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新喜
印度不再從中國進口手機了。
日前據第一財經報道,2014年的時候,中國每年向印度出口的手機數量達到1.8億支,但現在它已經幾乎不再需要從中國進口手機整機。2022年,印度自中國的手機進口量僅為377萬部。
據報道,目前,我國出口印度貨品主要以電子元件、電池、初級化學品顆粒、塑料、塑膠等生產原料為主。在所有類別中,手機元件設備依舊排第一,出口額達17.4 億美元,而智慧型手機整體出口為3.06億美元。但從金額來看,前者同比下降52%,而後者同比下降24%。
相當來說,印度從中國進口的手機,近8年來,萎縮了超98%,一下子掉了1.8億部。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體量,對於這種情況的變化,包括中國手機廠商在內的手機製造業產業鏈廠商,都要有危機感。
印度製造業在慢慢養起來,有大環境紅利,不要輕視印度
不可否認,印度製造與中國製造差距很大,說起印度製造,我們多半是嘲笑的心態。但我們不要輕視印度。
根據第一財經採訪小米印度負責人的說法是,剛開始投產的時候,印度工廠的生產效率只有中國的60%。技術工作仍需要靠中國工人手把手教會印度本地工人,上游供應鏈也有待完善。包括公路、鐵路、電、水等需要巨額投資。未來10 年裡,印度基建缺口大概會有 1 萬億美元,這些錢需要從海外市場吸納。
簡單來說,印度要發展製造業,基礎設施不完善,供應鏈配套也不行,同時也非常缺錢,需要依賴外資來幫助印度發展製造業。
但是不要忽視的是,從目前印度製造不再進口中國手機這個事實來看,短短几年時間,印度的手機製造業已經被養起來了,全球多家手機大廠都實現了在印度製造生產。
雖然現在還存在各種問題,但印度製造業在成長,甚至未來會逐步變強。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印度的人口紅利決定了製造業跨國資本不會放棄印度市場,會持續在印度下注。
雖然說印度作為跨國公司墳場的名聲人所共知,很多跨國巨頭都遭遇過印度的巨額罰款。數據顯示,從2014年到2021年的7年時間裡,選擇關閉印度子公司或者辦事處的跨國公司高達2783家。
但是越是注重規模化的跨國製造企業,就越難以放棄印度市場,畢竟,印度市場這塊大蛋糕是非常大的增量,從目前全球電子消費萎縮的現狀來看,現在製造業巨頭最擔心的不是投資風險,而是增長停滯。
這對於中國廠商來說同樣如此。在今天,儘管人們痛恨印度對中國企業的種種針對、罰款與凍結資產等收割行為,但我們也心知肚明,國內很多公司都遭遇了增長瓶頸,國內電子消費市場走向飽和了,產能又過剩,當前外貿訂單在下滑,很多公司亟待開闢海外市場,這種情況下,是需要像印度這樣的人口大市場的。
其次,印度面臨的國際商業環境也要比我們好的多。需要承認的是,印度當前現在正處於戰略機遇期,它對各個大國威脅不大,但體量潛力很大,作為一顆戰略棋子,對很多國家來說,都很重要。包括美國、日本、俄羅斯、歐盟都想拉攏印度。甚至我們搞「一帶一路」也希望能拉印度過來。
因此,我們看到,國際上幾乎沒有國家針對印度,對印度收割跨國公司的行為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美國則要把印度扶持成為制衡中國製造的另一個世界工廠。
今年莫迪訪美,先後見了拜登,馬斯克,達利歐等人。蘋果、特斯拉之外,谷歌、通用等大廠都將投資印度。業內透露涉及的項目包括蘋果手機上下游產業鏈,無人機,特斯拉建廠,星鏈,人工智慧,國防軍工等。這與莫迪的印度製造戰略不謀而合。
這另一方面的原因在於,蘋果特斯拉富士康等大廠都在尋求自己的安全感,這讓印度有機會進一步強化自己在汽車、手機等領域的供應鏈實力。
對蘋果特斯拉這種國際大廠來說,它們不會讓任何一個單一的供應鏈市場形成無可取代的地位,對自身議價權或未來發展造成威脅。因此,蘋果慢慢遷移印度市場,馬斯克也表態在印度建廠,布局汽車產業鏈。
