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新研究:幼童發育遲緩與電子螢幕使用相關,家長要上心

2023-09-02   急診室老苗

原標題:日本最新研究:幼童發育遲緩與電子螢幕使用相關,家長要上心

孩子使用電子螢幕帶來的危害,可能比你想像中還要更嚴重。

前段時間,四大頂級醫學期刊JAMA旗下的子刊,發表了一項關於幼童發育遲緩與電子螢幕使用時間的相關研究。

日本東北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該項研究中表示,當1歲的孩子每天看螢幕的時間超過4個小時時,他們在2歲和4歲時,溝通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顯著落後。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共招募了7097對母子,針對發育和螢幕時間展開調查。

數據顯示,如果1歲時孩子有4小時或更長電子螢幕使用時間的話,那麼在2歲時,其溝通技能、大肌肉運動技能、精細動作運動技能、解決問題技能、個人和社交技能方面,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發育遲緩。

等到4歲時,溝通和解決問題方面的能力仍然不會徹底好轉,只是出現的可能性會降低。

我們都知道,過多接觸電子螢幕會對孩子發育造成不良影響,但如果說具體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傷害,相信大部分家長都很難說出個所以然來。

實際上,包括世界衛生組織、美國兒科學會,以及我們國內的眾多兒科專家們,都曾公開表示「不應該給2歲以下幼兒看電子螢幕」。

所以那些早早就給孩子安排上「電子保姆」的家長們,真的要多上心了!

過多使用電子產品影響孩子發育

孩子在2歲前,主要是處於感官敏感期、動作敏感期和語言敏感期。

此時他們需要獲得外界不斷的刺激,來使自身的感官系統得到鍛鍊,進而促進大動作能力、精細化動作能力和語言能力的發展。

比如我們倡導家長此時多與孩子進行互動,讓孩子能夠多玩、多看、多接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孩子的認知、情感、社交等多方面的能力,從而促進發育。

但試想一下,如果只是隨意地把孩子扔到電視邊,讓孩子整天盯著螢幕,哪還有時間接受外界的刺激呢?

觀看電子螢幕的時間越多,孩子運動和學習的時間就會越少,發育自然也會越差。

這裡有些家長可能會覺得,如果讓孩子適當觀看一些益智節目,是不是也能起到教育效果?

但我們要知道,3歲以後,孩子才會逐漸進入空間敏感期、色彩敏感期、邏輯思維敏感期,才能真正對節目內容有基本的理解。

換句話說,2歲以內的孩子實在太小了,哪怕讓他們觀看益智節目,他們也無法理解其中的含義,壓根就起不到什麼積極效果。

這也是為何,全世界幾乎所有權威機構,都建議孩子2歲以內儘量避免觀看電子螢幕的原因。

電子產品可能改變孩子大腦結構

隨著孩子年齡逐漸長大,那是不是就代表可以在電子產品上適當放鬆,讓他們多一些「電子娛樂」時間了呢?

答案顯然不是,使用電子產品過多會對孩子造成不可逆的終身傷害。

美國兒科醫學會雜誌上,曾發表一項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療中心的研究。

研究人員找到一群長期接觸電子螢幕的3-5歲的小朋友,在進行認知測試、儀器觀察後,他們發現這些孩子大腦中部分蛋白質的結構完整性較低,大約16%-56%都受到了影響。

最重要的是,這些蛋白質與孩子的想像力、執行力、自控力,以及未來的語言能力都有聯繫,而結構不完整也就意味著,這些孩子的以上諸多能力都會受到影響。

此外,研究結果也發現,這些使用電子產品比較多的孩子,在語言和讀寫能力方面的得分也比較低。

因此,即便如今電子產品無處不在,幾乎任何人都無法擺脫對於電子產品的依賴,但我們仍要儘量避免孩子對電子產品過多接觸,嚴格對孩子使用電子產品進行控制。

孩子使用電子產品,應該注意啥?

1.年齡限制

一般來說,2歲以前,儘量不要讓孩子接觸電子螢幕;

2歲-6歲,可以少量觀看,但每天不應超過3次,每次不超過10分鐘;

6歲-12歲,每天不應超過1.5小時,每次不超過20分鐘;

12歲以上每天不應超過2小時,每次時長儘量控制在30分鐘內。

2.健康引導

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時,我們可以引導其觀看正確有效的節目,如果可以進行講解的話,那麼效果會更好。

比如一些關於古詩、兒歌的動畫,科學知識的科普等等,都是比較好的選擇。

3.以身作則

最後家長一定要注意自身的行為習慣,尤其儘量減少在幼兒面前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的時間。

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的陪伴必不可少,如果家長在與孩子相處時,經常玩電子產品來進行敷衍,那麼孩子對電子產品產生濃厚的興趣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結語:

完全禁止孩子使用電子產品不太可能,畢竟我們本就生活在一個充滿螢幕的世界中。

但這不代表我們可以使用電子產品來對孩子進行安撫,希望大家能夠認識到電子產品對孩子的危害,儘量做到嚴格控制,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今日話題:你平時會讓孩子接觸電子產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