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歲女研究生,事業單位臨時工3年」:到底什麼決定了能力?

2019-06-11     璃語職美人

文|趙曉璃

寫在前面的話:

根據我的諮詢經驗,很多人之所以糾結,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現在的工作雖然談不上提升能力,但總有些割捨不下的東西;

二是自己不知道有什麼樣的能力,擔心出去後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我們都知道,在充滿競爭的職場中,能力決定了一個人能走多遠;

但問題是,絕大多數的普通人,他們具備的能力並非天生的,而是後天磨練的結果。

那麼,到底是什麼決定了每個人千差萬別的能力?

只有我們找到了根源,才能談及改變自己,邁出關鍵的第一步。

一、

諮詢者小林(化名)是工商管理專業研究生學歷,畢業後在企業做過一年多的工作,因為性格內向拘謹,不擅長處理人際關係,做事難免處處受阻,感覺糟糕極了。

家人勸小林,這麼辛苦的工作不賺錢還不穩定,做著還吃力,不如索性辭職考編制吧,畢竟編制內的工作穩定舒適,好歹有個保障。

於是小林辭職回家全職複習備戰公務員考試,然而遺憾的是,她考了兩次都沒能考上。

小林焦慮不已,家人勸她不如退而求其次,先考個事業單位的臨聘做個過渡,從考試難度而言要小很多,考上之後的小林一干就是三年多,什麼時候能夠轉正還是個未知數,這讓她很是糾結。

首先,臨時工的穩定性和待遇都差。

通俗來說,臨聘就是臨時工:穩定性很差,簽的是勞動合同,屬於勞務派遣形式,用人單位可以隨時解除勞動關係;臨時工的待遇更是一言難盡,在小林所在的單位,臨時工和正式工的待遇相差兩倍多,還有正式工的福利什麼的都是臨時工所沒有的。

其次,臨時工的發展空間等同於無。

受管理方式的限制,單位想要提拔也不會考慮臨時工的,對於任何一個有職業理想的人而言,呆在這裡確實是消磨時光。

最後,即便不穩定、待遇差、沒有發展空間,小林依然不敢離開。

從她的陳述中我發現,小林不敢離開的原因如下:

一是她依然不甘心,覺得自己如果再努力一把,說不準就能考到編制了;

二是她已經32歲了,職場經歷簡單,並沒有其他行業的積累和經驗;

三是她自述性格內向不擅長和人打交道,她一度覺得自己適合做技術,但可惜所學專業是工商管理,沒有專業性;而人際溝通是她的短板,如果從事非專業性的工作,無疑沒有優勢。

「曉璃老師,你說我該怎麼辦?我覺得自己什麼能力都沒有,該如何尋找適合的職業定位呢?」小林困惑不已。

二、

小林的狀況很能代表一類職場人。

他們所學的專業沒有專業性,往技術道路發展缺乏根基;性格較為拘謹,人際溝通能力較弱,往管理方向發展受到很大限制——

他們既不能很好地適應企業環境,又無法在體制內獲得良好的發展,有的甚至連體制內的門都進不去,他們每時每刻都會被巨大的焦灼感和無力感吞噬,想改變,卻又不知從何入手。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明白能力是如何形成的。

根據我的諮詢及觀察經驗,一項能力的習得,大體是這樣的迴路:

首先是摸索與嘗試,其次是獲取外界反饋,然後根據反饋進行選擇或調整,最後進行重複與強化,直至形成一項穩定的能力。

舉個例子來說。

孩童時候的你我並不是一開始就孤僻不愛說話的,事實上,每個人都有一定的表達慾望,但為什麼同樣的表達慾望,有人就能形成良好的表達能力,有人卻受困於表達呢?

如果用這個迴路分析,大體是這樣的:

有可能你在一次表達過程中遭遇到了不好的感受和體驗,於是你的腦海中就形成了一個自動思維(開口說話等於痛苦),每當你想要開口說話時,這種痛苦體驗就會湧上來,讓你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

由於你不想說,自然或主動或被動地與能夠鍛鍊表達能力的機會失之交臂,你不會參加演講更懶得辯論,也提不起對朗讀的興趣,更不想和人接觸。

——長此以往,你越不想表達就越不願表達,越不願表達越不能表達。

一言以蔽之,由於過往不好的體驗,導致你的意願缺失,不會採取相應行動鍛鍊這個能力,而相應的能力自然會止步不前甚至出現退化,直到後來你確信,它就是你的短板能力,並且你會本能地想要繞開這個能力。

結果往往是,你越退縮,你的能力就會逐步退化,最終可選擇的路只會越窄。

三、

聽完這段分析,小林的眼眶突然濕潤了。

她和我說了一段經歷。

小林是由爺爺奶奶帶大的,小時候的她是個活潑開朗的孩子;在她小學四年級的時候,父母把她接到了身邊,並給她辦理了轉學手續,然而在新的學校里,她感受到了來自同學們的鄙夷和嘲諷。