總的來說,印度手裡現在有一副好牌,而且在貼牌生產等中低端領域有一定的替代效應,它還是有機會循著中國製造業的發展軌跡,逐步壯大自己,至於能不能做到中國製造業的規模與實力,那是後話了,但印度的增長,在很多領域都可能會接盤中國的產業轉移,這是我們需清醒面對的一個現實。
印度在發展自己的製造業產業集群
製造業的競爭,其實就是產業生態集群的競爭以及人的技術競爭力。在這兩方面,中國都有優勢。在過去,印度缺乏本土的供應鏈代工產業集群,許多印度本土廠商比如Micromax 都是依賴深圳代工廠代工再在印度組裝銷售,但隨著印度本土產業鏈的發展,印度的手機代工與製造正在逐步發展起來。
這背後也有國產手機在印度深度布局的助推作用。從國產手機廠商來看,幾乎所有的中國手機廠商都在印度設立了工廠,比如小米在印度有7座工廠,vivo2015開始就已經在印度建廠,當地所產手機100%印度製造等。
vivo、OPPO、小米、金立等,過去都在印度投資建廠深耕本土化,手機供應鏈配套的建設都已經落地印度,這對於推動印度手機供應鏈集群的完善有著一定的推動作用。
在過去,蘋果一直以來都是雙供應商布局策略,即關鍵元器件,它有兩家供應商幫它生產,讓他們互相制衡互相壓價,這套模式給了國內眾多廠商成長壯大的機會,也提升了中國製造業質量與品控能力,但隨著蘋果轉移到印度,這套雙供應鏈模式復用到印度製造業產業鏈中,也在推動印度產業鏈實力提升。
Counterpoin數據顯示,2022年,蘋果手機的生產組裝中,中國市場的份額為96%,印度緊隨其後,約占4%左右。但從去年9月開始,印度產iPhone14變多,未來這個比例只會進一步加大。
畢竟,蘋果公司計劃到2025年將25%的生產轉移到印度。而據彭博社報道,蘋果公司的代工廠富士康已經在印度南部的泰米爾納德邦開始生產 iPhone 15,以進一步縮小其印度業務與中國大陸主要製造基地之間的差距。
因此,在這種利好的國際大環境下,印度有機會發展自己的製造業產業集群,也有機會做大產品出口,搶奪中國廠商的訂單。
別嘲笑印度,尊重對手,中國廠商要有危機感
據印度商業和工業部數據,今年4月至6月期間,印度電子產品出口增長超過56%,達到5722.024億盧比,而去年同期為3653.318億盧比。電子產品成為前五類出口中產品唯一增長的行業。
在最新公布的官方數據中,電子產品已經成為印度第二季度第四大出口產品,該類別在前三十名出口產品中增長最快。
值得一提的是光伏產業,原本依靠進口中國光伏組件的印度,現在已經變成了出口國,數據暴增。
據Mercom引用商務部數據顯示,印度在2023年第一季度出口了價值4.79億美元的光伏電池和光伏組件,較去年同期增長6293%,填補了美國歐洲限制中國光伏產品後的空白,實現無縫銜接。
我們對印度經常抱持著取笑與看不上的態度,但過去西方國家以及日韓也是這樣看待中國。對於印度製造的威脅,我們但不應該過於輕視。
畢竟,印度產iPhone會增多,出口會變多,這個趨勢或不會改變。
從製造業的實力來看,如果說中國製造業是80分,那麼印度可能是50分~60分。中國製造業要走到90分越來越難,而印度要走到70分可能要更容易。
如果印度製造在核心技術環節無法取代中國製造,那麼蘋果等廠商早晚還會回到中國,這可能是最理想的結果,但從一個更遠的時間維度來看,印度可能會逐步拉進距離,更多製造業大廠逐步遷移印度。
不過,客觀來看,印度的製造業想複製中國的成功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中國的手機供應鏈乃至中國製造業都要思考,在未來,中國的不可替代的地位還會繼續存在嗎?大廠的轉移是否會削弱本土供應鏈的競爭力?中國本土的供應鏈能否依託本土的品牌的發展而存活並彌補它的業務線損失與就業市場的空缺?
如果相對成本更低、市場需求更大的國家而言,國內缺乏勞動力成本優勢,又缺乏在上游技術層面的主導優勢,那麼未來或將有更多的製造大廠跑向更具紅利的國家。
如何維持自身的競爭力優勢,中國廠商乃至整個製造業產業鏈要有危機感,是時候思考如何應對這場製造業大廠向印度遷移的大潮了。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作者微信公眾號:智能新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