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河南實踐丨汝陽縣:扶貧模式贏實效 打造生態宜居地

2019-10-25     今報洛陽

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 夏秀琴 通訊員 吳會菊/文 記者 李書寶 通訊員 李景堂/圖

核心提示:

乾淨整潔的河道,清澈見底的溪流,平坦的水泥路。村民在田間地頭忙著耕作,孩子們在休閒文化廣場上嬉戲玩耍……走進汝陽縣劉店鎮紅里村,發現到處涌動著和美的生活氣息。

紅里村變化是汝陽縣鄉村振興助脫貧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縣抓住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大機遇,探索出了帶領貧困群眾走上鄉村振興和脫貧致富的新路子,呈現出「產業旺、鄉村興、黨建強」的良好態勢。

(城區內形成人鳥和諧相處景觀)

因地制宜 探索鄉村振興引領特色脫貧模式

產業提質 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眼下正值紅薯收穫的時期,汝陽縣劉店鎮紅里村的田野里,村民們正在忙著收穫脫毒紅薯,放眼望去一片豐收場景。

「我去年種了1畝多脫毒紅薯,收穫了5000多斤,1.5元一斤,一次就賣了7000多元。」劉店鎮紅里村村民李軍成說起當初賣紅薯興奮不已。相比以前看天種莊稼,家裡窮得叮噹響,而今收入有了大幅提升,李軍成家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曹高洋是河南科技大學派駐紅里村的駐村書記,依託該校科研力量,2018年,他為紅里村引進河南科技大學科研成果——脫毒紅薯,當年,試種的40畝紅薯獲得成功,畝產由原來的3000斤左右提升至5000斤左右,紅薯銷售價格也由原來每斤0.5元上漲到1.5元。

汝陽縣是傳統的農業小縣,其獨特的生態涵養、人文地理優勢,孕育了豐富的特色農產品資源。

近年,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汝陽縣委、縣政府依據產業優勢,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引導鼓勵農民開展紅薯特色農業種植。2019年,已完成紅薯種植面積10萬畝,預計紅薯總產量將突破2.6億公斤,產值達2.3億元。

(種植特色紅薯,貧困戶實現增收)

汝陽紅薯這一特色產業的發展,已成為當地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

如今,「汝陽紅薯」已成為國內紅薯產業唯一的國家級示範樣板,加上汝陽花生、汝陽香菇、汝陽杜仲、汝陽甪里艾,汝陽縣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的總數目前位居全省第一。

汝陽縣始終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工作的根本出路,大力實施食用菌、光伏、服裝加工、來料加工、旅遊、特色種植養殖等六大脫貧主導產業,積極建設扶貧基地,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結合到戶產業項目,實現貧困戶產業項目全覆蓋,群眾增收有門路。

創建「扶貧車間」 帶動群眾就業

走進位於汝陽縣小店鎮小寺村的道創實業有限公司集裝袋加工車間,「噠噠噠」的聲音不絕於耳,30多名縫紉女工正坐在機器前動作嫻熟地操作著縫紉機,一會兒工夫,一個個集裝袋就被生產出來了。整個車間的工人都在有條不紊地忙碌著……

(扶貧車間內,一派紅紅火火景象)

「我們老闆就是小寺村人,在這設立『扶貧車間』,更多的是考慮到在產業發展的同時能帶動附近村民就業。」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俺家就在這附近,在扶貧車間上班,一個月能掙3000多元,顧家綽綽有餘。」貧困戶段樂娜說。

目前,小店鎮共有兩個車間,用工70餘人。道創實業有限公司還與另外5個村簽訂了合作協議,待正式投產後,將帶動更多貧困群眾就業。

汝陽縣積極開展就業扶貧車間建設工作,不斷為群眾創造在家門口就業機會。

小店鎮高莊村的高勝利,多年來在南方服裝企業打工,積累了一定的經驗。返鄉後在本村創建了服裝加工業「扶貧車間」,吸納了附近30多名貧困戶打工就業。

(貧困戶實現家門口就業)

