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新喜
近期,經歷了小米48億資產凍結、富士康退出,拒絕比亞迪進入印度之後,印度的商譽與營商環境進一步下滑。
據印度《鑄幣報》、The wire網站報道,印度2023年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資(FDI)正在下降。具體數據上,2022-23財年,印度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為710億美元,相較2021-22財年創紀錄的848億美元,下降了16.3%。
這也是印度外商投資近十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據統計,截至2022年8月已有2783家外資企業退出印度市場。印度對外商投資的關注,說明已經看到了印度本身的投資環境惡化,但儘管如此,印度並沒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中資企業還有很多坑要踩。
印度外商投資急劇下滑,讓印度開始擔憂
對於印度外商投資下滑的狀況,印度也有擔憂,前段時間,比亞迪賣給印度的電動大巴要求印度全款才能發貨,引發了印度官員的不滿,印度商業和工業部長皮尤什·戈亞爾以及財政部長尼爾馬拉·西塔拉曼紛紛出來指責比亞迪,認為比亞迪「打破了規則」,損害了印度的商業信譽,從而導致印度在全球範圍內遭受了無形的損失。
而富士康退出印度晶片項目被美國媒體認為是外資對印度的信任,是對印度政府科技製造強國計劃的打擊。
印度目前也有了擔憂,但並沒有反思自己的問題,印度時報刊文表示擔憂這些中國企業損害印度商業信譽,這或許也是比亞迪在印度建廠遭拒的一個方面。
在目前的情況下,有印度網友心痛的表示,外國投資者在印度投資的情況並不好,印度政府應該努力通過適當的政策讓印度對外國投資有吸引力,從而讓事情變得更加容易。
雖然說印度針對外資大廠是不分國別的收割,但近年來針對中國廠商尤為明顯,以安全理由拒絕比亞迪印度建廠之後,印度近期又開始提到小米OV的逃稅事宜。
根據印度電子和信息技術商務部公布的信息顯示,包括小米OV聯想在內的多家中資手機廠商,被指控在2017至2023財年期間,拖欠「商品和服務稅」110.9億盧比、關稅796.6億盧比,總計約合900億盧比的稅款。目前,印度稅務部門僅追回18%。
從印度電子和信息技術商務部的說法來看,這可能又在釋放下一步行動的信號,國產手機廠商要當心了。
印度針對中國手機廠商的收割,引發外媒關注與同情
事實上,印度針對中國手機廠商的收割,正在引發外媒的關注。日前英國《金融時報》採訪了印度電子和信息技術國務部長拉吉夫·錢德拉塞卡爾,詢問印度為何對來自中國的投資為何不持開放態度。
印度錢德拉塞卡爾否定了這一說法,表示 「願意與任何地方的任何公司做生意,只要他們合法投資和開展業務,並遵守印度法律。」
但事實並非如此,據環球時報報道,印度政府於2020年4月修改了外國直接投資政策,要求來自與印度陸地接壤國家的投資必須獲得政府批准。印度《鑄幣報》6月報道稱,自此以後,印度共收到435份來自中國的直接投資或收購申請,其中157份已被印度方面拒絕,目前僅有不到1/4獲得批准。
而英國《金融時報》基於印度對小米、OPPO等廠商的大規模調查以及對比亞迪與立訊精密的不信任為由反駁了印度的說法。
由此可以看出,印度針對中國手機廠商的收割,正在引發外媒的同情。印度的種種做法,也在引發外媒報道與全球範圍內的關注,這間接導致印度的外商投資出現了罕見的下跌。
業內預估印度下一個財年,外商投資指數可能還會持續下降,創下新低。
國內也在關注國產廠商在印度的生存狀況。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中方高度關注相關報道,希望印方依法依規處理此事,確保雙邊經貿關係的健康穩定發展。中方也敦促有關企業遵守當地法律法規,合法合規經營。
印度的矛盾性與針對性,複雜的法律體系,中國廠商還有很多坑要踩
