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的軍事才華有沒有被誇大的成分?他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2023-11-14   尋根拜祖

原標題:霍去病的軍事才華有沒有被誇大的成分?他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從17歲第一次出征,到21歲漠北大戰封神,霍去病只用了四年時間。就在人們用驚訝的眼神盯著這位橫空出世的將星時,兩年後他卻又離奇暴亡了。

霍去病像一顆流星,留下一段傳奇後迅速消失得無影無蹤,以至於後人對他的豐功偉績無法理解。本著雞蛋裡挑骨頭的精神,有人說,霍去病的成功無非是「天幸」而已。

真的如此嗎?我們從他的傳奇一生談起。

傳奇戰神霍去病的功績

元朔六年(前123年)四月,衛青率10萬大軍出定襄,此戰漢軍殲敵萬餘人。

這個成績單已經算是相當出彩了,然而,有人卻在成績單後面又添加了一筆大大的軍功,他就是時年才17歲的霍去病。

那是霍去病第一年上戰場,他奉舅舅之命率領800勇士去追擊潰兵。敵人已經潰敗,衛青此舉無非是給外甥一個歷練的機會,順便撈一點軍功。豈料霍去病不按理出牌,他居然狂追數百里,愣是將收割戰打成了長途奔襲戰。

這就相當於劇情進入尾聲了,霍去病的任務本來是出場亮一嗓子混個臉熟,他卻「偷師陳佩斯」,把小配角演成了大主角,再次將劇情推向一個新的高潮。

這一戰霍去病斬敵二千零二十八級,其中包括伊稚斜單于的祖父,俘虜單于的叔父、相國、當戶等貴族若干名。

憑藉這個驚人的戰績,霍去病獲封冠軍侯,拉開了他「出道即巔峰」的傳奇經歷。

兩年後的元狩二年(前121年)春,霍去病率一萬大軍攻打河西走廊,此戰他奔襲數千里,轉戰五國,又越過焉支山,六天行軍一千多里,斬殺折蘭王、盧侯王,俘虜渾邪王子、相國、都尉。累計斬首八千九百六十級,並繳獲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

同年夏天,霍去病二征河西,在另一路人馬失期的情況下,他孤軍深入,穿越浚稽山、居延澤、小月支,抵達祁連山,又首級三萬二百級,生擒匈奴五王、五王母、單于閼氏及王子五十九人,相國、將軍、當戶、都尉六十三人。

渾邪王在連敗之下擔心遭到伊稚斜單于的殺害,於是率部投降。霍去病奉命率軍接應渾邪王,並斬殺了8000企圖反悔的休屠王部,累計俘獲四萬餘人押回長安。

此戰過後,匈奴人被趕出河西走廊,漢朝拿下了這個最重要的戰略要衝,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門戶。

元狩四年(前119年)的「漠北大戰」是霍去病人生的最後一戰,此戰他率領五萬人深入漠北,挺近二千多里,打破左賢王;又乘勝追至狼居胥山、姑衍山,一直抵達瀚海(貝爾加湖),累計斬首七萬四百四十三級,俘獲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八十三人。

此戰最讓人後人熱血噴張的就是「封狼居胥」,霍去病分別在狼居胥山祭天,在姑衍山祭地,儼然大漠之主的英雄氣概。

此戰過後,匈奴人退出了漠南,漢匈之間攻防關係徹底被扭轉了。

四年間,霍去病六次出征,四次創下驚人的戰績,其中獨立拿下河西、與衛青合作大勝漠北之戰,成為歷史上最具價值的軍事行動之二。

真戰神還是時代幸運兒?

漠北大戰後兩年,23歲的霍去病卻突然暴病而死。後人猜測,他是在漠北之戰中飲用了匈奴人污染的水源,染上了役症。

一邊是高山仰止的戰績,一邊是猝不及防的離世,讓人們都沒有時間去審視霍去病所取得的成績背後究竟有什麼訣竅。於是各種質疑聲四起,總結起來主要有三種:

其一:長於技而短於法

吃這個觀點的人說,霍去病雖然戰績突出,但其實是「一招鮮吃遍天」,靠的就是「長途奔襲」這一個絕技。

從戰局能分析來看似乎很有道理,霍去病的奔襲速度、距離長度都遠遠超出了漢軍的極限能力,這對匈奴人最大的法寶——速度,形成了致命性的傷害。

但這種說法恐怕也未見得合理,追得上未必打得過,霍去病幾乎每戰都能取得兩三倍於己的殺傷效果,這說明他在作戰技法上有獨特之處。

提出這個觀點的人,很可能是基於一個史料的推斷。當年漢武帝曾經想教授霍去病兵法,豈料小伙子卻說:那玩意兒是定法,戰爭變化多端,學那東西沒用。

由於史料的缺失,後人無法得知霍去病具體的戰略部署,兩相結合,讓人產生一種「勝得莫名其妙」的感覺,進而認為霍去病不懂兵法。

其二:仰仗皇帝的天幸

漢武帝確實給了霍去病獨一無二的待遇,比如,他派了幾十名廚師在軍中專門給霍去病開小灶。霍去病的軍隊配置是最精良的,每人三匹快馬;他的士兵也是最善於騎射的精兵。

在漠北大戰中,霍去病原本負責西路,後來得知伊稚斜單跑到了東邊,又特地令他與衛青對調,讓他出代郡。

這些都是事實,但靠這些就能打勝仗嗎?開小灶只是生活上的照顧,配置精良確實有幫助,但也不是決定性的。至於將霍去病從西路調到東路,那是讓他承擔主力,專門用來對付伊稚斜單,這表明漢武帝對霍去病的期望值已經超過了衛青。

