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漕運興衰之二:元代改建 明清大動脈

2020-10-14   南京黃飛鴻

原標題:大運河漕運興衰之二:元代改建 明清大動脈

到了13世紀的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在大都(今北京),全國政治、經濟中心移到這裡。在洛陽拐了一個大彎子的隋代大運河,呈「彎弓形」,就顯得不是很直暢。1289年,元世祖忽必烈在下令開鑿會通河。這條河北始臨清,南到東平路(今山東境內)的安山。又從北京到通縣間開了一條通惠河,與原有的舊河道溝通。這樣一來,由北京直下杭州,就可以不繞道洛陽。加上隋朝開掘的部分河道由於年久淤塞,未加清理,逐漸廢棄了。元朝開鑿的運河較隋朝大運河大幅度東移,採取「棄弓走弦」的線路連通北京和杭州。如此走勢,全長只有1794公里,比隋大運河縮短近800公里。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大運河。

隋朝和元朝對大運河的整治開發,主要是為了更便於對人民進行軍事統治,運兵運糧進行戰爭,加強對人民財富特別是糧食的掠奪,以及為了封建帝王個人的遊樂。但是,運河的通航,對於發展農業生產,對於物資交流和文化交流,對於促進沿河城市的經濟繁榮,也有很多好處。就漕糧運輸來說,通過水道,比旱路來得經濟,而且運輸量也大,可以節省很多人力、畜力。1292年,大運河實現全線貫通後,大運河成為元朝乃至大運河歷史上最理想的縱向水上線路。據史載,當時僅從大運河北調的南糧,還不算由它串聯的五大河系的部分,就達全國總稅糧的六分之五。明初,每年從東南運糧米就最高達到五百萬石,興建北京城使用的建材就是依靠運河運輸的,北京故宮太和殿的龍柱、鋪地的金磚都是通過運河運來的。大運河幾乎成為惟一的南糧北運的水路通道,大運河實際上成為明王朝的生命線。從元代到清朝光緒年間,京杭大運河一直是我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通過大運河運輸的糧食以及其它物資,不計其數。

大運河不僅是一條南北水運大動脈,而且在中國歷史上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都發生過重要的影響,推動了社會歷史的發展。大運河的開通,改變了中國的地理環境,形成了一個南北東西全方位的大水網,兩岸日漸繁榮,「城以河興」,許多城鎮由此新建及擴張,如楚州(今淮安)、揚州、蘇州、杭州,都是當時全國富庶的郡縣,城市的擴大與繁華,有力地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繁榮與發展。伴隨著大運河南北漕運的興起,在大運河沿岸興起了22座繁華的都市。有一種說法,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而大運河對北京來說,可以叫做「沒有大運河,就沒有北京城。」

從隋代到清朝中期,大運河伴隨著漕運,走過了千年輝煌,又將如何呢?請看下文《大運河漕運興衰之三:弊端重重 漕運終受阻》,原文刊於《文史春秋》,歡迎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NJHFHHH,在旅行中感觸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