現在的問題是,印度其實有矛盾性,一方面它渴望外資進入印度投資,給印度帶來就業、稅收與製造業的繁榮,畢竟,印度從建國至今,依舊沒有完成工業化,它需要靠承接外資搞經濟。
但另一方面,印度又擔心外資對印度的民族工業造成打擊。一旦外資做大,把利潤輸回投資國,印度就有可能變更法律,並搞出特有的沒收制度,收割外資資產。
從印度政府在2020年4月修改的外國直接投資政策來看,要求來自與印度陸地接壤國家的投資必須獲得政府批准。它針對的是誰一目了然,從修改的法律來看,印度對中國企業其實有針對性,也缺乏基本的信任。
而這種缺乏信任的心理也容易激發印度當局的種種反常行為,尤其是當國產廠商在印度營收增長而印度本土廠商逐漸邊緣化的時候,這種失衡的心理容易導致印度以稅收、外匯管理法為由對中國廠商開展調查。
而問題是,印度的稅收體系非常複雜,要從稅收上揪出問題易如反掌。比如印度的商品和服務稅」,凡是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企業都需要申報繳納該稅種。
而針對大型中資企業,印度還要進一步區分地區內、地區外兩種經營收入來源,分別繳納不同的「商品和服務稅」。很多企業為了合理避稅,都會將某些跨地區的交易拆分成地區內的常規貿易,印度為了創收,有自己的解釋權,這也是大量外資逃不出印度鐮刀的重要原因。
印度的《外匯管理法》也是個陷阱。從國產手機案例來看,如果無法通過跨境支付的手段向高通支付版稅與專利智慧財產權,那麼中國手機廠商在印度如何經營?高通等公司是否需要在印度成立一個分支機構,專門對接中國公司的付款?高通肯定不樂意了,因為這樣,未來高通也有可能被牽連進去。
目前印度當局重提中國廠商在印度逃稅的問題,意味著中國手機廠商需要進一步與印度政府加強溝通,比如說,涉及到跨境支付,到底該怎麼跨國支付專利費等問題。
另一方面,如果後續遭遇罰款與資產沒收,中國企業可以學習凱恩能源尋求國際法律或輿論的支持,這或許是可以考慮的一個方向。
中國廠商在印度做生意,他們的擔心無疑就是強龍不惹地頭蛇,在商言商、不得罪印度政府,罰了就認,但是這種資本的軟弱性更容易引發印度當局更加猛烈的反撲。
從目前的動向以及印度的針對性來看,印度大招在後頭,中資企業可能還有很多坑要踩。
中國廠商要小心了,應對布局要立刻展開
因為當前印度營商環境與外資斷崖式下滑,印度當局並沒有反思自身,從種種動向來看,他們一方面是強化了自己的貿易保護主義,比如拒絕比亞迪建廠就是這種心態的表現。另一方面,印度提到逃稅僅收回18%,或正在醞釀下一步的行動,對於中資企業來說,當下或許需要做好多方面的準備。
首先是認真研究印度法律,並保持與印度政府的溝通,上兵伐交。中國商人在海外往往是將生意歸生意,而沒有抽出一部分精力與資源用于海外政商關係的維護。
我們要看到,美國資本除了掙錢之外,也會從政商關係、文化、就業市場等層面去潛移默化的影響當地的政策。這是中資企業需要學習與借鑑的。尤其是在印度市場做生意,需要在政商關係層面多做一些維護。
其次是與中國商務部保持溝通,尋求協調與幫助。有曾經在海外工作過的項目經理透露,商務部在使館有商務參贊,會給中國企業一定的協調指導與幫助。但私企有時候很放飛,與商務部保持距離。如果多去參加一下商務部的座談會,他們大機率會做點預防措施,不至於這麼被動。
當然,更重要的是,印度市場朝令夕改,有時候防不勝防,中國廠商的布局策略要變了,首先就是原本的各種工廠擴建、重投資布局要停下來了,停止擴張就是止損。
在過去,一些廠商以為在印度投資,吃到紅利往往能讓資本看好,拉升股價,但現在業內對印度市場的看法更多傾向於風險性,過重的印度投資占比會讓資本看到更大的風險,上市公司想利用印度市場做大市值這條路行不通了。
而針對印度當局的種種動向來看,在印度市場做生意,是去是留,中國手機廠商要有更多布局與策略了,從目前來看,註定還有很多坑要踩,有很多學費要交,如何解開印度投資的死局,考驗中資企業的智慧。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作者微信公眾號:智能新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