伴隨著脫貧攻堅的腳步,汝陽大地上一個個充滿希望的「扶貧車間」就像動能強勁的脫貧引擎,推動貧困群眾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闊步前行。

旅遊扶貧 群眾家門口吃上「旅遊飯」

茂盛的樹木蒼翠挺拔,碧綠的湖水清澈見底,在青山綠水的掩映下,青磚灰瓦的精緻小樓次第排開,走進汝陽縣付店鎮牌路村,發現一個個農家小院漂亮而溫馨。

「吹著山間清涼的微風,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漫步在小鎮的街道上,品嘗著特色小吃,這裡真是個好地方。」近日,來自鄭州的王先生帶著一家人到牌路村休閒旅遊,對這裡大加稱讚。

牌路村依託西泰山景區和山區氣候條件,大力發展家庭賓館,住宿價格公道實惠,吸引一撥又一撥的旅遊、攝影愛好者接踵而至。

如今,全村人均收入位列全縣前茅;從昔日的窮山村通過整體搬遷搖身變成了「風情小鎮」;曾經外出打工的村民也陸續回到家鄉開辦農家賓館,村民家門口吃上了「旅遊飯」。

傍晚將至,做菜的香味從四面八方飄來,家家戶戶正在忙碌著為遊客準備晚餐。「今天客人把家裡房間又住滿了」,122號農家小院主人李西敏又是洗菜,又是招呼客人,忙個不停。

以前住在深山區,人均不到半畝地,種地是靠天吃飯。如今西泰山景區在縣委縣政府持續打造下,讓農戶參與旅遊經營。目前,到西泰山景區觀景、度假、休閒的遊客絡繹不絕。

「家裡8個房間,幾乎天天都能住滿。」李西敏滿臉笑容地說,多虧了黨的好政策,她家真的靠山致富了。

(貧困山區的百姓居住生活條件如今已大大改觀)

易地扶貧搬遷 村民「搬」出新生活

「住洋樓,坐電梯,這日子想都不敢想!」走進汝陽縣柏樹鄉華溝村,一排排井然有序的易地扶貧搬遷新房映入眼眸。

沐浴在秋日的陽光下,群眾正圍坐在一起嘮家常,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以前老家在吳家村,交通十分閉塞,到了雨天,村口道路更是泥濘不堪、積水嚴重。」說起以前的日子,搬遷戶吳正國深有感觸。

如今水泥路通到他老家的半山坡,還住上了高樓房。「再也不用背著孫女走山路上學了。」

搬遷也改變了汝陽縣付店鎮西坪村的歷史面貌。

往日西坪村大部分村民分散在景區內的山溝里,想要走出這山溝溝進趟城,很不容易。為斬窮根,西坪村以龍隱景區為依託,於2015年9月份開工建設龍隱小鎮,2016年底至今已有130餘戶搬進新房。

七里村位於汝陽縣西南偏遠的深山區,距靳村鄉政府所在地11公里,與十八盤鄉斜紋村相鄰。

2010年以來,七里村為改善村民居住分散、出行不便、群眾就醫、孩子上學難等現狀,開始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共計搬遷128戶637人。

2017年,藉助國家扶貧政策,七里村利用黨建加脫貧加扶貧產業,進行環境整治、貧困戶戶容戶貌提升,為決勝全面小康奠定了堅實基礎。

鞏固脫貧成效 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2019年,汝陽縣計劃完成17個貧困村、9000名貧困人口脫貧退出。

為保證年度目標的實現,該縣以「問題清零」為載體,以實現「高質量脫貧」為目標,強化責任落實、工作落實、政策落實,鞏固脫貧成效,提升群眾滿意度。

該縣通過科學制訂工作方案,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積極招商,引進優質企業;出台《汝陽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創業貸款實施方案》,為群眾發展生產、創業增收提供資金保障等多措並舉。

為鞏固提升脫貧成效,汝陽縣堅持每周召開調度會和現場推進會,倒排工期,科學施工調度,加強督查,全力推進項目建設。

為加快扶貧基地投產步伐,著力引進農業龍頭企業,實現村級集體合作社全覆蓋,積極培育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出台《2019年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排查實施方案的通知》,對無法依靠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脫貧的人口實現政策性兜底保障。對搬遷群眾的後續幫扶,在產業扶持和轉移就業上下足功夫,增強造血功能。

