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經過演變傳承,書法作為中華文明記錄與傳承的工具,從祖先的心裡流傳到我們的指尖。《妙墨中國心》在人們與書寫漸行漸遠的當下,激活傳統文化藝術瑰寶,激發書法這門古老藝術的全新活力。
文 | 三木
「學好楷書,努力學做方正君子。」
「書法必須從楷書學起,做人必須守正,正直是我們做人的基本原則。」
……
每每提起楷書,總離不開「方正」「規矩」等形容詞,練習楷書入門的「永字八法」也成為每位書法人的用筆法則。感受過行書的矯健活潑、草書的放縱流動,見識到篆書的點畫單純、隸書的氣質法度之後,在浙江衛視剛剛播出的《妙墨中國心》楷書篇里,書法家白砥現場示範「永字八法」的正楷筆勢,帶領觀眾走進豐腴雄渾的楷書世界。
作為全國首檔書法美育交互式電視文藝節目,《妙墨中國心》以篆隸草行楷五大書體為切入口,展現書法這一傳統文學藝術形態,感受書法獨特而雋永的魅力。自節目播出以來,《妙墨中國心》以獨特的視角、多元的視聽語言以及普世的文化影響力收穫眾多好評,而透過節目顯現書法本身所具有的獨特的審美體系和審美準則,不僅吸引書法愛好者關注,也讓越來越多的人們在逐漸「提筆忘字」的今天,重拾書法的美好。
提筆揮墨,
激活書法文化的靈動雋永
說到楷書,人們最熟悉的就是「顏柳歐趙」楷書四大家,殊不知,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對楷書的發展與流行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生於書法世家的智永在頓悟空門後,將書法當成修行的重要部分。在苦練的三十年間,智永為將王羲之的書風融合到楷書之中,寫費了幾千隻筆頭,終將「二王」精湛的書法技藝和刻苦嚴謹、追求卓越的勤勉精神傳承下來,促進楷書在隋代的發展,為楷書「方塊字」的雛形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從「行書篇」到「楷書篇」,以中國書法五大書體篆、隸、草、行、楷為主角,挖掘它們的來龍去脈,《妙墨中國心》講好每一部傳世名作和每一個書體背後的故事,領略名帖的一字一風骨,感受名家的筆墨千古情。
作為一檔以書法為主題的創新文化節目,文學性和科普性是這檔節目的重要特點之一。在浩如煙海的書法名作面前,由點及線、點線結合的書法文化脈絡講述,揭示書法這一中國獨有的藝術形式和文化瑰寶在歷史長河中的發展歷程。
以最新一期節目為例,將智永作為「楷書篇」的切入口,《妙墨中國心》既講述了智永對王羲之始創的南派書風的傳承,也將其創作的《真草千字文》對後世書法的影響加以呈現:不少書法家開始把《千字文》作為一種創作形式,如歐陽詢的《行楷千字文》、趙孟頫的《六體千字文》等。
與此同時,為進一步激活書法藝術的靈動雋永,《妙墨中國心》通過獨到精巧的環節設置與交互式互動引發觀眾對於書法藝術的熱愛。一方面,節目設置內外場景融合、現場互動教學等環節,帶領觀眾開啟一場又一場書法藝術之旅。從「天下三大行書」及其背後的人文故事,到橫平豎直中的楷書法度,室內的專家學者用知識解讀和臨筆示範,不僅深入淺出地講解不同書法藝術精髓,傳統書法的發展脈絡也逐漸清晰起來。而在每期節目錄製前,西子湖畔的「妙墨賞習屋」則讓人們在書法藝術的實體空間內,沉浸式感受節目的文化魅力。
另一方面,當現場嘉賓也在跟隨專家學者書寫斗墨間,親身感受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與人文底蘊。無論是通過篆書版的姓氏臨摹,體會其承載的身份認同和民族意識;還是以家書為題書寫內心的情感,感受文字的力量;亦或是寫下心中的楷模,傳承楷模精神,《妙墨中國心》作為全國首檔聚焦「書法美育」題材的節目,破除「垂類題材」的壁壘,實現了書法「專業性」與「趣味性」的相互融合,「學術化」與「大眾化」的相互加持。
從線條到視聽,
喚醒書法美育的時代風采
作為民族文化的象徵,書法伴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演進,既是歷史悠遠的傳統藝術,也是充滿活力與時代精神的當代藝術。在專業的知識輸出外,《妙墨中國心》特別邀請到影視文藝工作者中的書法愛好者,通過多元的藝術視角,探索書法與其他藝術的創新融合,在創新中呈現書法的別樣魅力與韻味,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古老的小篆穿越千年出現在我們面前,曾有過輝煌,也經歷過黯淡。小篆一路走到今天都經歷了什麼?《妙墨中國心》第三期,一段視頻短片將觀眾「拽」入小篆的發展大潮中:跟隨行走在篆書「迷宮」的刻篆人,觀眾先後「見證」李斯創小篆、李陽冰復興小篆、吳昌碩與西泠印社發揚金石篆刻文化等重要時刻,不僅將篆書的發展脈絡得以生動展現,也讓其存在發展的必要性得到清晰闡釋。
