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私殺馬車夫,朱元璋聽其狡辯後淡淡說了4字,讓他面如死灰

2024-05-10     陳坤說歷史

原標題:胡惟庸私殺馬車夫,朱元璋聽其狡辯後淡淡說了4字,讓他面如死灰

黑格爾曾說:

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無法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

這句話很像繞口令,但卻指出了一條歷史規律,人類在砥礪前行的時候,總會以過往的歷史為參照物,但當真的自己遇到了和歷史中相似的片段時,我們所做的選擇卻會和古人的選擇驚人相似。

不過這並不是說,學習歷史沒有意思,而是只有去學習了,才能為我們的人身找尋到支撐點。

讀史明智,讀史增信,讀史還可以預知未來。

歷史漫漫數千年,我們能品讀的過往數不勝數,那些雄姿英發的人物,那些征戰沙場的將軍,還有那些不起眼的普通人,他們鮮明的面龐,在歷史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記,恍惚中,我們早已看透了他們的人生。

在眾多的歷史人物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明太祖朱元璋。

作為草根出身的他,似乎是天生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帶兵打仗,自有兵法;他治理國家,自有辦法;他崇尚制度,讓大明王朝真正成為了一個按照他意願來運轉的機器,甚至他還殫精竭慮想到了百年之後,並為子孫後代作了安排。

朱元璋是位城府極深的帝王,他自認為子孫後代中很難有人能夠超越他,為了子孫後代可以安享太平,他變得多疑和嗜殺,以至於開國功臣中,似乎除了湯和、徐達兩人,再也沒人得以善終。

尤其是胡惟庸一案,更是連累了幾十位功臣,不過胡惟庸這人確實是自作自受,他一直低估了朱元璋的忍耐性,以至於後來他真的以為朱元璋拿他無可奈何而濫殺無辜。

有一次,胡惟庸便動私刑殺了馬車夫,朱元璋聽其狡辯後,淡淡說了4個字,讓他面如死灰。

兩大集團的爭鬥

封建帝制,皇權至上,但在皇權之下,群臣並不會如鐵桶一樣,而是會有林立不同的派系。

朱元璋是個草根皇帝,他沒有背景,也沒有依仗,但這並不意味著在他之下的群臣就可以例外,就可以沒有派系之別。

明朝初期,朝堂之上有兩大集團,一方是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派,另一方是以劉伯溫為首的浙東派。

在朱元璋初封功臣的時候,李善長功居功臣榜第一,這是淮西派的第一次勝利,當然,這次淮西派能力壓浙東派,自然也是由於朱元璋本身就屬於淮西派。

不過劉伯溫的智慧可不是被吹噓出來的,他自然明白李善長等人的優勢,但他同樣明白朱元璋的忌憚,所以他以退為進辭官而出,讓李善長盲目自信,以至於成為了朱元璋的眼中釘。

這樣一來,淮西集團則受到了朱元璋的打壓,而劉伯溫也得以重新回到朝廷,在此之後,李善長便退居二線,而胡惟庸則繼承李善長的衣缽,繼續帶著淮西集團奮勇向前。

胡惟庸是個十足的小人,如果李善長還會顧及同事間顏面的話,胡惟庸則擅長撕破臉。

按理來說,朱元璋是個睿智的人,胡惟庸什麼樣,他比誰都清楚,可就在所有人都以為劉伯溫會繼任丞相的時候,朱元璋卻將丞相給了胡惟庸。

胡惟庸上台,第一件事就是狠狠踩一踩劉伯溫,結果,在朱元璋的默許下,胡惟庸帶著藥去看望生病的劉伯溫,沒多久之後,劉伯溫便離奇去世了。

而打倒了劉伯溫之後,胡惟庸更加囂張,畢竟他覺得自己做到了第一功臣李善長都沒有做到的事情。

胡惟庸的狂妄

洪武六年,胡惟庸擠走了另外一個丞相汪廣洋,從此之後,開始獨攬相權,此後更是掌權了七年之久。

在這七年里,是胡惟庸人生中的高光時刻,他將自己的權力發揮到了淋漓盡致,有時候,他還覺得朱元璋實在是太累了,自己能代勞的,他絕不麻煩朱元璋。

貪污受賄,培養黨羽,截留奏章,處置犯人,官員升降……

胡惟庸覺得自己似乎成為了天下的主宰,而那個讓官員瑟瑟發抖的朱元璋,難道真的老了?

胡惟庸沒空去深究朱元璋為何會對自己那麼仁慈,他太喜歡權力的味道了,但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胡惟庸想到朱元璋還是會脊背發涼,畢竟他才是皇帝,是那個一手摧毀大元帝國的人。

雖然胡惟庸是個小人,但他還是有點聰明的,他甚至預感到了,將來的一天,朱元璋會拿自己開刀,所以他想到了一個辦法,即:拉人下水。

在胡惟庸當政的這七年里,太多人的被權力迷亂了雙眼,他們也和胡惟庸一樣有了錯覺,覺得朱元璋只想當個樂哉悠哉的皇帝,所以朝廷中很多人都成為了胡惟庸的同黨,甚至包括那個已經退休多時的李善長。

放眼望去,滿朝文武皆成為了自己人,胡惟庸真的就放心了,因為他深諳治國的道理,法不責眾正是他的依仗。

朱元璋的終極目的

胡惟庸依然在為所欲為,直到有人狀告其有謀反之心,朱元璋笑了,因為這個小丑,終於等不及了。

朱元璋差的只是一個契機,很快,胡惟庸就將這個機會親自送到了朱元璋面前。

有一次外出遊玩,胡惟庸帶著自己最疼愛的兒子坐著馬車洋洋得意,可是貪玩的兒子卻不小心掉了下去,而馬車則直接從他身上碾了過去,要了他的命。

胡惟庸很生氣,在沒有通知任何相關部門的情況下,便私自誅殺了馬車夫泄憤。

這事傳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他便通知胡惟庸到宮中給自己解釋一下,胡惟庸沒有在意,他覺得朱元璋並不會因為一條賤命而為難自己。

所以當他進宮見了朱元璋之後,便開始滔滔不絕控訴馬車夫的罪惡行為,等他抱怨夠了,才發現朱元璋一直在看著自己賣力表演,根本沒有對他說一個字。

胡惟庸等了一會,朱元璋才淡淡地說了四個字:

殺人償命。

胡惟庸覺得自己是不是聽錯了,還想著讓朱元璋給自己解釋一番,結果沒等到解釋,卻等來了士兵,胡惟庸此時才明白過來,他的小命保不住了,面如死灰,不知所措。

胡惟庸被斬殺後,對於上了他賊船的官員,朱元璋倒也沒有為難,儘管數量很龐大,但他只用了一招便解決了,即將這些人全部斬殺,數萬官員因此掉了腦袋,其中包括一公二十一侯。

我們回頭再來看看這件事,便能發現,朱元璋從一開始縱容胡惟庸打擊劉伯溫時,便在謀劃一盤大棋,為了將這步棋走到底,朱元璋不惜忍受了胡惟庸七年。

朱元璋的終極目的並不是單單想要了胡惟庸的命,而是藉助他的囂張氣焰裁撤到丞相一職,他覺得相權威脅到了皇權,但又沒有藉口廢除這個延續千年的制度,所以只能放任胡惟庸表演,進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最終,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做了之前所有皇帝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只是他沒有想到,後來明朝出現的內閣大學士,其職權比丞相還大……

參考文獻:《明史》、《明太祖實錄》等。

(圖網,侵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0fd3f5ceca963e92837d799cc5bb6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