濃墨重彩繪新景,綠水青山帶笑顏。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必將給汝陽縣的農村發展帶來新的機遇、注入新的動力。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新畫卷正在生機勃勃的汝陽大地徐徐展開,也必將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生態立縣 打造宜居特色山城

白牆黛瓦綠樹,小橋流水人家。 處處皆風景,徐徐入畫來。這是畫亦是詩,也是汝陽鄉村的真實風景。鄉村振興戰略的東風為汝陽縣廣闊的田野鋪上了濃濃綠意。而要推動鄉村振興,必須立足生態建設,走綠色發展之路。

近年來,汝陽縣通過「三山兩水」水生態綜合治理,一個顯山、露水、透綠、現藍的山水生態城市已初步形成。美麗生態、美麗經濟和美好生活「三美」融合,讓更多人看到了汝陽生態振興和綠色發展的未來。

(推進生態建設,讓藍天白雲重回汝陽)

扮靚「三山兩河」美景 打造綠色汝陽

河水清清,綠樹成蔭,清晨沿著汝陽縣北汝河、馬蘭河生態步道一路走來,空氣清新,鳥語花香。

「每天早上都來這裡遛彎,天氣好了還可以釣魚,生活越來越舒心。」附近村民有了休閒遊玩的好去處,讚美聲不絕於耳。

馬蘭河是北汝河的一級支流,在村民印象里,過去的馬蘭河是一片亂石灘,污水亂流,空氣品質差。

近年來,汝陽縣立足洛陽南部生態涵養區功能定位,緊盯生態環境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持續實施「三山兩河」綜合提升。

「三山兩河」綜合提升既加快瑞雲山、鳳凰山、雲夢山等城郊森林公園建設,又對北汝河、馬蘭河進行綜合治理。

汝陽縣以水生態文明建設為切入點,按照「水與山、石、田、林、路、人」和諧共處的生態治理總體思路,規劃先行,頂層設計,從2015年起與前坪水庫建設同步,分年度、分批、分期實施謀劃建設北汝河綜合治理項目,同時對馬蘭河城區段也進行治理。

通過治理,北汝河及馬蘭河這兩大河流水質清澈、環境優美。

北汝河及馬蘭河縣城段防洪標準也提高為50年一遇,形成人水和諧、人文和諧、生態和諧、碧波蕩漾、繁花似錦、綠樹成蔭的林帶狀公園,往日的荒灘成為人們休閒、遊玩的樂園。

「三山兩水」水生態綜合治理,讓汝陽縣城段基本實現了水安全、水環境、水文化、水景觀、水經濟「五位一體」,形成了貫穿城市的連續水面,拉大了城市框架,提高了城市品位。

(通過開展生態環境治理,美景隨時可見)

推進國土綠化提質提速 構築南部生態屏障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更是鄉村振興的底色。

下石廟村距離汝陽縣城偏遠,2014年前,該自然村原有住戶45戶167人,因「荒山禿嶺困難地,飛鳥掠過無棲樹」而造成人口大量外流。近年來,汝陽縣按照「生態立縣」戰略,對該區域按照生態、景觀、經濟三效統籌理念科學規劃,規範施工,先後完成造林1.5萬畝。

目前,該村荒山皆綠,綠樹成蔭,經濟林碩果纍纍,外遷住戶大部分回遷,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下石廟村僅僅是汝陽縣荒山造林的一個縮影。汝陽縣立足洛陽南部生態涵養區的功能定位,大力實施全境綠化。

