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粉由愛生恨,小米到底錯在哪裡?

2023-04-14     睿財經

原標題:米粉由愛生恨,小米到底錯在哪裡?

睿財經訊(文/王蕾)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拋棄小米,從數據上就可以看出,小米的銷量開始下滑。

2022年全年,小米集團實現營收2800.44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下降14.70%;實現毛利475.77億元,同比下降18.3%;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計量下經調整凈利潤85.18億元,同比下滑61.4%。

具體到第四季度,公司實現總收入660.47億元,同比下滑22.82%;經調整凈利潤14.61億元,同比下滑67.36%。小米營收大幅下滑,無疑是受到手機業務疲軟表現的影響,占據小米集團總營收超五成的手機業務,2022年的業務收入為1672億元,同比下降19.9%。當然2023年一季度小米手機銷量有所提升,全球銷量排名第三。

但很多國內米粉開始放棄小米,投向其他手機品牌懷抱。作為之前的米粉我說說我自己對小米的感受。

01ONE

始於「發燒」終於技術

大家對於小米的印象是從「為發燒而生」的口號,當年的小米手機各項參數,技術都是業界領先的,並且性價比超級超級高,毫不誇張的說剛開始的小米手機是性價比之王,沒有之一。

但近幾年我開始放棄小米,主要原因是性價比、技術、故障還有心態等原因。

性價比已經是過去式。2020年2月,作為小米高端化的第一款手機米10問世,之後小米手機的價格開始水漲船高,性價比開始下降。現在小米手機的性價比高的是2000元左右的中低端手機,高端手機性價比真的沒有多麼突出。

小米的高端手機價格可以購買華為、iPhone等品牌手機的。小米構建的品牌溢價能力還沒有達到高端手機的水準。

小米核心技術在哪裡?小米的核心技術一直是被消費者詬病的,之前手機品牌都是用別人的晶片、系統、拍照等技術,消費者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同,畢竟都是一樣的套路。但從華為開始就變了,晶片、系統、拍照等等突然領先。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這個時候小米單純的堆積材料就會顯的技術能力不足。

其實小米在手機方面的專利技術已經超過7000多件,在手機品牌中算是非常領先的。當然還是不能跟華為、三星、蘋果等品牌項目。最重要的是小米技術沒有個非常非常突出的,之前的晶片無疾而終,讓很多米粉都失望了。

故障讓我無法接受,小米11是讓我最失望的一款手機,購買手機使用2個月之後出現電池使用異常的情況,售後檢測結果是需要更換主板。遇到這種事情非常鬧心,雖然我知道任何電子產品都會出現一定的故障率。這種低機率事件出現在自己身上真的很難接受。並在網上也有很多同樣經歷的用戶。WiFi失靈、燒主板、無故黑屏、手機異常發熱是用戶集中反映的問題,機型涉及小米11/11 Pro/11 Ultra。

成熟走向華為和iPhone,使用小米的時候還是20歲剛出頭,現在已經年過30,身邊的朋友和圈子都發生了變化。收入和閱歷都在增加。身邊朋友、同事大部分都是華為、iPhone手機品牌。自己也在潛移默化的被改變,成為華為的用戶。

02TWO

米粉走向兩個極端

對於一個品牌來說,用戶的忠誠度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影響自己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周圍的人。但米粉由愛生恨的人開始慢慢變多。

喜歡小米的人,愛它到骨子裡,各種讚美、支持,可以說是堅定支持著小米。而很多不喜歡小米的人,則是吐槽至死,執著去黑小米,甚至是任何場合都要踩幾腳。

小米的定位和商業模式非常複雜,給不同的用戶帶來的不同觀感,甚至這些感觀是非常的極端的。比如小米定位為性價比,極致性價比,面向的是發燒友,那麼喜歡性價比的人極度喜歡小米,支持小米,並且這部分追求性價比的人,會因為小米,而愛上小米旗下的其它產品。

但有一些人,卻覺得性價比就是拉低了品牌形象,於是小米就是LOW,沒有任何理由。

再比如小米有生態鏈,很多人覺得小米整合生態鏈,推出物美價廉的產品,不錯。但很多人會覺得這是「雜貨鋪」,說明不專注,不精。

再加上小米的性價比,搶走了太多產品的市場,導致這些人無時無刻不在黑小米,再結合這些複雜的邏輯和小米性價比的定位,所以也就給了很多人黑它的理由。

總之小米的品牌需要繼續強化,技術方面需要有所突破。需要給小米一定的時間畢竟不是三星,它只是一家後進型公司,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更希望華為承擔起中國手機全產業鏈的重任,畢竟華為才真的是核心科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366e31fb4cfd562ad27c0d970d70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