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趣的巧合,是關於泥土的。
11月1日至3日,德國邵賓納劇院《哈姆雷特》來滬。這部作品不僅是號稱「史上最瘋狂的《哈姆雷特》」,還從德國運來了4.5噸黑土,YOUNG劇場呼籲觀眾在觀演後帶走這些泥土,培育上海的花。
無獨有偶,11月15日至17日上演的非洲版《春之祭》,也將把數噸泥土傾瀉在舞台上。觀眾將看到,30多位非洲舞者在鋪滿泥土的舞台上起舞,直到身上沾滿汗水和泥土,展現狂野、詩意之美。
無論是德國的泥土、塞內加爾的泥土、還是中國的泥土,在適宜的能夠源源不斷提供養分的平台上,都能滋養種子破土,開出不一樣的花朵,甚至構建出一個有機的生態系統,不斷孕育新的生命。
今年,倫敦交響樂團、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摩納哥蒙特卡洛芭蕾舞團、德國柏林邵賓納劇院等眾多院團不約而同將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作為中國唯一一站。而上海歌舞團《李清照》、上海京劇院《武帝劉徹》、來自內蒙古的舞蹈詩劇《敕勒川》等中國原創作品也選擇在這個國際化平台世界首演。在這裡,種子和泥土相互依存,也相互成就。
德國邵賓納劇院《哈姆雷特》 Thomas Aurin攝
世界名家名團的首選地
藝術節期間,記者時常在各大劇場撞見拖著行李箱來看戲的觀眾,南京觀眾趙依然就是其中之一。剛剛過去這個周末,她一口氣看了三部戲:德國邵賓納劇院《哈姆雷特》中國唯一一站、西班牙弗拉明戈舞劇《夜曲:失眠建築群》亞洲首演、上海文廣演藝集團舞台劇《繁花》新陣容首次亮相。「來一次上海,應看盡看,在各大劇場間趕場有點忙,但一部戲都不想錯過。」
從法國夏約宮國家舞蹈劇院《反重力之軀》到西班牙弗拉明戈舞劇《夜曲:失眠建築群》,再到即將上演的非洲版《春之祭》,今年藝術節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劇場上演的三部海外作品,均為中國首演。
11月2日至3日,西班牙弗拉明戈舞劇《夜曲:失眠建築群》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迎來亞洲首演 董天曄 攝
第二十三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主板演出將上演57台163場節目,境外演出占比約六成,在滬首演比例超過90%。「首演首秀」「唯一一站」成了許多外地觀眾「為一部戲赴一座城」的理由。非洲版《春之祭》開票當晚,三場演出就全部售罄,大麥數據顯示,39%的觀眾為跨省購票,有觀眾評價:「買到就是賺到」「後悔自己只買了一場」。
德國邵賓納劇院《哈姆雷特》是2008年的作品,觀眾李然在網上看過完整視頻,一直覺得自己「欠一張門票」,因為現場的魅力無可替代。《哈姆雷特》演出前,主演拉斯·艾丁格走進復旦大學,與觀眾聊起「放下手機」。在他看來,「戲劇鮮活、有生命,人們不能去奢望抓住和占有,只能感受。拿出手機拍照,看似留住那一瞬間,其實失去了它。」在上海結束演出,拉斯·艾丁格想去中山公園附近的酒吧過把DJ癮,體驗魔都年輕人生活。
德國邵賓納劇院《每一個女人》將於11月8日在YOUNG劇場完成中國首演 Armin Smailovic攝
《哈姆雷特》之後,邵賓納劇院的《每一個女人》將於11月8日在YOUNG劇場完成中國首演。邵賓納劇院執行董事托比亞斯·維特說:「我們製作的戲劇非常本土化,來到世界其他地方演出,比如中國,會收到觀眾完全不一樣的理解和反饋,這非常棒。」
和奧斯特瑪雅導演的《哈姆雷特》一樣,「德國現代舞第一夫人」皮娜·鮑什的《春之祭》也因「難得一見」而火爆。除了《春之祭》,演出還呈現《皮娜的獨舞1971》。年逾八旬的非洲當代舞之母傑曼·阿科尼也將登台演繹她創作的《禮敬先祖》。「80多歲的阿科尼依然在舞台上跳舞,真實難以置信,非常期待。」一位觀眾說。