「天幸」說其實是受了司馬遷的影響,司馬公個人的立場很鮮明,言辭間充滿對衛青、霍去病這類出身卑微,靠裙帶關係上位的人鄙視的態度,而對李廣這種豪族出身的將領過於偏愛。

其實機會相對來說還算公平,比如李廣,他有很多機會,都被自己錯過了,而霍去病卻能一戰成名,這就是能力的差距,「天幸」之說充滿偏見。

其三:老天幫助僥倖獲勝

這種說法有商榷之處,最直接的理由就是霍去病打的仗太少,還不足以全面衡量他的軍事才華,或許有運氣的成分在裡面。

匈奴人無論從裝備,還是軍隊素養、後勤保障等方面都遠不如漢軍,他們最大的優勢就是熟悉地形,速度快,來去無蹤影。一旦這個優勢被打破,他們彷佛突然不會打仗了,連逃跑的優勢都沒了。可是一旦敵人有所準備,抵消了霍去病的突襲優勢怎麼辦?

比如元狩二年春天的河西之戰,霍去病雖然斬敵八千多,但他自己也損失了七千人。

長途奔襲需要拋開輜重,孤軍深入,這種戰術打的就是出其不意。很顯然,這種方法不能總奏效,一旦敵人高度重視,奔襲很可能變成送人頭。

而霍去病的幾次奔襲戰都贏了,確實有運氣成分。衛青其實也是長途奔襲的好手,但他更謹慎,很少孤軍深入,所以他的仗雖然沒有霍去病那麼暢快淋漓,但絕不會出現潰敗。比如定襄之戰初期,由於趙信的背叛導致蘇建被俘,衛青卻依然有能力穩住大局,並取得小勝。

如何評價霍去病的為人?

我們拋開軍事層面,再來談一談霍去病的為人

恢弘大氣,不拘一格

首先值得誇耀的是霍去病的大格局、大志向,那句「匈奴未滅何以為家」至今依然激勵著胸懷家國的人們。

雄心壯志決定了一個人的偉大前途,霍去病能有孤軍深入的膽識,就跟他的志向密不可分,他每戰都抱定必勝的信念,這才是他取勝的精神法寶。

也正是這個恢宏氣勢,讓他不拘泥於固定的戰爭成法,而是大膽使用更激進的創新戰法。你讓我追擊,我發現有機會擴大戰果,那就改變戰法,一追到底。你讓我追擊,我乾脆直搗龍城,窮追不捨。這種氣勢,換做第二個人都不會有這樣的膽氣。

年輕氣盛,恃寵而驕

年輕時資本,皇帝的驕縱也是資本,霍去病將這兩個資本都用到了極限。當然,在戰場上他因此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卻在做人上有因此受到了批評。

比如濫殺李敢。李敢因為父親的死毆打衛青固然犯了大罪,但霍去病竟然在漢武帝眼皮底下射殺李敢,這更是無法無天。

人們常常做假設,假如霍去病不死,會不會成為最偉大的軍事家?

我個人認為,阻礙他通往「最偉大軍事家」的因素就是他過於驕縱的個性。作為將領,他永遠擺脫不了朝政的糾纏,處理不好就自毀前程,哪裡有機會展現軍事才華?

比如後來發生的「巫蠱之禍」,以霍去病與劉據的關係,他真的能置身事外嗎?還是因為他的存在導致局勢更加不可收拾?

嚴苛有餘,恩信不足

古代成功的將領大都有一個共性,即「愛兵如子」,但霍去病顯然做得很差。史料記載,他每次出征都載有幾十車的美味佳肴,可是那都是他個人的享受,與士兵無關,甚至戰事結束,吃不完的被他扔了也不給士兵,哪怕士兵們嘗嘗挨餓。

如果在順境中或許不至於發生變故,一旦戰事不利,這很可能轉化為霍去病的致命因素。

霍去病與部下的關係基本上就是冷漠的工作關係,他也不大擅長「將將」,每次出征他的配置里幾乎沒有偏將,而是實行垂直管理。

由於跟著他的人都能立功受賞,所以矛盾被掩蓋了,但很顯然,常在河邊走,早晚會濕鞋的。

從這個角度講,他與衛青的差距有點大。沒辦法,誰讓他從小就錦衣玉食,沒吃過苦,沒受過白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