅豆什麼的就沒注意橄欖,咬了一口我以為啥壞了再一看是橄欖,第一次在希臘吃了後就留下了陰影……」
「臭Cheese我都能接受,就是接受不了橄欖,第一次次吃披薩就把裡面的都給摘出去了,現在也是,只要online可以customised, 一定選no olive。「
而在歐洲各個國家中,最容易踩雷的地方就是希臘。
「我第一次吃被希臘的室友推薦了嘗的,我很沒有禮貌的當場吐了。」
「哈哈哈哈在倫敦的時候去吃了第一次希臘菜邊吃邊懷疑人生,後來以為是我們的問題又去吃了家米其林,然後發現是希臘的問題。」
「 我覺得罐頭櫻桃一股咳嗽藥水味比這橄欖還不能讓我接受。」
如果你去過希臘就會知道,希臘的橄欖遍布希臘各島,雅典各大超市小賣部,成袋賣,大概兩三百克,一袋3歐左右。有辣的酸的燒烤的原味的,就類似於國內的袋裝腌蘿蔔差不多。在希臘吃飯的時候一般都是加在配菜里(在西班牙南部會當贈送的小碟上桌)。
如果你不斷解構希臘到盡頭,最後可能剩下的就是橄欖。
奧運會的橄欖枝花環就是源自希臘。
橄欖的味道其實並非完全沒有可取之處。
西班牙有一個流傳已久的故事,講的是一個進過牢獄的人,他說牢獄食物簡直天天有橄欖,他是亞洲人,以前覺得西班牙的腌橄欖有股怪味,但在牢獄裡不得不吃,吃上了癮,如今每頓飯都離不開橄欖。
就像西班牙那句諺語所說:橄欖有如人生,先是澀,後是甜。
只是很多人堅持不到那一刻。
腌橄欖雖然會有除澀的步驟,但是植物葉子的腌制讓它形成了新的「怪味」。
如果你想真正的享受它,唯一的辦法就是把它當鹹菜。
「饅頭」配「鹹菜」,越吃越有。
只要人吃的夠久,就沒有愛不上的食物。
這一點對於在英國的人來說尤其如此。
用網友@Cain的話說就是:「在英國留學的日子讓我改掉了挑食的毛病,我已經沒有什麼不吃的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