幾乎在非洲版《春之祭》上演的同時,被譽為「影響了20世紀芭蕾藝術史」的蒙特卡洛芭蕾舞團將第四次做客上海大劇院,也是此次到訪中國的唯一一站。當代編舞「鬼才」讓-克里斯多福·馬約的經典舞劇《馴悍記》進行中國首演,這也是馬約獲得俄羅斯「金面具獎」的作品。
「正是一部一部難得一見的好戲,吸引我一次又一次坐高鐵來上海看戲。在我看來,好的劇場,好的市場,好的觀眾,都是舞台藝術發展的土壤。」觀眾趙依然說,「兩周後,我還要來看《春之祭》,到時候見!」
蒙特卡洛芭蕾舞團《馴悍記》將於11月14日、15日在上海大劇院完成中國首演
中國原創作品的首演地
11月2日至3日,舞台劇《繁花》第一季以新陣容首次亮相藝海劇院。演員郭曉婷首度加盟《繁花》,飾演姝華。「在高頻的影視劇拍攝中,我有點趨於麻木,沒有很心儀的劇本,我不想過度消耗自己。演出舞台劇《繁花》,我能夠吸收新的養分。」排練間隙,郭曉婷反覆翻看劇本和原著,研讀批註版《繁花》追溯更多的時代信息,練習上世紀60年代滬語發音,「我想讓我愛的姝華在觀眾心裡留下一點印跡。」
「上海是一個有無限可能、但又足夠安心踏實的地方。」郭曉婷的話,或許能說明為什麼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能容納如此多首演首秀,又有海量觀眾奔赴上海,只為一部劇。
上海既要做名家雲集的碼頭,也要做創新創造的源頭。在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舞台上,首演新作一問世,便能吸引眾多目光。作為今年藝術節的開幕演出,上海歌舞團舞劇《李清照》備受矚目。「上海國際藝術節是一個國際文化交流的盛會,希望舞劇《李清照》在這個平台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遠影響。」上海歌舞團團長、舞劇《李清照》製作人王延說。
上海歌舞團「新國風」舞劇《李清照》在第二十三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首演 上海歌舞團提供
上海京劇院新編歷史劇《武帝劉徹》首演在即。上海戲曲藝術中心黨委書記、總裁張潔借用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的話勉勵劇組:「充分發揮青年才俊的智慧,自信、自立、自強、自愛,作品要經得起外行人的捧和吹,也經得起內行人的推和敲。」
有了開放、包容的土壤,越來越多充滿創造力的新作佳作在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舞台上誕生。11月16日將在青浦朱家角課植園首演的《精氣神共潮生——海派戲曲狂想曲》,京、昆、滬、越、淮、評彈等傳統戲曲和搖滾、民謠、電音、爵士等現代音樂彼此碰撞,並將以聲光電打造實驗性、融合性演唱會樣式。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校長張軍、上海評彈團團長高博文將與青年演員攜手,打破傳統戲曲演唱樣貌。張軍說:「演出者都是傳統戲曲科班出身,對音樂都抱有與生俱來的無限熱忱,這不僅是一場演唱會,更是一段時光,讓我們在海派戲曲音符的激盪中一起狂想。」
不僅是上海作品,不少來自全國各地的原創作品都選擇在上海首演,比如來自內蒙古的舞蹈詩劇《敕勒川》。《敕勒川》從1500多年的詩歌《敕勒歌》出發,打開一幅波瀾壯闊的史詩長卷。總導演曹曉寧說:「舞者帶領觀眾穿越時空,希望能借身體語言和當代表達,展現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敬意與暢想,為民族舞蹈現代化開闢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