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 | 《夢潛》:在海洋之下,與人性交鋒

2024-10-25     文匯報

海洋是文學中常見的主題,海洋象徵的自由、危險、離別或是思念都被盡情地書寫,但潛水卻是罕見的文學主題,正如作家禹風所說,作家中鮮有願意去潛水的。像禹風這樣狂熱的潛水愛好者,在中國作家中更是難尋。而禹風正是被評論家何同彬稱作是「最會潛水的中國作家」。

2024年10月,禹風全新潛水小說集《夢潛》正式上市,由浙江文藝出版社推出。書中收錄了七個以潛水為背景的故事,將給讀者們帶來前所未有的「潛水文學」閱讀體驗。

《夢潛》,禹風 著,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海存在於人的時間之外?有那麼多人,對陸地生活意興闌珊,卻心心念念要潛入更深的海底,他們去尋找什麼?與其說海水清涼了陸地予人的灼痕,不如說深海展現了陸上人生不可能獲得的一種哲學。《夢潛》中的七個故事串聯起都市裡的各色人生。既書寫冒險與激情,也刻畫人們互相糾纏難解的命運。沒有不同的人類,只有不同的生命情懷,以及情懷背後所承載的文化倫理。

從海底回望陸地人生,極限狀態下的另類人性故事

人們總說「生活是曠野」,因此企圖通過旅行、戶外運動等方式逃避城市的乏味生活。也許是生活不可掌握的事物太多,人世間的情感又太複雜,山海、曠野成了人們的目的地。但與其說人們逃離城市、嚮往自然,不如說人們只是掉落在城市與自然的縫隙之中,無論哪個方向,嚮往的生活都是求而不得。

小說《夢潛》便用一個關於潛水的夢,提供了一種反向的尋找——城市沉沒了,沉在洋流下面,所有重要的東西都隨城市一起被淹沒。划著小船的孤獨的人們,只能拚命下潛,尋找安放著記憶的街道樓房。

禹風在談及這部小說集的特色時指出:「人是環境動物,……一旦陸地上的人進入海洋沒有退路,那陸地上的愛恨情仇就會以適應大海的方式演繹,產生『另類』效果。總之,我寫的或許是人本身在海濤中的可能性,以及身在海底的人們表現自我的特殊行為。」全書所收錄的這七則小說並非冒險故事,而是海底的另類人性故事,形形色色的人們在變幻莫測的海底世界相遇。它們有的關於愛情,有的關於友情,有的是描寫在極端環境下暴露和放大的人性。這些故事的共同之處是從海底回望陸地人生,在極限狀態下對人類進行深刻反思。

作家的「潛水後遺症」,造就獨一無二的閱讀體驗

禹風持有專業潛水證,是PADI(國際專業潛水教練協會)高階潛水員,他的「潛齡」已逾30年。評論家何同彬肯定了禹風潛水小說的獨特性:「潛水是禹風迷戀的一項運動,其專業性和上癮的程度,在中國作家中大概是絕無僅有的。通過國界、空間上反覆的跨越、沉浮、往返,那些來自潛水經歷的特殊質地的生命經驗、人性體驗,逐漸成為了禹風小說創作念茲在茲的母題。」

作為資深潛水員,禹風這樣形容潛水結束的感受:「人不是魚類,到了浩瀚大海中潛入海底,畢竟是一種震撼性體驗,陸地生活的經驗和原則受海洋環境的質疑和挑戰。潛水上岸後很多人常會發獃,感到無所適從,那是因為剛剛作為『特別的魚類』存在於這星球上。」

「潛水」早已成為禹風生活與寫作意識的一部分,他能夠嫻熟地將這些潛水體驗作為創作素材融入小說情節。在《夢潛》中,不少情節描寫了海底和陸地對調的想像。同名篇《夢潛》描繪了海下的「上海」,明亮的上海灘變成了海底的不夜城,隔著幽藍的海水發著光;《沉魚》描寫了被隱形海水淹沒的陸地派對:「清澈的海水從酒吧窗戶漫進來,慢慢浸透了大家的鞋襪褲腳,可人人都在喝酒,也沒有人察覺。海水比水晶還清澈,慢慢升高,慢慢淹過了大家的腰眼。」……這些來源於「潛水後遺症」的奇妙幻想,能夠給讀者帶來新奇的閱讀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對讀者更加負責,禹風還刻意在作品中增加了潛水知識的釋義,能夠讓讀者在感受潛水的美妙的同時,了解到這項運動的風險。

禹風潛水照

禹風說:「在海底,給潛水者最大的驚訝是人心對陸地的短暫放棄。我們從庸常人生中解脫,略帶嫌棄地反觀家園:得不算得,失不像失;人間得失,忽如波紋般不確定」。

如果說人們如今期待著從鋼筋混凝土的森林逃離,逃向海洋,那麼《夢潛》就是在嘗試著向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發出詰問。「逃離」其實只是表層情緒,如浪濤,命運卻如影隨形避無可避,也許當我們放棄掙扎、面對真相,大腦就不再分泌從生活現場撤退的執念,而是從此擁有了面對生活的勇氣。在禹風的筆下,海水就像是一面放大鏡,將人性與慾望、情感與回憶、想像和現實不斷閃回重組,陸地生活的過往都將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中公平地博弈、自由地重生。

作者:

編輯:周怡倩 責任編輯:朱自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002b26f2133f34cab30883a0c885ee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