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訊一評,解讀你關心的樓市動態:
01 粵港澳大灣區調控來襲,哪城將成為購房熱點
今年上半年,深圳、東莞的房價漲幅位居全國前兩名,但到了下半年,深莞兩地調控收緊,對外地投資客關上了大門,廣州卻反而將購房政策「鬆綁」,多區陸續公布落實人才綠卡制度,工作超半年並且滿足一定條件即可購房。
繼8月10日廣州市白雲區公布落實廣州市人才綠卡制度的通知後,8月12日,荔灣區也公布了落實廣州市人才綠卡制度的通知。實施辦法稱,符合荔灣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每年在本區創業或工作超過6個月、在本市有合法住所,具有以下條件之一的人才,可申領廣州市人才綠卡:
1.經荔灣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或區有關部門認定評定的區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團隊)、緊缺人才、產業領軍人才、產業精英、名校長、名教師、名醫生、名工匠等類別人才。
2.具有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學歷並有博士學位的人才(含港澳台籍);或具有雙一流大學(A類和B類)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學歷並有碩士學位的人才(含港澳台籍);或具有全球前500名的境外一流大學全日制研究生學歷並有碩士以上學位的人才(含港澳台籍)。
3.在以下企業擔任高層管理或骨幹技術崗位人員:當年度荔灣區重點建設項目業主單位;廣州市科技小巨人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企業;荔灣區重點企業、重點招商引資企業;荔灣區重點人力資源服務機構。
這些條件與8月10日白雲區公布的落實人才綠卡政策的准入門檻大相逕庭。而深圳在7月15日發布了史上最嚴樓市調控,深戶購房需交滿3年社保,假離婚拿購房資格的渠道也被堵死;7月25日,東莞發布該市史上最嚴樓市新政,二手房首次納入了限購範疇。兩地既對非深戶投資客做出限制,同時也傷害了一些本地剛需。
幸福策評:深莞買不到,這些大灣區城市更包容
日前,廣州市人大官網貼出了《廣州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草案)。其中的五十五條提到:
本市完善人才積分落戶政策,推動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戶籍准入年限在我市累計認可。
作為第一個明確提出「跨城市群認可」的城市,廣州包容開放、廣納人才的胸襟可見一斑,同時相比於深圳高居不下的房價,廣州的房價更為穩定、友好。此外,廣州和佛山於2010年就開通了全國第一條城際地鐵;2019年,佛山GDP正式突破萬億元大關,成為除廣州、深圳之外,廣東省第三個GDP過萬億的城市;2020年,佛山首次入圍新一線榜單,可見其上升勢頭之猛。
然而今年以來,佛山的房價呈現持續下降趨勢,且低於東莞和珠海,由此可見,佛山的房產價值受到了嚴重的低估,未來溢出的購買力或許會轉向佛山,成為繼深莞之後的又一置業熱門城市。
來源:劉曉博說財經
02 70城商品住宅售價變動,下半年樓市或將繼續高位運行
每個月中旬的國家統計局數據對於房地產人員來說,就相當於一個指向標。6月份的70城房價數據中顯示,一線城市新房和二手房價格同比漲幅有所擴大,那麼7月份的房價走勢又如何呢?
統計局數據顯示:
7月份,初步測算,4個一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上漲0.5%,漲幅比上月回落0.1個百分點。其中,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分別上漲0.3%、0.4%、0.8%和0.6%。二手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上漲0.7%,漲幅比上月回落0.3個百分點。其中,北京持平,上海、廣州和深圳分別上漲0.5%、1.6%和1.2%。31個二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上漲0.5%,漲幅比上月回落0.4個百分點;二手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上漲0.5%,漲幅與上月相同。35個三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銷售價格環比分別上漲0.8%和0.5%,漲幅均與上月相同。
幸福策評:漲幅收窄,過熱城市調控加碼維穩
從70城房價數據來看,7月新建商品住宅中有59個城市房價上漲,5個城市持平,6個城市(太原、牡丹江、安慶、北海、南充、遵義)有所下調;70城二手住宅房價數據顯示,上漲城市有45個,與2019年6月持平。
整體而言,當下大部分城市的房價依然處於上漲態勢,但漲幅相對6月份有所收緊。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在於:
1.上半年深圳、杭州等城市的市場回溫過快,下半年特別是7月份以來,已經有11個城市收緊政策。其中,「深八條」的出台,為本地戶籍設下了「落戶滿3年且社保滿36個月」的購房門檻,被稱為「史上最嚴調控」。
2.整體信貸供應量出現了萎縮,包括7月份的M2等數據都開始平穩,這些給市場帶來了影響。
3.股市活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房地產市場的需求,同時,受疫情影響的一季度需求基本在二季度井噴釋放,三季度市場基本回歸平穩。
對此,張大偉表示,8月有望持續7月的收緊趨勢,預計起碼有超過15個城市會在最近發布出台不同力度的房地產收緊政策,但維持溫度的趨勢不變。
來源:大偉看樓市
03 還想用信用卡買房?當心面臨降額、鎖卡後果
信用卡資金違規流入樓市、股市的現象頻頻出現,在後疫情時代,隨著樓市、股市相繼升溫,有些投機分子蠢蠢欲動,試圖利用信號卡來「單車」換「摩托」。
近期,光大、中信、平安多家銀行發出警示,進一步明確信用卡資金用途,若用於購房、理財等禁止領域,用戶將面臨降額、止付甚至凍結、鎖卡的後果。
幸福策評:信用卡跑馬圈地該休矣,以小博大心理不可取
近日,光大銀行信用卡中心發布進一步明確信用卡資金用途的公告:
強調個人信用卡僅限持卡人本人日常消費使用,信用卡資金不能用於生產經營、固定資產投資、股權投資、套現等非消費領域,包括購房、投資、理財、股票、其他權益性投資及其他禁止性領域等。若用戶開展超出信用卡正常資金用途之外的交易,可能導致交易失敗,該行將採取包括但不限於降額、止付、凍結、鎖卡等管控措施。
除了光大銀行以外,7月10日,平安銀行信用卡中心公告,信用卡只限持卡人本人使用,信用卡透支應用於消費領域,不得用於證券市場、生產經營、房地產開發、投資等非消費領域;7月29日,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發布《關於進一步明確信用卡資金用途的公告》。
首付不夠,刷卡來湊,這是不少投機者以及買房族湊首付的手段,先申請大額信號卡,之後拿下房貸,接下來信用貸、裝修貸同步進行,然而身負如此多「貸」,如何能保證自己玩轉資金流?
消費者應該正確認識信用卡的作用,確保個人信用卡應用於消費環節,而非生產經營、購房或是炒股、投資等非消費領域,合理髮揮信用卡的消費支持功能。
來源:廣州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97nMBd8y1i3sJhnm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