有一天,小林和一個同學聊天,突然那個同學捂住了鼻子,找個藉口就離開了。

漸漸地,小林「口臭」的傳聞不脛而走。

有個同學好心對她說:「你回家買盒口香糖,每天出門嚼上幾粒,就不會臭了。」

小林便回家和爸媽說要買口香糖。

不巧的是,小林爸媽那天因為錢的事情發生了口角,聽說女兒要錢買口香糖,小林媽媽就更火了:「一個個都是敗家的玩意兒!你說你小小年紀,這才來這裡上了幾天學,什麼都沒學好,就開始學著花錢了,要買什麼口香糖?!那是有錢人才能買的東西,我們是窮人家,買不起!」

小林被母親數落的不敢吱聲,但心裡滿滿委屈,等到了晚上,她鑽進被窩大哭了一場,並做了一個決定——今後如果沒什麼緊要的事情,就儘量不說話。

就這樣,小林變得越來越安靜,沒想到大人們反而誇她乖巧懂事,她就強化了這個信念:果然,不說話比說話要好。

漸漸地,小林從變得安靜而孤僻,她討厭和同學來往,更不敢說話,只要想開口說話,她就會覺得不舒服。

——這是小林「性格孤僻、不擅人際溝通」的真相。

如果非要說小林錯在哪裡了,那麼她犯的最大的一個錯誤,無外乎是把自己人際溝通的短板歸根於自己缺乏相應的能力;並沒有意識到,這更是意願缺失的結果,和能力沒有本質的關聯。

那麼,小林到底該怎麼辦呢?

是一直逃避下去,尋找一個完全用不到人際溝通能力的工作?

還是嘗試新的改變,重建自己在表達和人際交往方面的信心?

我給她的建議是後者。

我明白,眼下有大量的文章在極力渲染認知和思維,但是恰恰無形的意識最難改變。

對於小林這種自信心不足的人而言,認知和思維的改變進程太慢,如果非要等到自己的意識轉變,恐怕會錯過無數次改變的機會。

所以這個時候,改變行為及感受是更為實際也更能見效的做法。

例如,小林可以有意識地和不同的人進行溝通與交流,如果能獲得良好的反饋,自然能增強她在人際溝通及交往方面的信心,這個時候,她才能產生更多的交流慾望,再進一步,則可以通過學習和練習,提升自己在溝通和人際方面的能力。

當小林對說話及人際溝通有了信心之後再去選擇職業,就一定不會像現在這樣糾結無力了。

四、

距離上次諮詢已有一年半了,最近小林和我反饋了她的近況。

諮詢結束後的她按照我的提議進行了一系列的行為實驗,發現自己在溝通及人際關係方面沒有那麼糟糕,她逐漸恢復了自信。

後來的小林放下了內心對公務員考試的畏懼和牴觸,經過認真準備,終於成功「上岸」。

「原來的我以為,考公務員是我父母的要求和期待,加上對自己缺乏自信,覺得即便考上也一定會在未來的溝通及人際方面受挫,所以我一直心存恐懼,表面上很努力在複習,實際上根本就沒有用心準備,導致考試接連失敗。諮詢結束後,我按照你的建議去做了並收到了良好的反饋,這才發現自己沒那麼糟糕。我慢慢相信,原來只要我願意,就沒有什麼提升不了的能力。我還用你給到的溝通方法,和父母做了深度交流......沒想到父母對我說,他們的觀念也落伍了,跟不上時代了,聽了我的話覺得我真的長大了,以後的人生就按自己的設想去做就好了,這也讓我很意外。」小林在反饋中說。

我突然想到尼采的一句話,那就是——

「許多人浪費了整整一生,去等待符合他們心愿的機會。」

這句話放在職場中同樣適用。

很多時候,在我們感受到挫敗的當下,這種體驗無疑是痛苦的,我知道你感覺一天也受不了了,急切渴望擺脫這種痛苦。

但我想告訴你的是,逃避或許能讓你暫時不去面對痛苦的感覺,但是一味逃避不僅於事無補,反而會讓你的人生陷入惡性循環。

因為你越退縮,未來的路只會越來越窄,你恐慌焦慮卻倍感無力,如果不從現在開始改變,隨著時間的流逝,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竟然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模樣。

經歷痛苦未必是件壞事,如果你能夠抓住痛苦的契機,去主動尋找靠譜的專業人士求助,看看自己到底在懼怕什麼、擔憂什麼,或許就能找到根源並對症下藥,早一天走出自我埋怨的惡性循環,就能夠早一天開始全新的生活。

以上。

作者簡介:趙曉璃,資深職業生涯規劃師,國家心理諮詢師,職場作家。著有以職業諮詢案例分析為素材的職場暢銷書《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成為職業規劃領域為數不多的諮詢實戰及個人發展實用書籍。2018年職業規劃及工作方法乾貨類新書《從極簡到極致:在擅長的領域做一個厲害的人》已在噹噹、亞馬遜、京東等平台全面發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ufPDmwBmyVoG_1ZhChr.html