書法藝術不再是僅存在於紙張等傳統載體的線條藝術,也可以與現代科技跨界合作,擁有全新的表現形式,在科技時代散發出更為強勁的活力和持久的生命力。而在節目之外,隨著「五育並舉」的普及,專門的書法課程、書法社團進入校園,書法已然成為兒童美育實施的重要載體。
可以說,這也是《妙墨中國心》最具時代現實價值的表現——展卷讀帖、提筆揮墨,《妙墨中國心》在節目內外號召觀眾提筆寫字,感受書法審美,提高書法藝術欣賞能力的同時,逐漸培養良好的漢字書寫習慣,實現傳統文化素養與文化底蘊的提升。
第三期節目播出後,節目組在杭州西湖湖濱步行街「妙墨賞習屋」舉辦書法作品線下展,展出金鑒才、王冬齡、陳振濂等眾多書法名家以及錢文忠、吳樾、李玉剛、鍾楚曦等嘉賓創作的書法佳作。「妙墨賞習屋」不僅成為西湖邊一道獨特靚麗的風景線,吸引眾多行人駐足觀賞,更成為書法愛好者的打卡勝地。
此外,節目組也在線上發起#書寫中國心#妙墨屋書法打卡活動,發動全網書法愛好者與節目觀眾一起提筆。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國家畫院專職書法家洪厚甜直言,「浙江衛視這種能夠以形式多樣、聚焦書體、又對書體這種審美判斷有一個引領的形式,並且做到這麼落地的,我覺得你們這是有開創意義。」
藝術鑑賞是需要引導的,尤其是書法藝術,既需要大家樸素的熱情來關注它、參與它,更需要有正確的審美引導和審美培養。正如「妙墨賞習屋」拍攝統籌、隸書篇責任導演張永恆所說,「積累多了,才能真正領略到那些穿越千年、至今仍富有生命力的書法作品的魅力。這也是我們製作《妙墨中國心》這檔節目的最大意義所在。」
根植文化底蘊,
打造精神富有的主戰場
楷書,中國書法五體中最具現實普遍性的存在,其遵循範式的書寫特點,讓我們感悟到它所承載的楷模風範。而歷代書法家用筆墨向我們傳遞的精神氣節,也早已融入到我們的血脈之中,成為我們心中的楷模精神。
《妙墨中國心》「楷書篇」中,主持人沈濤帶領「尋墨團」用毛筆寫下自己心中楷模的印象。從被視為民族強大階梯的「執著」精神,到追求社會公平的「正義無私」,以及「勤懇為人」的袁隆平院士……楷模精神需要每個人的傳承與守護,只有守住了,才能出新。正如主持人所說,一筆一畫端端正正,落筆之間是楷書行於書寫的認真專注,一言一行勤勤懇懇,行動之間是楷模精神誠於為人的剛正不阿。
獨體為文,合體為字。漢字不朽,書法長青。
為激活這塊傳統文化藝術瑰寶,浙江衛視立足「重要窗口」的平台使命,根植「書法大省」的深厚底蘊,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培根鑄魂上展現新擔當,在守正創新上實現新作為。
據悉,節目從策劃到最終呈現歷經近一年。自從導演組萌生製作書法節目的想法開始,便聯絡和尋訪浙江、北京、山東、河南等書法重地的六七十位書法名家,深入諮詢溝通專業領域知識;翻閱近百本書法專業書籍和歷史文學書籍和數百篇網絡文獻,逐漸拓寬對書法的認知和眼界……與此同時,籌備期間,浙江省委宣傳部牽頭專門召開了節目專項座談會,全面提出了高標準、高要求的創製原則;邀請中國美術學院、浙江省書法家協會、西泠印社擔任顧問單位並成立專業學術小組,進一步保證了節目中書法內容的學術嚴謹性與專業性。
截至日前,《妙墨中國心》全網共計衍生話題40餘個,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超4億,#網際網路時代還需要寫書信嗎##學習楷書也是學習楷模精神#等話題引髮網友熱烈討論的同時,更是掀起了一股全民「提筆」的熱潮,有網友表示,「《妙墨中國心》讓我重新拾起了兒時練過的毛筆字」「寫毛筆字是能弘揚我們的民族傳統的!當然要學!」
精神富有,文化先行。自開啟「美好中國」全新戰略以來,浙江衛視根植浙江吳越、江南文化發源地等地緣優勢,創製了一批聚焦詩路文化、世界遺產的優秀文化節目,奮力書寫「重要窗口」的文化篇章,打造精神富有的主戰場。除《妙墨中國心》外,《還有詩和遠方》以文化旅遊探尋,詮釋浙派詩路新人文;《萬里走單騎》立足傳統文化的時代抒寫,觸摸人間煙火,探訪世界文化遺產……
呈現書法作品,傳遞書法知識,《妙墨中國心》讓新時代的書法藝術在人民群眾中流行與傳承。而中國書法凝結著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意識和文化精神,既是中國傳統文人心跡流淌、知行合一的產物;更是將中國傳統文化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集中體現。《妙墨中國心》搭建起傳統書法和當下大眾之間的情感交流通道,讓觀眾在豐富的視聽感受中,體悟中國藝術的相融互通和豐富內涵,無疑成為浙江衛視深耕傳統文化資源的又一文藝創新力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10263707_100109496-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