依託汝陽山水地域特色,圍繞生態宜居目標,該縣按照「1367」工作思路,今年規劃國土綠化任務12.8萬畝,總投資3.91億元。

「山上森林化、山下林網化、環城沿河順路景觀化、鄉村田園化」,汝陽努力打造洛陽「後花園」和「最佳宜居地」。

按照「一年見成效、兩年上台階、三年全覆蓋」的要求,汝陽縣確定到2020年完成綠化28.5萬畝的目標。

去年,緊盯生態、經濟、景觀效益三個統籌,全境綠化共規劃造林6.6萬畝,總投資2.1億元,其中縣財政直接投資8600萬元。重點持續實施生態廊道網絡建設、城郊森林公園群提升、荒山困難地造林、山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經濟林基地建設、鎮村及工礦企業綠化六大工程,全力打造南部生態屏障。

(一群白鷺在汝陽汝河段休憩嬉戲)

項目建設引領 帶動打造宜居宜業城市

做強新材料主導產業,培育新能源、電子商務兩大新興產業,發展杜康文化、生態旅遊、高效農業三大特色產業,是汝陽縣精心打造的「123」現代產業體系。

近年來,該縣緊緊圍繞「123」現代產業體系,把項目建設作為壯大縣域經濟的主攻方向,實施了一批重點項目,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力支撐。今年以來,全縣實施重點項目76個,完成投資68.7億元。

8月31日,秋日照耀下,汝陽縣產業集聚區一派熱火朝天的生產建設景象。

繼5月份成功舉辦全國建材行業工作座談會及全國綠色建材產業發展論壇後,汝陽發展綠色建材、爭創國家級綠色建材產業示範基地步入「快車道」。鴻路鋼構一期項目建設完成90%,6條生產線試生產;優克玻璃新增8條生產線建成投產;北玻矽巢正在進行設備安裝調試。

截至目前,全縣綠色建材企業24家,綠色建材年產值超80億元。全縣新興產業加快發展。130兆瓦光伏電站、44.9兆瓦光伏扶貧電站運營良好;協合風電、中能建風電、生物質發電項目有序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建設進展順利,建成鄉(鎮)電商服務站點110個,成功舉辦「豫貨通天下·山水汝陽行」農特產品電商推廣活動。

位於汝陽縣境內的前坪水庫是國務院確定的172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如今前坪水庫大壩填築至423.1米高程,並於7月1日順利封頂,移民安置點建設有序推進,為水庫蓄水打下堅實基礎。工程全部建成後,可使北汝河防洪標準由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

旅遊產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全縣以鍛造洛陽南部精品游為目標,強力實施旅遊開發,旅遊產業規模不斷壯大。

截至目前,全縣開發建設各類旅遊景區(點)15處,全縣旅遊單體數量達1222個,位居河南省第五、洛陽市之首,被廣大遊客讚譽為「醉美汝陽」。

強化項目規劃引領,汝陽縣統籌協調推進,不斷提升城市整體品質和形象,著力打造現代化宜居宜業城市。

人居環境逐步改善 群眾幸福感節節攀升

在產業發展的同時,農村的生產生活環境也要補齊短板。

筆直寬闊的街道,一排排整齊的民房掩映在青山綠水之中。

近日,記者走進汝陽縣三屯鎮東局村,發現這裡有效改變了過去髒、亂、差的現象,群眾生活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三屯鎮東局村的變化,是汝陽縣人居環境整治的一個縮影。

惠民生方能順民心,順民心方能聚民力。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該縣嚴格按照「環境美、田園美、村莊美、庭院美」的標準和各項指標體系進行重點推進,以「百村示範、千村整治」為抓手,全力打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第一仗。

該縣在全縣範圍內全面開展「垃圾清零」活動,全縣投入3000萬元垃圾治理專項資金,推進政府購買服務,按照不低於2‰的標準配套保潔人員1327名。

各鄉鎮嚴格按照「三無一規範一眼凈」(無垃圾堆放、無雜草擋道、無污水橫流,生產生活用品規範有序,道路兩側視線範圍內乾淨整潔)整治標準,深入開展村容村貌整治行動,使農村面貌得到整體提升,真正實現生態振興。

如今,汝陽縣的農村、社區,環境整潔、道路寬敞。

道路更順暢了,文化氛圍更濃了,在創建美麗鄉村的道路上,汝陽縣正一步一個腳印,朝著山水環繞、環境整潔、文明富裕的目標奮力前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vGWAW4BMH2_cNUg6Ew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